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红楼梦》中传统教育对当代国学教育的启迪

时间:2023/11/9 作者: 明清小说研究 热度: 19335
·牛 倩·

  内容提要 传统教育是《红楼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创新之处有三:第一,研究思路打破以往以人物形象或人物关系为主导的论证模式,首次从教学本体的角度探讨《红楼梦》中的传统教育。第二,按照传统教学次第,即识字辨音、属对训练、诗文写作、经书研习,以及文人雅艺五个环节,逐一归纳出散见于各章回的相关内容,将其重置于清代传统教育体系背景中加以审视,从家庭教育与私塾教育两个层面勾勒出《红楼梦》中传统教育的全景图。第三,《红楼梦》中所反映的传统教育,可以给当今的国学教育提供三点宝贵的启示。这对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传统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迄今为止,关于《红楼梦》中“教育”课题的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伦理教育、女子教育、男子教育等方面,但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多以人物形象或人物关系作为切入点,尚未有从教学本体角度进行探索的专论,极有必要深入研究。

  事实上,《红楼梦》涉及教学本体的内容甚多,只是或显或隐地零星散见于各章回。若将这些片鳞半爪抽绎出来,置于清代传统教育体系大背景中重新审视,便会勾勒出《红楼梦》中家庭教育与私塾教育的图景,有助于复现古代教育的样貌,尤其在传统教法方面,对当前勃兴的国学教育多有启迪。

  本文将按照传统教育的次第,主要从识字辨音、属对训练、诗文写作、经书研习,以及文人雅艺五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归纳出《红楼梦》中传统教育对当代国学教育的三点启示。以期填补《红楼梦》传统教育本体研究的空白,又能对现实的国学教学有所裨益,这是本文的写作初衷。诚望学界同仁不吝赐教。

一、识字辨音

《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贾妃归省时有段插叙,意在说明与宝玉姊弟情深。此段文字虽然简略,却可管中窥豹,洞见传统蒙学教法。对于清代读者,无需赘言便可心领神会,知道贾妃是如何教宝玉读书的,而今时隔二百余年,其教法却是亟待研究者深入发掘并详加阐述的。原文如下: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据此,我们梳理出识字教学的信息,归纳如下表:

  

  表1 : 《红楼梦》识字启蒙教学案例表

  子女的前途关乎家族的兴衰,因此中国古代素来重视教育。世家大族或书香门第一般从幼儿三岁开始引导识字读书,至六七岁进学堂或延请塾师入宅正式授课之前,通常有三四年的学前准备时间,即童蒙教育时期。启蒙老师通常由近亲属担任。《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启蒙老师其实就是长姊贾元春。文中虽未明言教习何书,但蒙学教材源远流长,发展至清代已成体系,颇具规模,是毋庸置疑的。兹摭选最具代表性的十部经典著作,按照教学目标分类,表列如下:

  

  表2 :清代童蒙经典教材一览表

  这十部蒙学教材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尤以“三百千千声”影响最大,不仅盛行于清代,迄今仍为国学教育机构所选用。《三字经》涉及人伦义理、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等方面知识,内容广博却语言浅显,以“经”命名,足见其重要,是儿童启蒙的首选教材。《弟子规》侧重教习儿童日常礼仪与基本处世原则。《百家姓》与《千字文》是最常用的两部识字教材。《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侧重于音韵启蒙,同时包含了基本的属对与用典训练。相较而言,前者更为严谨,后者并不完全符合平水韵。《幼学琼林》与《龙文鞭影》除训练韵语对仗之外,更侧重于用典积累。《千家诗》仅录五、七言近体诗,内容简单,旨在熟悉近体诗写作的格律要求并培养韵律语感。《五字鉴》是以韵语编写的简明历史教材,易于记背。今日所见的《三字经》与《五字鉴》版本,讲史部分均已杂入后世续写的内容,教学时应予以说明。以上十部蒙学教材,即便不是完整学习,哪怕仅选取七八部书,除去重复的文字,加总也不少于三千字的识字量,足以听懂塾师讲课,并能够支持自主阅读,为日后研习经典奠定基础。这正是贾妃教宝玉几本书、识数千字的缘故。

