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阳新区的中心区域位于原来的金华农场和阳关农场。在金阳建设初期,贵阳市委、市政府就根据这个实际情况,将两个农场名称的第一字组合为新城区的名称,定名为“金阳”,意为光明辉煌的地方。金阳新区现下辖金阳街道办事处和金华镇、朱昌镇。金阳新区的建设从2000年开工,到2003年12月18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市级工作部门搬迁行政中心,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金阳新区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随着机关、单位和居民的不断迁入,因为道路没有正式名称,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带来极大不便,需要及时为建成道路命名。而为一个新区的所有道路取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既不能与其他区县已有的道路重名,还要有文化、有特色;既要胸怀全国,还要有世界眼光;既要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还要彰显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
为了给金阳新区的道路取名,2004年市民政局、金阳新区管委会组织省、市专家为金阳新区巳建成的三纵四横道路命名。参与命名的省、市专家有贵州日报原总编辑刘学洙,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原主任、研究员史继忠,省地方志办原主任、研究员范同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熊宗仁,贵阳市地方志办原主任、研究员何静梧和贵州大学的袁教授等。通过对金阳历史、文化、经济、时代等特征的研讨和反复论证,拟定了基本能反映金阳特点的7条街道的名称。
2004年11月2日,市政府公布了金阳新区7条街道的法定名称。南北向的三纵道路分别是:连接321国道至白云区界的道路因为通往长坡岭公园,命名为长岭路(其间:观山东路至321国道段为长岭南路,白云区界至观山东路段为长岭北路);白云区交界处至京西煤矿办公楼横贯金阳核心区域的道路命名为金阳路(其间:白云区界至《奔腾》雕塑段为金阳北路,《奔腾》雕塑至京西煤矿办公楼段为金阳南路);最西边连接321国道至白云区界的道路命名为云潭路(其间:白云区界至观山西路段为云潭北路,观山西路往321国道段为云潭南路)。
东西向的四横道路由北向南分别是:长岭北路至云潭北路为林城路(其间:长岭北路至《绿色未来》雕塑段为林城东路,《绿色未来》雕塑至云潭北路段为林城西路);长岭路至云潭路为观山路(其间:长岭路至《奔腾》雕塑段为观山东路,《奔腾》雕塑至云潭路段为观山西路);长岭南路至云潭南路为兴筑路;兴筑路至云潭路之间的道路命名为石林路。
到2009年,金阳新区已经建成、尚未命名的道路有64条。在对金阳新区的这些道路进行命名工作中,市民政局与金阳新区管委会共同拟定了金阳新区道路命名方案。
在新命名的道路中,用老地名和所在地实际来命名的道路有15条:东林寺路、将军山路、下麦路、皂角垭路、龙滩坝路、石标路、桃林路、梨园路、松林路、上坝山路、阳关大道、百挑路、马鞍山路、下坝山路、上麦路。这些老地名各有说法,如东林寺路因为路旁有东林寺得名,而金阳东林寺则是借江西东林寺之名。江西东林寺坐落在庐山西北麓,曾是全国八大道场之一,也曾是全国佛教的第二中心。东晋太元十一年由佛教著名高僧慧运亲创建寺。因与其相对的西林寺比慧远的寺院早建了9年,故起名东林寺。传说西行高僧于元兴元年邀集刘逸民、周续之、慧永、慧持等学者居士及有学问僧众123人在无量寿佛像前结众立誓,凿池种莲,建白莲社而称“莲宗”。因其名声远播,各地亦建东林寺。
金阳以花卉命名的道路有:玫瑰路、郁金香路、紫荆花路、康乃馨路、牡丹花路、百合路。
用国内省会城市名和省内市州所在地名来命名的道路有13条:福州街、长沙路、武汉路、合肥路、兰州路、广州路,安顺路、六盘水路、都匀路、毕节路、铜仁路、兴义路、凯里路。
从历史典籍中引经据典取名的道路有13条:黔云路(出自明朝贵州诗人谢三秀诗句“黔云楚树涉天涯,客路重阳倍忆家”);滴翠路(出自唐代白居易诗句“细雨斜飞欲滴翠,轻风淡抹入却无”);听雨路(出自唐代李商隐《听雨》“秋雨不散霜飞晚,留得枯叶听雨声”);励志路(出自汉代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泉韵路(出自唐代孟郊诗句“激石泉韵清,寄枝风啸咽”);春晓路(出自唐代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清润路(出自北宋词人晁端礼《浣溪沙》“清润风光雨后天”);梦草路(出自李白诗句:“梦得池塘生春草”);翠柳路(出自唐代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清雅路(出自清代康有为诗句“珍簟清雅室,轻扇动凉飕”);清怡路(出自明代文征明书法题字);鉴湖路(出自贵阳水东诗人宋昂诗“采药难寻蓬莱路,垂纶却忆鉴湖船”);涵碧路(出自唐代皮日休诗句“西风乍猎猎,惊波罨涵碧”)。
以历史文化传承和其他内容命名的道路17条:八音路、艺苑路、南苑路、龙瑞路、龙翔路、兴黔路、奥兴路、诚信路、碧海路、金源街、凉筑路、金园路、金湖路、金朱西路、金朱东路、龙泉苑街、金清大道。如八音路取自布依族“八音坐唱”而得名。
2009年10月20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了金阳新区已经建成的64条道路的正式名称。
(选编自《贵阳地名故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