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光绪二十四年中国通商银行银两券:
中国通商银行是首家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商业银行,也是中国第一家发行纸币的银行,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其初期英文行名为The Imperial Bank of China(中华帝国银行)。该行成立之初,清廷户部即授予批准发行银元和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发行有不同面额的纸币共235万元和银两票共50万两。中国通商银行纸币的发行成为整理币制之枢纽,从此中国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纸币分庭抗礼,金融大权不复为外商银行所把持。
中华民国九年中国通商银行银圆券:
光绪二十四年,中国通商银行发行纸币,纸币先仿洋式横型钞票,是双龙戏珠图,颇具清朝官票宝钞之遗风。至光绪三十年第二版时,图案则改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财神爷像,之后财神爷被正式奉为该行之标志,在以后的各版钞券上一直广为沿用。民国九年版标注地名上海的银圆票有多种版别:灰色壹元、棕色伍元、紫色伍元、黄色拾元、红色拾元、蓝色伍拾元、绿色壹百元等。这张是民国九年发行的红色拾元劵。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中国通商银行股票:
中国通商银行开办之初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亦官亦商”。银行在创办章程中规定“招商集股,合力兴办”,以商办的金融企业相标榜,但实际又离不开清政府的支持。以资本金为例,它规定额定资本为500万两,先收半数250万两,并商借度支部库银100万两。股份中,盛宣怀任督办的招商局投资80万两、电报局投资20万两,占实收资本的五分之二;盛宣怀、李鸿章、王文韶等大官僚投资近80万两;通商总董中张振勋和严信厚投资10万两和5万两,约占当时实收资本的百分之八十。该行的管理层中,多数是官员和富绅,商场变相成为官场,突出其亦官亦商的特点。
资料链接:
中国银行业的兴衰历程
银行,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已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金融机构了,那么,在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那些具有现代意义的银行又是怎样产生、发展,有着怎样的历程呢?
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产生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产业的发展,产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商品交换和商品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信贷的利用就越广泛,补充资金的要求就越迫切,因此,急需配备同这种状况相适应的近代金融机构,银行就应这样的的要求而兴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国人自己创办了第一家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而中国也需要有自己的银行来调剂资金。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督办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向清廷建议:“铸银币、开银行两端,实为商务之权舆。要振兴实业,非改革那些资本小、范围狭的金融机构、钱庄、票号、银号不可。”十二月,光绪帝正式批准盛宣怀“招商集股,合力兴办”银行。于是,宁波商人叶澄衷、严信厚、朱葆三等作为大股东,开始兴建商办银行。不过,当时的中国通商银行名为商办,实系奉旨设立的官商性质,规定“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其实大权均由盛宣怀一人独揽。
通商银行创立之初,中国无银行法令及成规可援,故一切组织管理及营业规则,皆参照外商银行成例办理。设总董张振勋、严信厚、朱宝珊、刘学询、叶成忠、杨文骏、严潆、陈猷、杨廷杲、施则敬共10人,以严潆为驻行办事总董。由盛宣怀督同各总董议订章程22条,奏明权归总董,利归股商,用人办事,以汇丰为准,商款商办,官但保护,而不管事。并借重外才,征用客卿,聘任英人美德伦为洋大班,沪上钱业领袖陈笙郊为华大班,藉以融通中外金融。
通商银行的总行设在上海,其后,在全国各大省均先后设立分行,重要的有北京、天津、保定、烟台、汉口、重庆、长沙、广州、汕头、香港、福州、九江、常德、镇江、扬州、苏州、宁波等处,业务如日中天、盛极一时。
清朝结束,民国伊始,通商银行也成为了纯粹的商业银行。华大班陈笙郊、谢纶辉两人已先后去世,由出生于银行世家的谢光甫接任第三任华经理,并称为总经理。
到了民国二十五年,该行资本额增为400万元,原有私股350万元按15%折合成52.5万元,另由国民政府加入官股347.5万元,以复兴公债抵充,正式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此后,中国通商银行即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控制,与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合称为“小四行”。不过,作为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银行,通商银行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将永远彪炳史册。(待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