  贾妃的教学方法是“手引口传”,今人仅从字面理解这四字为“亲手引导、亲口传授”之义,而至于如何引导、如何传授的过程是有科学具体的传统方法的。这种世代相沿的教学方法直到20世纪中叶以前,在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中仍有保留。据1924年出生的著名古典诗词学家叶嘉莹先生回忆幼年的识字经历如是说:

  从我两三岁开始认字的时候,就辨别了入声字,那时我父亲教我念,我们叫做字号。当时我们用的是一种黄颜色的小方纸,叫黄裱纸,我父亲用毛笔在上边写字,然后就用朱砂笔在这个字的四角画上红圈。左下是平声,左上就是上声,右上角就是去声,画在右下就是入声。

  此则文献讲述的传统识字法是世代沿袭的做法,传统学术界通称“圈发法”或“发圈法”,或可成为贾妃“手引口传”教学的详细说明。汉字是音义结合体,在学习字形的时候,同时伴随着音韵与释义的讲解,不仅不觉枯燥乏味,而且妙趣横生,如此日积月累,基础十分扎实。

二、属对训练

对仗,是中国语言文字特点所造就的一种独特的语用现象。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一个比喻,指的是像官府平行排列、两两相对的仪仗一样来搭配运用词语。对仗是骈体文的要求,也是格律诗的基础,在古代应试与社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读书人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正因如此,《红楼梦》中贾政对宝玉的属对能力极为看重。

  在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贾妃省亲别院竣工,“贾政近因闻得塾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遂命宝玉随往题对额,有两层用意:一则令贾妃欢喜,二则测宝玉功业。宝玉共题八处,详下表:

  

  表3 :大观园贾宝玉题对额词句

  诗文流露出作者的内在襟抱。宝玉所题优于其他清客相公之处,在于字句与景致结合得自然恰当,出于“天然本性”而无雕饰之弊,但又不失典雅。贾妃游幸时,将“蓼汀花溆”改为“花溆”,简洁洗练;将“天仙宝境”改为“省亲别墅”,质朴无华。此节我们看到的仅是属对训练的结果,而此结果是通过科学训练得以实现的。

  按照国学教育的一般模式,对课的学习,通常要经过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字数相等的属对训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从字少到字多,渐进扩展。这一点在音韵启蒙教材中均有体现。以《声律启蒙》一东韵第一节为例: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色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此节中包含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以及上四下六的骈文常用对偶格式。再如一东韵第三节末句“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是为十一字对。音韵启蒙教材所提供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开放性的训练模式,属对的原则虽是固定的,答案却并不唯一。

  第二,词性、类属搭配合理的属对训练。词性与类属往往不可分割,要求上下联对应位置的字词或词组性质相同、类属一致。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助词对助词等。类属一致,指的是字词的具体内容,如数字、植物、动物、颜色、器物、服饰、建筑等。虽然同属名词,但是又下分细类,都要一一对应。

  第三,语法结构一致的属对训练。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组结构或整联句法要求一致。例如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应是主谓结构;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应是动宾结构;上联使用倒装句式,下联也应是倒装句式。

  第四,平仄相对的属对训练。节奏点位置的平仄格外重要,要遵循“同句相间,同联相对,对句末字押平声韵”的基本原则,符合古汉语韵律学的特征。

  第五,内容、情意相关联的属对训练。上下联的内容需紧密相关,具有合理的逻辑关系,用词相近或相反,组合起来却能表达同一主题或情绪。

  第六,联句训练。由少及多,对一组,对两组,对三组……逐渐加长。

  属对虽是培养诗文创作思维的最基本训练,但要满足上述所有条件,写出精彩的联语并非易事。通行的二十九种对各有讲究,但情景相生、自然天成,又内蕴巧思,方是撰写联语的至高境界。因此,在属对的基础上,发展出联句、联诗等活动,都是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如《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广即景联诗与第七十六回林黛玉与史湘云凹晶馆联诗即为显例。其中黛玉与湘云联到第二十二韵时,有一段描述:

