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寻找与守望

时间:2023/11/9 作者: 贵阳文史 热度: 15926
盛荣

  

  

  民族风情,千年文化,在日趋同化的“全球化”过程中,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原生态”是极其珍贵的资源、不可再生的遗产。我们不仅需要广大民众精神的认同,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法律上的守护,需要法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跟进。如此,有理由相信,若干年后,坐落在贵州青山绿水间的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定会繁星闪烁,成为高原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多彩贵州将会更加多彩。

  一

  对仡佬族的知晓,最初源于一首仡佬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优美的旋律,纯朴的情感,张扬的表达,浓郁的民族风情音韵绕耳,余音悠长……生活在贵州的很多少数民族,歌唱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是全部生活的起点和终点,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当面对面看他们载歌载舞时,那种天生的、奔放的、快乐的舞蹈和歌声,会让你强烈感受到来自生命本原的张力。

  起始于公元2005年的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就是从歌唱开始的,唱响了这首歌,更撩开了魅力贵州的面纱。这场由党政推动,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致力于贵州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点燃贵州心,激发这块土地上人们历久弥新的情愫,那就是对家乡的浓情厚意,对民族文化的自豪热爱。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当年有感而发写下这样几句话:“有一种歌声刻骨铭心,有一种旋律魂牵梦绕,有一种情感弥足珍贵,那就是真真切切的故土之情,那是一种饱含深情的希望和期盼——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10年光阴转瞬即逝,但记忆中仿佛就在昨日。时间积累着一切,时间同样也消解着一切,当我们今天以豪迈的言语告诉世人:“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贵州”时,我们也应时时扪心自省,要更加珍爱吝惜大自然所赐予的山、川、草、木,历史积淀的人文遗产,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那可是我们最宝贵的家底。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动力,文化哺育和传承民族精神,激发民族的创造力,铸就民族的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时曾说:“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手里,把全部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9个民族生活在这里,其中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8.1%。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是贵州文化的宝贵财富,当我们去发掘,去认识,去扩展,去延伸时,当我们心怀温情与敬重,一步步寻到它,走进它,我们会在精彩中获得新的认知。

  二

  仡佬族是贵州世居民族,也是最早开辟贵州这片土地的先民之一。贵州聚集了96.43%的仡佬族人口,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越南语:C? lao)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仡佬族历史悠久,同其他民族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仅称谓而言,先后主要就有三种:濮人、僚人、仡佬。史料记载,仡佬族在商周至两汉时称为“百濮”或“濮”,东汉至南北朝时称“濮”或“夷僚”,隋唐以后称“仡僚”、“葛僚”、“革老”或“仡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史料记述和遗存佐证,地处贵州东北部的务川,是仡佬族最早的家园之一。

  务川位于黔北地区。前往务川正是4月,大自然勃发的时节,鲜花盛开,草木葱茏。从钢筋水泥覆盖的城市出来,满目青山让人神清气爽。山梁间和山下阡陌纵横,孕育着丰饶的田野。同行中有一位年长者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工作了十余年,他对这块土地的情感饱含在如数家珍般的介绍中。进入务川县境,我们的车便走走停停,在他的带领下,下车后爬坡上坎,就是为去看那一棵棵、一排排、一片片的参天古树。这些古树都有数百年历史,有的上千年,历经岁月的沧桑,依然郁郁葱葱。古树中不少是珍稀品种,在今天已价值不菲。村民们见我们对古树指指点点,不停地拍照,默默地注视着。他问村民,这些树卖吗?村民毫不迟疑斩钉截铁地说:“休想”。听了村民的回答,他对着我们几位同行者得意一笑。

  说实在的,如此连片、数量众多、品种稀罕的古树,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特别是现实环境中那粗壮漂亮的金丝楠,气度不凡,尽显高贵;那枝繁叶茂的樟树,挺然傲立,充满生机……面对这些连片的参天古树,除了惊奇惊喜之外,感概也不由而生:这些树不知历经了多少代人,只有一代代人的守望和呵护,才能够留存至今。讲中国的传统,它就是一辈辈传承下来,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生活在贵州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把树当作生命的象征,奉为神灵,以树来记录他们的历史。只要树在,村寨就在,生命就在,子孙的延续就在。以敬畏之心来崇拜自然,生命和自然才能生生不息。青山绿水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这一方水土一方人对大自然态度的诠释。这种精神认同来源于最纯朴的文化归属感,家园寄托感,血脉延续感。面对这一独特的景致,厚重的岁月年轮,我们建议务川的同志搞一个古树保护区,让古树与村寨同为一体,形成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线。

