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重新光鲜的旗袍,是母亲年轻时候的最爱。
那天,和99岁的老母亲一起聊天,手机突然“叮咚”一下,是大学77级同学群发来的一个“美篇”。打开一看,“哟,都穿的是旗袍嘞。”母亲也觉奇怪:“哪个还穿旗袍?”我把视频递过去:“是我们班几位女同学,都退休了,自由自在了,特意邀约起穿旗袍照的。”母亲顺手拿起挂在胸前的放大镜,一个一个、一幅一幅仔细地看起来。好一会才自言自语道:“还是穿旗袍好看。”
旗袍,是母亲年轻时的最爱。
母亲看着,手有些抖动。我猜,那放大镜里放大的已变成她的身影,以及她经历过的很遥远的点点滴滴。
而后她索性摇摇晃晃回到她屋里,取出那本泛黄影集。“看,我们振华中学毕业时,穿的校服就是旗袍。”
那是一张120相机拍摄的棕色老照片,竟容纳了上百人的身影。尽管我看过多遍,知道母亲就是端坐在前排右起的第五个。但以往没在意他们的服饰。现仔细一看,学生们穿的真是旗袍——统一的校服。“是浅蓝色的吧?”我问。“不,是浅灰蓝色的。”显然母亲对照相那天的情景历历在目。
母亲是江苏宜兴人,读书时到苏州,先后进英华小学和振华女子中学。这两个学校都是美国基督教会用“庚子赔款”“资助”的。毕业照是1937年的6月。母亲说过,因为她是学校优等生,已考取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所以学校特意安排她们同老师前排就坐。看得出,荣誉使母亲显得高雅而有气质,青春焕发的英姿洋溢着喜悦,憧憬着幸福的未来。
可就在那一年,抗日战争爆发了。
母亲去报到时,上海已乱成一团。校方告知,东吴大学决定迁往重庆。母亲带上两件旗袍,同几个同学一道,跟随逃难难民向后方而来。
到贵阳,巧遇西南联大的叔叔唐敖庆,他刚从重庆来,说那里已人满为患。劝她不如在贵阳找个工作临时安身,等学校安顿好后再去。就这样,母亲与贵阳结了缘。
母亲又翻出了她与父亲结婚照中最满意的那张合影。他们是1941年结婚的,照片还涂上了彩。父亲穿着棕色西装坐在沙发上,母亲侧坐在沙发扶手上斜靠着父亲。那用绸缎做的绿花和黑花交替横条的旗袍——直领,右斜襟开,紧腰身,长袖,袖口收小,袍至膝下,两边开衩,罩在母亲修长的身上,是那样妩媚和俏丽,光彩照人。据说贵阳阿嘛照相馆的老板花钱要这张照片作橱窗摆设,母亲没有答应,她不愿张扬。
那时母亲就爱穿旗袍,甚至于1947年我出生后,母亲抱着我与父亲和两个姐姐照的那张相,以及1950年母亲生了小弟后全家福的那张相,她都是穿旗袍。那时,她已是5个孩子的妈妈。而旗袍在她身上,不论是长袖、短袖、坎肩的,条纹、碎花、大花的,就是典雅、端庄。
其实,旗袍是由秦汉时代的“深衣”演变而为满清的“旗女之袍”。新文化运动以后,新潮女子们为追求思想独立和解放,改变“上衣下裳”的传统服饰,效仿男子穿长袍,于是将“旗女之袍”进行改造,到20年代以后竟成为中国最普遍最流行的女子服饰。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宋美龄女士于1943年2月年访美时,无论会见美国总统,或是在参、众两院上的英语演讲,都身着代表中国的旗袍,楚楚动人,大方得体。被媒体誉为“魅力出访”。
当然,旗袍在大众妇女身上,只代表一种穿着,最多能迎合下时尚。
1953年母亲工作后,她就不再穿旗袍了。说那是旧社会穿的,新社会的人都不兴穿了。从那,她穿的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双排扣、大翻领的“列宁装”。父亲的西服也改成4个荷包、由“中山装”改成的“毛氏”装了。这也是迎合时尚。
谁会想到“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1966年,父亲被“历史加现行”的莫须有罪名关进了市府路看守所。没多久,母亲就被牵连,先是把她从新华印刷厂财务科赶到装订车间监督劳动,然后就揪她出来批斗。每天下午4点开始,推她站在墙边,车间几十号女工围着她,要她交待罪行。
“你们是不是总在恶毒攻击我们社会主义?说 !”
“是不是总想翻天?老实交待!”女工们总是七嘴八舌。
母亲一再对这些想当然的问题一一否认。
一个女工突然质问:“你以前还穿旗袍!我看见过嘞,你说,那是哪样人穿的?”
“说!”女工们来劲了,齐声道。
“那时候的妇女都穿的呀。”母亲小声申辩。
“呸!那是国民党反动派穿的!是资产阶级小姐、太太穿的!”
“就是。我们乡下的地主婆也在穿!”一个贵定口音的补充道。
“老实交待!你家里还有好多件旗袍?”
母亲解释说大都给子女改成裙子了,可能还有两件。
“大家看,她还留有旗袍,幻想以后变天再穿!这是活生生的变天账啊!同志们,我们无产阶级一千个、一万个不答应!”一阵高呼“打倒”的口号后,勒令母亲把旗袍交出。
第二天,母亲交出旗袍,批斗时竟叫她穿上,还给她挂上黑牌,拿一个空糨糊盆叫她敲着,押她在车间外游街。最后,又扒下旗袍,当众烧毁。还狠狠地说“让你变天的痴心梦想彻底破灭!”
母亲回家来后,并没有刚告诉我们什么,像往常一样给我们做饭做菜,洗碗洗衣。她要撑起这个家呀。只是短短几个月,她一头秀发已白了。
父亲终被洗冤,母亲自然平反。车间女工三三两两上门来给母亲赔不是,叨着怪这个挑唆那个指使的,我们才知母亲因旗袍所受的屈辱和伤害。但母亲早已不计较那些了。
说来也怪,好像被颠倒的又被颠倒过来,1984年,国务院将旗袍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的礼服;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起,代表中国的礼仪服装多选中的是旗袍;2011年,旗袍的手工制作工艺成为中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旗袍的地位怕从来没有这样光鲜过。
只是母亲已不再穿旗袍。
几年前晚报记者采访贵阳世纪老人,竟找到我母亲。记者无意中发现母亲还珍藏有好些民国时穿着旗袍的老照片,回去后她把图文组成大半个版面,标题为《民国的范儿》。这下母亲终于被张扬了一把。她很懊恼:担心这民国的范兒,会不会又成为“文革”的犯儿?搅得她好些天睡不好觉。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