  (史湘云)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了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因对道:

  冷月葬花魂。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红楼梦》中的名联,我们以此联为例,解析其精妙之处到底何在?此联格律与对仗结构,详下表:

  

  表4 :联语格律及对仗结构表

  首先,此联声律和谐,无凑泊痕迹。表4中“—”表示平声,“|”表示仄声。第2字位与第4字位是节奏点位置,平仄合律;第5字位是韵脚位置,对句押十三元韵,“魂”对“影”不仅工稳,且有灵性。出句第3字位若平声更妥,但在非节奏点位置,仄声亦无妨,以“寒塘渡鹤”取意为上。

  其次,对仗巧妙,虚实相生。第1字位“寒—冷”是表示温度的形容词,既实指天气,又寄寓心境。第2字位“塘—月”实物成对,又有冷月映照寒塘之意。第3字位“渡—葬”动作中蕴藏了方向相反的对仗,即“渡”有向上飞升之意,“葬”为向下掩埋之举。第4字位“鹤—花”飞禽与植物虽不同类属,却可成对,原因有二:一是同为生物,宽泛可对;二是鹤与花作为古诗文中可搭配的意象组合,与宋代林逋“梅妻鹤子”的雅好不无关系,和靖先生《小隐自题》诗中即有“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之句。第5字位“影—魂”均为名词,且为虚物,“魂”字在韵脚字位,既已限定,前四字又不能输与湘云,故黛玉倍感对句难作。

  最后,比兴诗学传统的完美呈现。自《诗经》以降,“赋、比、兴”成为旧体诗歌的基本创作手法,对其意义的阐释历代学者颇多高论,尤以宋朱熹《诗集传》的解说流传最广,即“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仅就物我关系而言,比兴实际上产生于两个方向相反的创作过程,兴是由物及心,比则由心及物。但二者时常连用,不可皆然分开,即以比起兴,或以兴寓比,并有所寄托,这才是使用比兴的用意。此节湖心月影荡散的情景描写得格外真切,庚辰本脂批道:“写得出。试思若非亲历其境者,如何摹写得如此!”此联的“寒塘渡鹤”与“冷月葬花”都是由自然情景激发出的真实情感,同时又将心绪投注于外物而有所寓托。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的界定“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指此类。作者匠心独运撰写此联更别有一番用意,“寒塘渡鹤”顾影自怜,“冷月葬花”实为自悼,意境凄清伤感。出句描绘着湘云的未来处境,对句预示着黛玉的人生结局,皆为二人命运之谶语。综上,即是此联之所以有名的原因,其特色反映的也正是联语佳句的共性。

三、诗文写作

诗文写作是清代科考项目,是读书人的必备技能,既有规范的创作要求,又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具体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教学,这些在《红楼梦》中均有体现。

(一)恪守传统诗韵体系

《红楼梦》中的近体诗均押平水韵。平水韵是保留《广韵》独用韵、合并其同用韵的结果。而《广韵》成书于北宋,反映的是隋代音。无论隋唐,还是两宋,在汉语语音史上都属于中古音,元明迄清代则属近代音。从中古至近代,语音业已发生巨大变化,为何还要恪守千载之前的诗韵体系呢?这绝非食古不化的陈陈相因,而恰恰反映了中国古典诗学传承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即不论外因如何变化,只要历代读书人遵循同一套写作标准,那么后世学人即可毫无障碍地读懂前代著述,实现异代学者之间的心灵交流与思想对话。正因历代学者共同捍卫诗学传统,才缔造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诗学王国。因此,能否正确地运用平水韵作诗,迄今仍是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传统的近体诗规则的第一标准。

