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学烈士(1913—1935)(化名:刘清石,杨清石)郎岱县,今六枝特区郎岱镇北街人。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聪明机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人极富正义感。自青少年时代,目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同情广大劳苦大众,在矛盾和悲愤中探索和寻求救国救民的理论和道路。
他一九二九年考入贵州省男子师范就读,在求学中与一批早期革命人士相识,并与当时中共贵州地下党组织及进步人士往来密切,并受其影响,革命认识得到提高,成为一名热血青年。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为不满,在某些公开场合发表抨击社会弊端的“过激”言论。就读师范学校时,就组织学生上街,举行《抗日救亡》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等。由于工作能力强,被同学们称为“金拐子”。
一九三三年四月,在贵阳与进步人士发起创刊当时的《贵阳晚报》并担任编辑。
一九三三年寒假返家,便组织郎岱进步学生和老师,排演革命新戏《复活的玫瑰》、《顽石点头》、《战友》和反映朝鲜农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境遇的《亡国奴当不得》的戏剧,宣传抗日救亡。新戏演出后,当时郎岱县驻军首领——二十五军九团团长罗应中下令逮捕陈敏学,陈敏学得知消息后,立刻连夜步行回贵阳。一九三四年转赴上海,在上海参加地下工作,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在上海参加革命活动情况,从未对家中人透露。
一九三五年底,上海党组织给贵州党组织发来一封信:陈敏学在上海被捕,关在上海龙华监狱,正在积极营救。由于经费困难,请设法筹100块大洋参加上海营救。当时,由于无法筹足100块大洋,只是千方百计借钱筹足70块大洋汇往上海。过不久一位叫李常英的回电说:“我”已离开此地,原款如数退还。以后再没有消息。
陈敏学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解放初期,一九五一年元月七日,贵州地下党工委一位负责人由华东局回郎岱时,在郎岱给家人写有关于陈敏学参加革命和牺牲的证明材料说:郎岱县城内陈敏学同志一九三四年底于上海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约于三五年底被捕入沪西牢(杨树浦),抗日战争起,西牢中炮火时牺牲,党的七次大会已将陈敏学列入烈士。
一九五一年三月,郎岱县人民政府,在其故居挂有“烈属光荣”木牌一块(此木牌在文革时期受损)。
一九九五年,我们在《贵阳晚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标题是《郎岱县抗日救亡运动》。报上写到:陈敏学组织演出后回桂阳,不久赴上海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牺牲在上海龙华监狱。
二零零八年十月中旬,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寄来相关材料一份《我在共青团的经历以及团江苏省委的解散》(袁超俊,见《上海党史资料通讯》一九八六年第四期第30-37页)中提到陈敏学零星情况:一九三四年四月左右,陈敏学来到上海,找到刘雪苇,参加共青团,在沪西区委工作;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与袁超俊探讨,散发《八一宣言》;一九三六年初,被捕,关到提篮桥监狱。其他情况不详。十月下旬,提篮桥监狱的徐家俊同志来电,所述情况与上述材料大致相同。
这两年我们在有关单位的大力帮助下,收集到《革命先烈》的一些生平史料。
为纪念革命先烈,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重视革命历史,教育子孙后代。在纪念建国60周年之际,以此文告慰烈士在天之灵。
责任编辑罗万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