柏蓓
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长期从事航空新闻报道,现任职《大飞机》杂志社。公开发表各类文章300余万字,曾获得“上海新闻奖”三等奖、中国产业经济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篇作品被《民航新闻实践与探索》《追梦大飞机》等收录。
“三叉戟”飞机一共生产了100多架,在国外航空界影响并不大,但在20世纪的中国却非常有名。
1957年,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后并入英国宇航公司)开始设计一款新型三发涡轮风扇喷气客机,命名为“三叉戟”(Trident)。 从1964年4月投入航线运营至1975年停产,“三叉戟”飞机生产了5种型别共117架,主要有2家用户——英国欧洲航空公司(BEA)和中国,前者购买了68架,中国先后共购买了35架,另有4架从巴基斯坦引进的“三叉戟”1E型。
“三叉戟”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具有全自动着陆能力的民航客机,向改进商业航空服务的可靠性和提高飞行安全标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款飞机主要有5种型别:最初生产型——“三叉戟1”共生产26架;出口型——1E共生产14架;1E的发展型——2E,换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可载客115人,共生产50架;短程型——3B,机身加长5米,载客达128至180人,共生产25架;3B的改进型——超3B,在3B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载油量,使航程和起飛重量有所提升,生产了2架,交付中国。
中国民航第一架“三叉戟”2E型飞机于1972年11月13日离开英国,4天后飞抵广州白云机场,交付民航北京管理局使用。自此,中国民航进入喷气机时代。
“三叉戟”以“飞得快、飞得稳、噪音低”而深受我国飞行员喜爱,在中国服役20多年。1974年起,从北上广三地始发的国内航线陆续改用“三叉戟”执飞,替代原来的伊尔-18和子爵型飞机,“三叉戟”2E型也主要用于国际航线。
伊尔-18是苏联制造的四发涡轮螺旋桨中程客机,我国自1959年9月起引进该型飞机,担负着主要干线的运输飞行和大量专机、包机任务。子爵是英国维克斯(Vichers)公司设计生产的四发涡轮螺旋桨式客机,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涡轮螺旋桨式客机。1961年,中国购买了6架子爵843型飞机,并派人去英国学习。这也是中国民航第一次引进西方飞机,开始接触与应用西方国家的飞行技术,改变了苏联飞机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局面,拓宽了飞机引进的渠道,也拓宽了中国民航飞向世界的视野。
子爵和“三叉戟”的到来也让英国客机比波音更早进入中国,自此也开启了中英在航空领域的交流,包括发动机、航电等方面技术。
中国民航使用的“三叉戟”客机于1991年10月全部退役,另外12架调拨给中国联合航空公司使用的“三叉戟”,则在1992年6月全部退役。
事实上,那个年代真正乘坐过“三叉戟”飞机的中国老百姓很少,但并不影响其在中国的知名度。197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1982年,3303次航班在距离桂林45公里的恭城县慕城山西北坡撞山坠毁,机上104名旅客和8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成为新中国第一起死亡超过100人的民航重大伤亡事件;1983年,民航“296”号三叉戟2E型客机重大恶性劫机案……这几桩惊天大事恰好都与“三叉戟”相关,也正是因此,该机型在中国非常出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