(二)掌握近体诗格律规则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著名的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实际上是初学作诗的巧记方法,沿袭至今,兹录于下: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也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起承转合是诗文共同的规矩,黛玉讲颔联与颈联是两副对子,意在先讲近体诗的章法,次论平仄与对仗。关于“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学界聚讼纷纭,姑不论此语正误,作者仅想说明的是近体诗有对仗的要求。从国学教育实践角度讲,教授初学者写对仗句是从“实对实,虚对虚”开始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是初学作诗的格律口诀,同样不能概况全部情况,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已有专论,无烦赘述。最后黛玉重申了立意优先的原则。

(三)研习与练笔

初学作诗犹如书法临帖,先要选择经典的范本,悉心研究琢磨,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创作实践,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关于旧体诗写作该先从哪种体式学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实际上传统正规的写作教学是非常讲究练笔次第的。对此《红楼梦》中有着准确的记述: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这段话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作品研习,一是练笔次第。创作是研习的目的,研习是练笔的前提,二者密不可分,故一并讨论。首先,作为研习范本的选篇尤为重要,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品选本,以《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为代表;一是专家独著作品集,如黛玉提及的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等几位名家,均有诗集传世。这两类著作各有千秋,前者名篇荟萃,开拓眼界,却风格不一;后者诗风统一,个性鲜明,却未必篇篇佳作。但二者对提高鉴赏水平均有裨益。诗歌不仅字句与意境高下有别,就连内容与情意也有难易、深浅之分。诚如王世贞评价李杜诗“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即是指此。黛玉劝香菱莫要沉迷浅近之诗,是极为正确的观点。低龄儿童初学浅近之诗,只为熟悉韵律,培养语感。而之于创作,若不潜心揣摩有深度的作品,是难于精进、难成佳作的。作诗的技巧固然重要,但如何娴熟地运用技巧来自由、传神地表达真实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才是写作的目的。惟有悉心精研若干名家的整部作品集,长期涵泳研究有深度、有难度的作品,方可臻于此境。

  其次,黛玉明确提出了诗作研习的顺序,亦即练笔的次第,可归纳为:先学五言律诗,次学七言律诗,再次绝句,最后古体。这样的训练步骤是科学有据的,辨析如下:

  (1)近体易学,古体难攻。近体诗格律有定式,古体则不然。因此,学作诗,自近体始。

  (2)律诗的四联很好地体现着起承转合的关系,颔联与颈联又均要求对仗。先学律诗是为了掌握作诗的章法。绝句篇幅短小,构思尤需精巧,对初学者而言,较律诗难于驾驭。而今人多从绝句开始练笔,实非妥当。

  (3)七言律句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加一个音步形成的,先学写五言律句是为了练习用语的简洁凝练。因此,先学五律,再攻七律。

(四)讲评与切磋

旧体诗章法谨严,语法灵活,用词典雅,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用语,也不同于文章写作,既反映出作者的诗学思维情况与语言驾驭能力,又体现其学养、襟抱。若要提高作诗水平,自修固然重要,但聆听讲评、与同道切磋也十分必要,诚如黛玉所言“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与第四十九回细述香菱研习前人诗作与创作练笔的过程。香菱读完了王维的五律,与黛玉谈心,黛玉示之以诗句化用之法。然后香菱又练习限韵作诗,几经反复,终成佳作。

  结社作诗是传统的文人雅集活动,大观园中起过两次诗社:一次是第三十七回探春倡议,李纨掌坛的海棠社;另一次是第七十回,黛玉为社主,重建桃花社。作诗,自然是诗社活动的主要内容,但诗作之后的品鉴讲评才是更有乐趣的环节。而这个过程正是在欣赏、讨论、切磋等各种交流互动中进行的。海棠社举办过两次活动,第一次咏白海棠,第二次咏菊赋事。仅以海棠社第一次活动中品鉴黛玉诗的情节为例:

