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写作犹如农民的耕耘

时间:2023/11/9 作者: 贵阳文史 热度: 17347
徐新建

  借助犹如耕耘的写作完成自我的实现,并达到精神的返乡——因为写作,所以存在;通过写作,回归故乡。

  此处拿来做标题的话是潘年英说的,在他一篇题为《年终盘点》的文章里。其中,被举出来与耕耘相比的是“写作”。在回答文友们的提问时,他说“写作犹如农民的耕耘”,因此,都只是一种惯例,“或者就是一种日常行为和生活,仅此而已。”我相信这话不是夸张或文饰,而是他对写作的一种看法。不过“犹如”一词令人回味,指向似和不似之间。

  在我看来,潘年英的写作,就介于许多这样那样的“之间”里。从进城读书开始,他的身和心就徘徊于城乡之间;后来从贵州调走,又陷入故土与异地之间;而在他写的大部分文字中,你感受到的是展望和缅怀、激昂和保守、自卑与张扬以及蛮横和沮丧、细碎与豪情……等等之间。

  我和潘年英认识太久了,久得就像从小就在一起。可后来的调动使我们天各一方,觉得一下便隔了好多世纪;中间挡着的不仅是时空距离,还有对所处周边的感受差异。我们从贵州离别,他去往湘潭,我到达成都,虽然都在高校从事人文教研,地域上也还算得上大西南范围,但毕竟远离了本土故乡,失去了精神和友情上的亲切土地。回想在激动人心的80年代我们一起参与的那些交谈、争论、采风、聚会啊,比较起来,周边的境况犹如死水——灰尘似山,喧闹如粪。想要逃离么?两脚梦魇,挣扎无力。

  所以需要写作,要重提乡土,对照农民——书写并怀想那曾经熟悉的鲜活与本分。农民等于愚昧与落后么?那是傲慢自大的偏见!农民怎样生活?正常的农民女织男耕,自食其力:不操心与己无关的闲事,不干涉他乡另样的人生。这才叫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做什么?多了!你看在潘年英描写的黔东南场景里,农民们可以像小黄歌班的罗汉妹子那样放声歌唱,或者像芭沙村民在树林里比赛秋千;要不就到月亮山参加斗牛,或者去瑶麓乡看坡上赛马。可是外面的人偏偏自大狂妄,硬要闯进去搅乱宁静的乡里,把自身已脏得无法辨认和清洗的杂念心机当作宝贝倾倒给山村百姓,然后再居高临下,以“文明”的名义向“落后”可欺的乡民盘剥和索取。

  这样,或许是看白了“进步”的谎言,厌烦了城市的虚伪,潘年英总结自己的文学生涯,把作者与农民相比,把知识分子的写作比作乡土的作业。如果说“我言故我在”可以显示生命的一种机缘的话,在这点上,我和潘年英息息相通;尽管彼此选择的文体不时有别,我们都借助犹如耕耘的写作完成自我的实现,并达到精神的返乡——因为写作,所以存在;通过写作,回归故乡。有不少人过度夸大了作家学者的作品成就,以为写作的目的便是供人观赏、等待评价和换取名声。在我看来这恰恰倒置了写作的本末。一如很久前孔子强调过的“学为己”那样,写作与人生中的其他事情没有区别,它的本意就在于自我养育、自我完成,至于随之引出的相互交流或彼此欣赏不过是它的附带效应而已。

  这样,面对喧嚣浮躁的虚假世界,你不妨记住潘年英的“顿悟”:写作犹如农民的耕耘。

  这顿悟来之不易,因为眼看着就换走了已过不惑之年的大半人生。

  小链接:

  潘年英,侗族,1963年生于贵州天柱盘杠村。在故乡生活17年,现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湖南科技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结集出版的著作有:《我的雪天》、《民族·民俗·民间》、《百年高坡——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扶贫手记》、《寂寞银河》、《边地行迹》、《故乡信札》、《木楼人家》、《伤心篱笆》、《文化与图像》、《黔东南山寨的原始图像》、《雷公山下的苗家》、《保卫传统》、《在田野中自觉》、《顿悟成篇》(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昨日遗书》、《塑料》、《走进音乐天堂》、《长裙苗短裙苗》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