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末及1953年初,国民经济经三年恢复后即将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之际,由于时任贵州省主席(即省长)周林的提议,应在贵阳兴建一座现代化的面粉厂并由他亲自批准立项,并选定在甘荫塘现址。当时这个地方,是一个远离市区七公里,三面环山,怪石横生犹如“石林”且时有虎豹出没的小山岩,一个无水源与电源的“野外郊区”。厂址选定后才发现这一片“石林”深处还有一座茅草房,住着一个孤独的老人,经查后才知是皂角井附近苗寨中的农民,随即通知其族人将他搬走,谁知第二天再去看时,这座草房连同内住的老人均已被火化为灰烬。经细向其故,方知老人原是个患有晚期麻疯病的人。其族人之所以把他安置在此定因怕传染,而老人每日的饮食均由寨上按时送到路边并鸣锣通告后,由其自己出来取食。现听说国家建设要用此地,故才予以连人带屋一火焚之。其实此前,我们还曾到此草屋并与老人交谈过呢!
建厂计划与厂址确定之后,局里即指定我为甘荫塘面粉厂筹建组长,并由我和祝武昌同志带上局里的土建工程师蔡超、骆竹一及制料师严美臣一行四人及建厂的初步方案和有关资料等去北京,请求国家粮食部粮食工业局代为技术设计。按粮食部的技术设计,这是一座全封闭、全自动、日产800袋(每袋50斤)的中(小)型现代化面粉厂,全套设备均选用美国爱立斯式并指定由无锡立成机器厂制造并负责安装试车等。所用厂房,则是一座四层的“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这在当时的贵阳无疑是一座毫无先例的建筑,因此,回来后,这项施工重任便由周林指定交由当时贵阳实力最强的省建一公司全力担任,并由该公司的总工程师亲自坐阵施工。所用的水泥均指定由当时贵阳唯一的太慈桥水泥厂保质供应。在厂房的土建施工中,由于甲乙双方均觉得这是头回开洋荤的并具有神秘感的“重点工程”,所以在施工开始后,甲、乙双方从筹建组长到公司经理、工程师、技师、工长等所有的技术人员与骨干均实行“三班倒”,现场监督指挥检查、取样、试压等。并发生过几件趣闻:
一、在基础浇灌完毕暂歇之际的第二天早上,发现未完全凝固的“冈砼”表面浮起了一片带有油彩色的浮水后,双方土建工程技术人员感到极为惊恐,并怀疑所用水质及水泥中是否掺进了油质等。并由总工师下令停工仔细检查,并将此情层层上报,甚至还惊动了省主席周林,命水泥厂将此批水泥的生产纪录、配料及有关生产人员均一查到底,而闹了一个“鸣乎哀哉”,最后还是由水泥厂对所用的矿石送地质部门进行专门化验证实,这种矿石经高温烧结与水灰搅拌后会游离出一种呈油彩色水分子,但对水泥的质量、强度并无影响。真是虚惊一场。
二、在厂房基槽挖好需要绑札安放方钢的物资部门一时又无此型号的钢筋供应。在眼看就要因此停工之际的一个“大礼拜”(两周休息一天),我们步行回家时,路过了正在施工中的太慈桥工地时,看到了现场堆放着恰好是我们需要的大量的方钢,于是即以电话请示了周林办公室,答案是“拉走便是”。因为急用即又转告了省建一公司立马派车派人将方钢全部拉走。第二天市道桥施工,随即找上门来说我们是偷抢行为,又要全部退回,我们答复:“是经上级批准的。可去问周林”。道桥队的人一听只好怏怏而回。
三、在基础钢筋全部按图纸排列绑札好后才发现,按此密度在浇灌混凝土时连石子都漏不进去,又不敢擅自改动,只好暂时停工,并用长途电话请示中粮部的设计师。他们接话后即乘飞机到工地,经实地查勘与复算后,居然同意将面上“横筋”隔一根抽一根。由此可见他们的原设计所加的“安全系数”是如何之大了。
在厂房将要完工时,我又亲自去了无锡立成机器厂,催交设备的订货。到该厂后使我大吃一惊,原来这仅是一问不起眼的私营小厂,并无什么先进的机床设备,零部件的翻砂、铸造全由另外的一家专业铸造厂协作。本厂工人也不多,但都是一些专业的骨干与能手。整机与零部件的制造与加工,精度的检验直到最后的整机组装均由该厂长一人承担。但对我们所订制的原由美产爱立斯式的制粉设备,在当时美帝对我国严密的经济封锁下,他们并无任何仿制的技术资料。但居然敢于接受此项订货。是这位老板兼厂长本人千方百计地在无锡一家原是由国民党官僚资本家经营。现已被我们依法没收了的大型面粉厂的一个杂物仓库内,找到了一些被该厂丢弃不用的同型号的主机(如钢磨、平筛、洗麦机等)作为该面粉厂的处理品,买回后就全部折零,“依样划葫芦”的画出了制造图纸,而仿制出的成品,居然可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且某些部件较进口的原装货还有所改进。这使我对这位老板兼厂长的仿制智慧不得不叹为折服。在无锡立成机器厂的全套设备完工装箱,交运的同时又由该厂的老板派出了该厂与其协作厂的安装工人和技术人员一道乘车来到了贵阳。恰好厂房的土建工程也已完工交付使用。无锡的订货与安装队伍也随即进场投入了紧张的设备安装工程中。而且太慈桥架设到面粉厂内50千伏安专用高压线路也由供电部门架设完毕。洗麦机所需要的自来水取水工程也已完成。因三路建安工程的齐头并进,1954年春天,这座现代化的面粉厂(包括2.5公里的专用高压供电线路与大约长约一公里的供水营道与泵房水塔等工程的配套的原粮与成品仓库等),第一次试车即告成功。日产量由原设计的日产800袋达到了日产1200袋。这项投资高达1.2亿元(旧币)历时三个年头的系列工程在当时贫困落后的贵州与贵阳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创举”。它不仅成为了当时远离市区并一无所有的甘荫塘片区的开拓性工程(在它之后的“大跃进”中才相继有了动力厂即现称柴油机厂,与搪瓷厂,胶鞋厂等),同时它的工艺设备,不仅有洗麦,润麦等较为完整与先进的清理筛选设备,而且原料进入车间麦仓到成品灌装打包的全过程均是由全封闭的管道自动化来完成。由于整个输送管道的密闭,各车间内均无粉尘,而洗麦所排出的“污水”又成了附进农用最佳的灌田“肥水”。可说是全无污染,施工质量又是一次性试车成功,并大大超过了设计产能,故这项工程后来也同样受到了西南大区粮仓部的表扬,并誉为是西南唯一的一座设计与工艺先进、车间无粉尘,生产无污染的先进面粉厂。
该厂建成投产后,贵阳已结束军管,而市粮食局也已挂牌成立,故将此厂交由市粮食局经营管理至今,后虽几经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但至今仍担负着贵阳面粉供应的主要任务。
责任编辑:熊源王亚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