  ……李纨等看他写道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

  作诗限题目、限体式、限韵部、限押韵字,却要兼备巧思与情意,难度极高,但这恰是古代文人常用的练笔之法、娱乐之法,也是常见的科考题型。如海棠社举办的这场秋日诗赛,限题目《咏白海棠》,限体式七言律诗,限韵部十三元,限押韵字“盆、魂、痕、昏”,即韵脚四字。探春、宝钗、宝玉、黛玉四人当场成篇,次日湘云来,又补作二首。虽然李纨定评宝钗诗居第一,黛玉诗居第二,但从对黛玉诗的点评,不难看出众人一致肯定其诗作构思精妙,情意真挚,写出白海棠的不俗姿质。从他人作品的优长中受到启发,将不足之处加以完善,这便是讲评与切磋的收获。

  另需说明,《红楼梦》中作诗多用十三元韵,即《广韵》的元韵与魂韵、痕韵通押,诗韵的此项要求实际上已与当时的口语脱离,因此应用起来颇有难度,故有“该死十三元”的说法。据笔者观察,《红楼梦》的诗歌用韵,以十三元韵为最多,这除了因为十三元韵是个宽韵外,可能还与该韵部与情绪表达之间有某种关系(即传统所谓“声情说”)有关,这里恕不赘论。

(五)传统吟诵法

《红楼梦》成书于18世纪中叶,在其流传的二百余年间,伴随着西学东渐,国人的读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吟诵渐为现代朗诵所取代。传统吟诵是以中国音韵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诗文体式的声律节奏要求,读诵与吟咏旧体诗文的读书法与创作法。而现代朗诵是受西方重音语言节奏与话剧腔调的影响而形成的表演艺术。二者从理论到实践、从精神气质到表现风格都截然不同。由此导致,面对相同的《红楼梦》文本,当代读者获取信息的敏感度与理解的准确度,与清人都不尽相同。

  比如第十七回至十八回,贾政命宝玉题对额,宝玉每每作答“便念道”,作者既没用“答道”,也没用“说道”,而是用“念道”。这个词对于现代读者并不陌生,往往不假思索地一带而过。实际上,此处的“念道”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词义大相径庭。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念”,通常指的是照着既有文本发出声音地读。而此回的情节是贾政测试宝玉的属对能力,要求现场创作,而非照读预先写好的文字。准确地讲,此处的“念”是传统吟诵中的一种形式。“念”究竟是怎样一种读书状态?不同学者容有不同解释。笔者以为“念”是按照诗文的韵律节奏,不加音乐旋律,做到平仄声调抑扬错落有致、节奏停延位置准确、语速不疾不徐的清晰读诵。可以戏曲念白(或称韵白)作为参考,但无需戏曲的腔调。正由于今人大多对传统吟诵这一历史现象不甚了解,以致无法体会作者所精心描述的情景。

  实际上《红楼梦》关于各种吟诵状态的描述比比皆是,现摭取三例以作管窥:

  (1)第一回,贾雨村在葫芦庙:

  ……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云:

  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

  此段情节运用四个传统诗学术语,将贾雨村的情绪变化鲜活地展现出来。第一个是“口占”,指的是不起草稿而随口成诗文。贾雨村独自对月,回忆着娇杏的行止,寄寓着自己的相思,此处用“口占”重在强调他思量着作诗的过程。不仅如此,紧接着用一个最普通的“吟”字描述贾雨村口占的状态,并与其后的“高吟”形成对比。由此可知,贾雨村是低声沉吟着作此五律的,不便诉说又难于排遣的情绪跃然纸上。当他思及志意未酬,不甘心被埋没而深怀希冀,故有“高吟”之举。与甄士隐畅饮,不禁兴奋地“口号”绝句。“口号”也是不起草稿而随口吟诗,与“口占”相类,但又是颂诗的一种。贾雨村高声口号此诗,既咏中秋满月,又歌颂承平盛世,因此甄士隐赞其为吉兆。作者正是通过“口占→吟→高吟→口号”的逐层推进,将贾雨村由低落至高昂的情绪描写得生动传神。