  三

  民谚曰:“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岩旮旯”。果不其然,在我们前往仡佬族村寨龙潭村的途中,一路不断地在山岩间穿行,放眼看去,种地的土壤里也布满了石块块,像是岩石缝隙中刨出的一块块土地。龙潭村位于仡佬族母亲河——洪渡河畔,隶属该县大坪镇,由前寨、中寨、后寨、茶地等自然村寨组成,居住着1025户4449人,仡佬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8%以上,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据记载:龙潭村古名“火炭垭”,早在秦汉时期即已有人聚居于此开采朱砂。流风所布,千年积淀,造就了仡佬族独具特色的丹砂文化,龙潭村也因之成为中国丹砂文化的中心。迄至明清时期,寨内修筑大量建筑,一度繁盛,形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仡佬族聚落发展的文化脉络。

  龙潭村不仅是民族村寨,同样也是古村落,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进入村寨内的街道,看着两旁边的店铺和房舍,仿佛在历史的河流中徜徉,依稀能感受到当年的繁盛。村寨内青石铺路,石巷相连,道路、建筑、垣墙相互贯通,幽深古朴,在夕阳柔光的辉映下,有一种宁静致远的美。村寨内民居大多为传统木结构,据介绍,建成年代在明清、民国年间,以三合头、石院墙、石寨墙、大朝门、小朝门、镂空雕刻、瓦堆屋脊为主要建筑特色。村寨内院落棋布,有的一户一个院落,有的若干户一个院落。院落多由院墙、院门、房屋建筑构成,院落布局敞亮。我们在院墙上发现了不少的洞孔,据说是村寨的防御体系,遗留至今,成了古寨富有特色的建筑。房屋的门窗大都刻以龙、凤、麒麟、桃、石榴、花草等图案,祥草瑞兽,构图精美,想象奇特,雕工细腻,栩栩如生。门上的“猫眼”更是匠心独具,巧妙地镶嵌在鲤鱼跳龙门的构图里,兼具装饰和实用功能,这个小小的物件遗存,线条中流淌着极远极清的智慧。

  在古石巷中穿行,脚踏着源远的足迹,可以触摸到先人的文化体温和文明力度。幽幽长长的垣墙石巷,石巷的小道明沟暗道,下雨天都不会湿鞋。寨内申祐祠,演绎了仡佬人的“忠孝义”;茶驿站、丹砂古道,见证了仡佬人的开放和商品意识;九天水榭,聚合了仡佬人六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生哲学;九天迴廊,彰显了仡佬人的文化价值追求。龙潭村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有“神秘古朴、祈福纳祥”的摊戏,“黔北民间杂技奇葩”高台舞狮,“古音流韵、演奏独特”的吹打,“抛出欢乐、迎接祝福”的打蔑鸡蛋,“接风洗尘、四方团圆”的三幺台饮食文化,“礼数周全、古规古距”的仡佬族婚嫁等。村寨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还有:寨内干净整洁,民风淳朴敦厚,我们进入的每户人家,路遇的每位村民,有问有答,眼神里没有回避和拒绝。

  龙潭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寨前一方水塘,四季不干,茶香满塘。每年清明时节,各地的仡佬族同胞都会聚集这里参加“祭天朝祖”大典,以最虔诚的心灵向祖先敬献,感恩上苍的赐予,缅怀祖先的功德……

  四

  龙潭村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仡佬族村寨,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乡贤名人,村容村貌构成了原汁原味的乡间生活场景,浓缩了心灵深处的乡村记忆。据县旅游文广局局长文鸣介绍:自2007年以来,县里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贵州省新的支柱产业,逐步建成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的工作思路,结合全县的现实优势,决定强力推进以仡佬文化为重点的旅游产业发展。

