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有一次报道值得我铭记一生。
2017年5月5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万众瞩目下首飞成功,终于实现了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当大家为此欢呼庆祝的时候,你可知道这背后有多少磨砺与艰辛,甚至有梦想几乎幻灭的痛楚。
这个故事要从一架“失落”的大飞机讲起。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厂区内停放着一架白色涂装的客机。飞机前的石碑上镌刻着四个字——“永不放弃”。
这就是运10飞机。1980年9月,运10飞机首飞成功。后来,它飞越了祖国的湖泊、海洋、沙漠,七上青藏高原,在那个连造自行车都有些艰难的年代,能够让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飞上蓝天,可谓一大壮举。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运10项目最终被搁置了。
岁月如流水般悄然逝去,有多少人为中国民机重新振翅翱翔在苦苦等待。这一等,就是几十年,一些老专家已经含泪逝去,壮志未酬、终生遗憾是他们的人生句点。
在无飞机可造的日子里,上海飞机制造厂造过面包机、铁锅、暖水瓶,这些民品还得过市里的优秀质量奖,有些老师傅调侃说:“拿造飞机的水平造锅,可不得奖嘛!”
这调侃背后更多的是辛酸和无奈。一些人看不到希望离开了,但还有一些人选择了坚守。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如果有一天国家要造大飞机了,没有人怎么行?”
这一天终于来了!21世纪初,国产新支线客机ARJ21项目启动。至此,中国民机产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记得2014年10月29日,ARJ21进行航线试飞,我成为这架飞机的第一位“乘客”。当时有人问我,国产飞机,尤其还在试验飞行,你怎么敢坐?要做“小白鼠”吗?而我没有丝毫畏惧,我相信国产客机可以完美地完成试飞试验,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它的诞生过程。
此后,ARJ21获得适航许可证、交付、运行、迎来第一万名乘客……每一个重要节点,我都不曾缺席,用报道记录了它从蹒跚学步到日渐成熟。
C919首飞为中国民机产业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此次报道中,我们的团队进行了多种尝试,完成了动漫、 MV、微纪录片、第三视角拍摄等多种形式的报道。其中,微纪录片《三代人的接力》成为现象级产品。这不仅是一次报道,更是一次致敬!向战斗在型号研制一线的工程师们致敬!向为中国民机发展贡献了一生的老专家们致敬!更向中国民机人永不放弃的精神致敬!
首飞前夕,我辗转反侧,写下了通讯《C919,国人为何对你如此期待》。我懂得这种期待!我常在思索,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四十七年。四十七年几乎是一个人最黄金的岁月,大飞机事业经历了几次变故,几乎斩断了他们的梦想,但无论如何,他们都选择坚守,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蓝天。这份赤子之心令人感动,更令人振奋,这何尝不会给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以启迪,以鼓舞。
航空报道让我开阔了视野,也深感责任重大。这期间,新华社报道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媒体表达越来越成为记者的一门必修课。为了做出具有新媒体特点、有深度更有温度的精品报道,我们的团队脑洞大开,寻找新闻与创新形式的最佳结合点,将采访中积蓄的情感深深地浸透在每一个作品中。
我国的航空事业同我所从事的新闻事业一样,仍需要矢志不移、砥砺奋进。真正的才智是刚毅的志向,志向與热爱是伟大事业的双翼,它能够让梦想插翅腾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