  (2)第五回,秦氏引梦,宝玉入梦,“正在胡思乱想,听见山后有人作歌”,歌者即是警幻仙姑。此回中所有判词皆可歌,元春判词前已明示“也有一首歌词云”。其后《红楼梦》十二曲词更是以歌演绎的曲文,且“歌毕,还要歌副曲”。

  传统吟诵分为无旋律的读诵与有旋律的吟咏。歌,与音乐的关系最为紧密,旋律性最强,但与诗文相结合的“歌”,与现代依谱唱歌的概念并不相同,仍属于传统吟诵的范畴,歌行体诗的产生或与此不无关系。《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与十二曲词都可以“歌”的吟诵形式呈现。遗憾的是《红楼梦》未附曲谱,今人无法复现原作的旋律,但以正确的读诵毕现其节奏与声律格局是可以做到的。

  (3)第四十五回,黛玉作诗:

  ……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吟罢搁笔……

  传统吟诵既是读诗的方法,也是创作的方法,伴随着平仄起伏与节奏韵律安排词句,“吟罢搁笔”也就自然成诗。传统吟诵陪伴着文人的读书岁月,也贯穿于日常生活,黛玉作诗即是如此,《葬花吟》与《秋窗风雨夕》都是忧郁抒怀时吟咏成篇。

  传统吟诵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在旧时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读书传统与审美共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孕生并传承的读书与创作法。其功用主要有三:其一,培养旧体诗文的节奏韵律语感;其二,辅助记忆内容;其三,培养创作思维。清代鸿学硕儒皆善吟诵,文人士子亦熟谙此道,即便是寻常妇孺也知此读书状态。因此,当时的读者看到书中此类术语,自然心领神会,格外亲切,人物形象生动如在目前。今人的审美趣尚已迥异于前,科学地准确阐释传统吟诵实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红楼梦》中所留存的吟诵与诗文创作关系的案例弥足珍贵,以上对这部分内容的解析可作为笔者在《叶嘉莹吟诵理论新探》与《王力近体诗节奏理论研究》两篇文章中未及申论内容的补充。

四、经书研习

经书,通常指的是包含“四书”“五经”在内的十三部儒家经典著作,有《十三经注疏》传世,讲的是修身立德、齐家治国、济世安民的道理。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是文人课业的重中之重,多有塾师教导而进益。根据蒋纯焦《中国私塾史》的研究,古代私塾主要有散馆、家塾、村塾、族塾与义塾五种类型,《红楼梦》中宝玉就读的学堂是典型的贾氏族塾:

  原来这贾家之义学,离此也不甚远,不过一里之遥,原系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贫穷不能请师者,即入此中肄业。凡族中有官爵之人,皆供给银两,按俸之多寡帮助,为学中之费。特共举年高有德之人为塾掌,专为训课子弟。

  贾氏宗族所设立的私塾,专以“本族人丁与些亲戚的子弟”为教育对象,不论贫富均可入学。办学经费与塾师薪酬均由族中仕宦之人出资襄助。通常由家族中学识名望较高的长辈司掌族塾。“贾家塾中现今司塾的是贾代儒,乃当今之老儒”,即是如此。贾代儒私塾教学的主要情节归纳如下表:

  

  表5 :贾代儒私塾教学情节概要

  百廿回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宝玉无意于功名,厌读经书,第九回虽在私塾中发生故事,却未涉及私塾教学;宝玉读经与科考内容均见于后四十回,成为判断后者为续作的力证之一,但后四十回的这三处情节却可管窥旧时私塾授课的情景。

  第八十一回贾政亲送宝玉入塾,特嘱贾代儒“目今只求叫他读书、讲书、作文章”,后两项正是私塾中高阶水平的学生最重要的功课。贾代儒对宝玉的日课安排是“你且把从前念过的书,打头儿理一遍。每日早起理书,饭后写字,晌午讲书,念几遍文章就是了”。此句中的“理书”又称“温书”,即复习旧课之义。这样的学习次序正是清代私塾日课的常规教学安排。第八十二回是私塾讲书情景的复现,第八十四回是塾师批改学生文章的事例。因篇幅冗长,兹不引述。学生每日练习讲书与作文章,实际上是为科考应试做准备。代儒所命题与科考题型一致,即从经书中抽出一句,请考生论述。文章论述,不仅考察经史文献的记诵功底、思辨论证水平、文字驾驭与谋篇布局的能力,还要考察文章中所体现的学养、气度与见识。这些都是综合评价文章高下的标准。考生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佳作难度极高,全赖平日刻苦研习。