  龙潭村作为首选,具有自然风光优美,村寨布局有特色,建筑风格独特,集历史遗存和自然山水为一体,在仡佬族村寨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文鸣说,民族村寨的保护需要树立正确的理念,需要文化的自觉和坚守的自觉,不能盲目跟风、标新立异和画蛇添足。前人为什么选择这里生存繁衍,一定是有要求和道理的,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村寨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态载体,物化遗存和非物化遗存,这是一个有机体,互为依存,互为因果,缺一不可,这当中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看到,在龙潭村核心村寨,没有大拆大建,而是精细的修复和还原,以保存历史的价值。如果不是看材料介绍,了解到修复的工作情况,修复显然是无痕迹的,是一种对历史不惊动的静悄悄的改变;同时,修复又是一个不断发掘、收集整理、丰富拓展的一个过程。见微知著、散点透视,将历史的文脉连接。修复和改造的仡佬民居触入了汉砖文化、丹砂文化、和合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灰色的砖块砌成的墙身,模拟出当地大量出土的汉砖的形状,格子窗上也点缀着象征丹砂文化的丹砂红、炼丹炉,以及象征和合文化的百合花,象征“天、地、人、和”的仡佬大贰文字等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元素,这也暗合着仡佬民族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所呈现的包容和融合性格。

  龙潭村作为集“忠、孝、义”为一身的大明进士申佑的故里,先人的功业为后人津津乐道,引以为傲。申佑少年中举,应试科考制度中的青年才俊,“土木之变”中他以身代替君王突围,死时刚刚24岁。务川仡佬族方言与汉族语言差别不大,据当地学者研究,这种语言融合早在500年前的明朝就完成了,这说明仡佬族精通汉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是很多宗族家训里的元素,仡佬先人申佑更是以身做了示范。尊重先贤,孝敬长辈、讲求诚信,善待他人,勤劳简朴,积仁累德贯穿数千年中华民族的品德,也一脉相承在仡佬族的精神世界中,村寨里的“九天迴廊”以此为基,从历史深处广泛收集古今陈年旧事,丰厚文化内涵,彰显了心灵深处一种返璞归真的醒悟和期盼。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民族趋势。”尊贤敬祖,敬天畏地,讲和修睦,重义守诚……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当中显现的是一种积淀深厚的历史智慧,人文精神与道德观念,待人接物的行事准则。历史遗产的价值在于,在变化的社会潮流中,依然保持自己独有的魅力,依然有着前行的正能量。

  五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中国”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朝着“城市中国”进发。据资料介绍,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2014年城镇化率已超过54%,短短十余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18个百分点。没有人能说得清,一座座村庄的消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在推土机、铲车的轰鸣声中,埋葬了多少时光映象,销蚀了多少历史记忆。岁月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失忆,有种不知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滋味。最近一位友人写了篇“客居故乡”的散文,表达了这种惆怅和无奈。文章写道:“‘身在故乡还思乡,我想表达的虽然确有几分怀旧之情,但更多的倒是一种惊奇:那个在我记忆中那么清晰,那么完整保留着的小城,这些年怎么就从我眼皮子底下消失了呢?1980年我到北京上学时已33岁,算不得‘少小离家;此后几乎每年都回家探亲,也说不上是‘老大回,只是每次来去匆匆。……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老了,退休了,索性逃离雾都,回家乡来住。这十多年来第一回从头到尾经历了故乡的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寒来暑往,季节变换的点点滴滴,唤醒了许多沉睡已久的记忆。这才知道1980年哪一别,其实也是一个‘阔别。”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中央城镇化工作的新要求,道出了今天无数人的同感。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对当代中国乡村世界的“救赎”。乡愁是什么?有文章诗意地定义:是孩提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夏日中供我们嬉戏的一方绿水,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瓦,是世代相传的共同记忆。还有说,只要对一个地方有认同、有怀念,就会有乡愁。乡愁是根,拴着你的魂。没有乡愁的土地是苍白的,没有乡愁的国度是缺少根基的,一个失落乡愁的人,定会失魂落魄,无家可归。梦里故乡,乡愁蕴含着深沉的中国梦。

  数千年的乡土文明哺育了中国,形成了极富特色的耕读文明。在广袤的华夏大地,由于地域环境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上,少数民族村寨星罗棋布地点缀在群山怀抱之中,它们远离日渐甚嚣的欲望纷扰,安祥、淳朴、美好、神秘。在天青色的烟雨朦胧中,注解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