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河区,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它得名于流经境内的小车河。小河区主次干道大都以中国的著名江河命名。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调整贵阳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小河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花溪区的行政区域。就在这片新的行政区域之上,也有一段悠久的历史……
小河区建区历史很短,其建区前的行政隶属关系变迁较为复杂。元朝建金竹府,《长顺县志》记载:“元世祖至元年二十六年(1289年),以金竹寨置金竹府。”
明洪武五年(1372年),辖地设中曹蛮夷长官司;顺治十六年(1659年),设中曹副司、中曹正司(原驻中曹大寨),属贵阳府管辖47个寨子。清道光年间(1821年),今小河辖地大部分属贵筑县南下里捕属里,少部分属贵阳府亲辖之中曹正司、副司及贵筑县南下里。民国十九年(1930年)后,小河辖地分别属贵阳县第一区、贵阳县第五区、贵阳县第七区。民国30年(1941年)7月,废除贵阳县另设贵筑县。小河辖地大部分属于贵筑县中曹区,管辖中曹乡、文萃乡。 1949年11月15日,小河辖地随贵筑县同日解放。几经变化,初设区、乡,继撤乡设人民公社,后复为乡。
在元、明时期,贵阳市小河地区大部分都是中曹长官司领地,历史悠久,土地肥沃,留下不少胜迹。其中的一祠一墅,值得一说。
王宽的顾成祠
王宽寨在小河区的南面,是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它的东面是胖水牛,南面是陈亮堡,西面是花溪,北面是中曹司大寨。寨前的小河,发源于改毛,流经刘家寨、大寨后入南明河。
此寨是这一带的大寨子之一,明、清时期就有上百户人家。曾有大庙培龙寺,据说还有道观。民国时期设的王宽乡,其治所也在王宽。此寨最突出的胜迹要数顾成祠。
顾成祠在寨子中间,是个木柱板壁的四合院。正殿三间,中有顾成塑像。两旁有厢房,中间是个石板院坝。院前有一堵墙,很像照壁。大门口的左、右方,各有一棵木柱旗杆。祠的周围都是大树、竹林。此祠建于明初,具体时间不详,是以中曹百纳长官司为首的贵阳地区土司,为纪念顾成呈请朝廷批准而建的专祠。几百年来供奉未断,直到清末都是如此。民国时期,王宽乡政府设在祠内。王宽乡拆裁之后,王宽小学设于其内。1949年后逐步坍毁。我是1952年去的,对它还有模糊的记忆,那时还能看到它的基本样子,祠前的旗柱已看不到,但固定旗柱的石头还在。
顾成(1330—1414年),湖南人,元末随朱元璋起义。洪武八年(1375年)调贵州(贵阳)卫,任指挥佥事。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伐滇,顾成奉命作先锋。攻下普定即今安顺后,傅友德率军继续前行,顾成则留守普定。十九年(1396年)升贵州总兵。建文元年奉召回京任左军都督。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举兵靖难,顾成被虏降燕。朱棣即位,封顾成为镇远侯。永乐十一年(1413年),顾成受命平定思州、思南土司纷争,结束了田氏800年的土司统治,促成了贵州建省,为改土归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414年,顾成卒于贵州,敕封夏国公。由上述可知,顾成两次入黔,终老黔中,功绩显赫,是贵州一等名宦。贵阳的土司们为了纪念他,呈请朝廷批准在王宽建祠奉祀。老贵阳城南(今黔明寺侧)原有顾成生祠一座,1408年奉旨秩祀,顾成谢世后即1416年改为夏国公祠(王宽的顾成祠建祠时间可能在此前后)。这两个祭奠顾成的祠堂虽然都已消失,但从一个方面肯定了顾成对开发贵州的历史贡献。
2012年秋,我从花溪乘车回筑,坐错了车次,车子从王宽经过,再经小河才回到老城区。车上有个王宽人,我问他顾成祠还在不?他反问我什么叫顾成祠。看来,这个祠堂早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中院的寿椿别墅
中院在小河寨东南面的南明河边,离中曹司大寨一里多路,六七十户人,是一个中等村寨。寨子虽不大,但却有一幢珍贵的“寿椿别墅”。
这是幢三层楼的民国建筑,建于1932年,比王家烈的虎峰别墅还早两年。此楼的正门和几十个窗子均为拱券,砖石结构,中西合璧,极为堂皇。初建时有前后院,左右侧也很宽敞并培植有竹林、花圃。我在二十五中教书时,因此寨有学生读二十五中,曾随学生到过这里。那时,它的前后左右均修了一些房子,把它围在中间,屋面有些垮塌,里面也没有人住。那时正是“文革”时期,我同大家一样,都以敌视的目光看待这幢楼,毫无珍惜之意。2010年,小河修建住宅小区时“发现”这幢楼,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并加以保护。
此楼的主人姓谢名启元,是当地望族。谢氏入黔始祖名叫谢石宝,字树臣,应天府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随沐英征讨“南蛮”入黔。明太祖以“征黑羊菁有功,授谢氏中曹蛮夷长官”,其治所先在与中院一河之隔的大寨,后移花溪黔陶半坡村。中院谢氏不仅是其分支,而且可能是很近的分支。到谢启元这一代时,已是民国时期。他弃农经商,做布匹生意,赚了钱,便在中院村修建了这座“寿椿别墅”。后因变故,屋主弃屋举家搬迁,不知所终。没有了主人的房子就这样任凭风吹雨淋,“文革”期间又遭破坏,如今只剩主楼了。现在有人把此楼称为祠堂,这可能有误。“寿椿”之意,说明它或是谢启元为给父亲祝寿而修的别墅,或为希冀自己高龄而给别墅取了这个名字。由主楼的结构看,它是别墅而不是祠堂。很可能是谢启元离开此楼后,当地谢氏将它作为公产供祭祀祖先用,因而有了祠堂的性质,人们也随之把它称之为祠堂。
2012年秋,中央电视台以贵阳的民国建筑为题采访我。我将此楼与王伯群故居、毛家公馆、虎峰别墅和观水路上的英式别墅合称“贵阳五大民国建筑”。如此断言,大抵符合实际。
2014年春,当我想再去观瞻时,路人说它已被房开商全部拆除,并在原址上建了新楼。这幢土司文化的遗存未能保留下来,至为可惜。
(作者系贵阳学院教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