  科举取士许予天下学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希冀,但现实中“真正踏入科场的读书人只占受教育人口很小的一部分”,而能够实现仕宦理想者更是少之又少。虽然科考艰辛、官场险恶历代皆然,但成功通过科举途径正常入仕的官员确需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近年来国学复兴,对“读经”毁誉参半,争讼不休。此话题虽然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但无论是现存清代考官的批语,还是明清小说中的诸多案例,都清楚明白地告诉世人一个不争的事实:“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始终是研经的目的,明理育德方为第一要义。“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沿袭千载,“士”不具备“农、工、商”任何技术性专长,却位列第一阶层备受尊崇,就是因为他们肩负着辅佐君王振国兴邦、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责任。清代考官的批语指明了读经的方向:塑造儒家的理想人格,培养经国济世的胸襟与抱负。因此,科考录取的是熟谙经义,能够灵活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并胸怀理想的通达儒士,这或可对当代的儒学教育有所启迪。而那些不知应变、死记硬背的“书呆子”纵然皓首穷经,也是枉然。

  研习儒家经典、科考入仕素来是旧时男子立身正途。《红楼梦》小说开篇的“宝玉”,本就是无材补天、枉入红尘、于国于家无用之物。作品塑造的贾宝玉至情至性,却从未肯定过他的“不合正统”。小说第二回冷子兴言“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贾雨村纳罕道:“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教育之理?别门不知,只说这宁、荣二宅,是最教子有方的。”贾雨村所言非虚,实际上光耀门楣的贾元春与英年早逝的贾珠都是荣国府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而贾宝玉厌读经书、不思进取也正是难讨其父欢心的原因。冷子兴之言,不仅是其个人观感,也代表着小说中社会舆论对贾府的整体评价。包括《红楼梦》作者在内的文人士子,即便不是真心喜读繁缛的圣贤书,却也不会否认其中承载的经世治国之道,更不会否定孕育出鸿学硕儒的传统教育。《红楼梦》塑造这样的宝玉形象是出于故事情节的需要,以其平庸反衬群钗的多才,未必以“反封建、反传统”论之。

五、文人雅艺

“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最常修习的四项技能,也是备受喜爱的文娱活动。就连《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贴身侍婢的名字也依次分别对应着“琴棋书画”,即元春的丫鬟抱琴、迎春的丫鬟司棋、探春的丫鬟侍书、惜春的丫鬟入画。

  《红楼梦》对“文人四艺”多有描写,如(1)弹古琴:第八十七回黛玉抚琴弦歌,妙玉闻声解韵。(2)下围棋: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迎春与探春对弈;第六十二回探春与宝琴对弈,宝钗岫烟观局;第八十七回惜春与妙玉对弈;(3)作画:《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宝钗论画十分精彩,第五十回史太君催惜春《大观园图》画稿的情节颇有趣味。(4)至于书法更是文人重要的必修课,《红楼梦》中写作诗文的情节比比皆是,自然离不开书法。事实上,由于传统观点认为“字如其人”,写字的风格能够折射出内在的人品心性,成为臧否人物的标准之一,更严重的是会影响读书人的仕进前程。仅以清代为例,从皇室贵胄到各级官员善书者历朝皆有,而历史上因书法欠佳而未能及第者也不乏其人。

六、当代启迪

《红楼梦》中的传统教育带给当代国学教育诸多启迪,仅摭取以下三点加以讨论:

