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霖(1915-1949),化名王慰民,原籍贵州仁怀县,出生于贵阳。1927年贵阳正谊小学毕业后,考入省立贵阳第一中学。读完高中二年级时,于1933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便于1935年休学,到上海、杭州一带游历,并自习文学。1936年赴日本,在东京学习日语,准备投考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爆发,为了抗日救亡,王启霖立马回国,先到广州,10月回到贵阳。1938年春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著名作家蹇先艾等一起编《贵州晨报》副刊《每周文艺》。在地下党贵州省工委的领导下,他与何战白、蒋蔼如3个党员组成一个小组,并由他负责,主持共产党团结教育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统战学术团体“社座”(即贵阳战时社会科学座谈会)的活动。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之后,“社座”被迫转为秘密活动,王启霖将“社座”的活动一直坚持到1939年冬。他还负责中苏文化协会贵阳分会,1938年底,他与高滔、于治常作为分会代表,出席了中苏文协总会在重庆召开的第二届年会。他还参加了贵阳战时社会科学座谈会、宪政促进会、沙陀话剧社,还担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筑光音乐会的艺术指导。1939年至1940年春末,他任中共贵州省工委宣传部干事和统战支部书记。
王启霖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贵州地下党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南方局“隐蔽精干”的方针,将党内外一大批同志疏散转移出去。1940年秋,疏散转移到桂林的王启霖与刘家祥结婚,婚后两人随即投奔抗日前线的新四军,王启霖在军政治部文化组工作,刘家样在新三团政治处工作。不久,他们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后侥幸逃脱后去香港。香港沦陷后辗转桂林、重庆、昆明、湖南衡山和贵阳等地,以在中学和大学教书为掩护,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创作了不少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热情讴歌革命,宣傳、鼓舞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洪流之中。
1949年初春时节,王启霖与妻在贵阳家中度过寒假,同张鸣正、宋至平编辑出版地下油印刊物《真实》。1949年6月23日上午,国民党特务在白沙巷王启霖家中逮捕了王启霖。10月5日深夜,王启霖惨遭秘密杀害,年仅34岁。
王启霖现在已知的作品,长篇小说有揭示“皖南事变”真相的《煎》,反映贵州彝民生活与斗争的《四围山色中》;中篇小说有反映封建反动势力迫害学校青年师生,以及师生反迫害的《狂雨》;短篇小说有描写抗日斗争的《封锁线》,揭露汉奸卖国罪行的《告密者》、《朋友,向我伸出你强力的手吧!》,为被压迫妇女呐喊的《迫害》,讽刺蒋介石的《皇帝的巡礼》。这些短篇小说,于1941年至1943年间曾在《文学月报》、《广西妇女》等刊物上以“冰波”或“启霖”为笔名发表。此外,他还在报刊上发表过抨击时弊的杂文,如《由自杀到自杀》,以及探讨写作问题的文章《青年与写作》等。解放后,《狂雨》被收入《文艺创作丛书》,1951年由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了《血写的书》王启霖烈士文学作品选,该书由北大教授、贵州籍著名学者乐黛云作序。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