  启迪一:教学内容。从前述《红楼梦》大家族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来看,其教学内容可大致包含四个方面,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蒙学教育+小学教育(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诗文教育+经史教育(四书五经与史传等)。应该肯定,这四个方面的确是接受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法。如今中小学业已大幅提高了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所占比例,虽尚处于探索阶段,却已难能可贵。但学生如何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在有限的课时里,容纳上述诸多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还需认真探讨。我们认为,这些内容确实都是不可或缺的,《红楼梦》中的成功教育案例堪为典范,可资借鉴。

  启迪二:教学方法。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红楼梦》创作的时代已截然不同,即使完全接受上述教学内容,恐怕也不能完全照搬《红楼梦》中的教学方法。当然,这个问题显然不是本文的任务,但是我们想强调和坚持的一点是:接受和背诵传统文化有关知识,不能够全然摒弃传统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古诗文的吟诵法。古人的作品有必要配合古人的学习法。《中庸》讲为学之道有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于今日仍然适用。尤其是“笃行之”,本指知行合一,这里引申其用法,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配合的重要性。

  启迪三:师资培养。从《红楼梦》的家庭与族塾教学情况来看,元春为宝玉的启蒙老师,贾雨村曾为黛玉西席执教,贾代儒司掌贾氏族塾。综合其知识结构,塾师需具备蒙学、小学、诗文、经史、礼学等基础知识,方可承担相应的课程。旧时优秀的塾师不比我们当今的中文系大学老师水平低。当前的国学教育,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是初级阶段所难以避免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学教育势必逐步完善、规范化,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能够达到甚至超越旧时的塾师水平,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也对我们当前的大学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仔细阅读和了解《红楼梦》中的传统国学教育,对每位中文老师来说都是完全必要的。这也是《红楼梦》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注释:①④????????????????????????[清]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版,第238、218、645、646、647、492、12—14、71、76、86、608-609、132、133、128、1154-1155、1181-1183、1149、1149、26、26、1225-1226、106、856、1224、568—571、680—683页。

  ②按:“三百千千声”是当前国学教育界通行的五部蒙学教材的合称。这五部蒙学教材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与《声律启蒙》。

  ③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⑤按:“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色杏花红”句,另一版本作“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笔者以为“两”和“一”作为“数字对”,在下句“两鬓风霜”与“一蓑烟雨”中已经出现,且后者不宜改动。为避免重复,此句中宜用“夹岸”与“满园”相对,更为妥当。虽为两仄声,但在第一字位,于格律无碍。至于选用“春色”而非“春雨”,亦是避免与下文“烟雨”重字。虽然以“春色”对“晓烟”稍欠工稳,但平仄声律尚且相合。

  ⑥王财贵主编《孝弟三百千》,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⑦?[清]曹雪芹著,脂砚斋评《红楼梦:脂汇本》,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30—831、830页。

  ⑧按:此联另一版本作“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第四字位“鹤”与“诗”相对有欠工稳,故不取。学者对此多有辨证,兹不赘述。

  ⑨⑩[宋]朱熹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6页。

  ?王国维著,滕咸惠译评《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按:关于《红楼梦》中“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的探讨,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作者或传抄中的笔误”(出处同上注?)。另一种观点认为此句正确。论争可参以下诸文:刘恒《关于“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1辑),夏薇《〈红楼梦〉黛玉谈诗平议》(《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2期),李广柏《是把金针度与人——林黛玉说“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红楼梦学刊》2015年第5辑)等。

  ?王力《王力全集》第十八卷《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9-40页,参第二章第三节第七专题“所谓‘一三五不论’”。

  ?[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冯蒸、牛倩《叶嘉莹吟诵理论新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牛倩、冯蒸《王力近体诗节奏理论研究》,《中国诗歌研究》(第十七辑)2018年第4期。

  ??蒋纯焦《中国私塾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30、170页。

  ?张同胜、白燕《从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教育叙事的不同看〈红楼梦〉的作者问题》,《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4期。

  ?按:《礼记·大学》篇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之语,归纳为“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即《大学》“三纲八目”中的“八目”,合称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