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李善人家

时间:2023/11/9 作者: 岁月 热度: 16460
宁新路

  李家大院是山西万荣的一道别样风景。它的别样,当然是建造精美的庭院,当然是李氏家族创造的商业辉煌,更是精美庭院里闪烁的“善”文化。在精美建筑上镌刻的“善”字后面,我感受到一群慈眉善目的李家人仍然生活在这个大院,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

  走进大院,迎面是365个“善”字照壁。李家建造这照壁,是提醒家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要天天做善事。还有镶在高处的那“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精雕的祖训,读来让人回味无穷。这诸多“善”字,把我引领到了数十代李家子孙“善行天下”美德美行的故事中。我在这大院的半天时间里,每分每秒都被“善”的故事和“善”的精神内涵拨动着心弦,难以平静。

  以贩布为主业的李家,到清代足迹遍布豫晋陕甘与京津等地,光绪初年,李家商业发展到鼎盛。而鼎盛的后面,是李家人崇尚道德,以“善行义举”“以仁制利”和“怀义去利”的做人与行善。广做善事的李氏家族,历世相继,渐渐有了“李善人”的美誉。

  “李善人”的美称从乱世中走来,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个美称实在来之不易。不易,恰恰说明李氏家族是把祖宗“天天做善事”的家训当作每日的空气和阳光,伴随自己思和行,且一辈又一辈坚守着它。这些善行和善事,被人记下来,成了世人传颂的美谈。

  在这大院里,我的耳朵塞满了李家人的善事。一位闫景村人说,他们会让小孩子永远记住这些事的。我也疾笔记下了他们传颂的一些故事。

  清光绪二十年当地孤山洪水暴发,闫景村内房屋多数倒塌,粮食多被淹没,百余人衣食无着。李敬修、李敬伦同侄子李道升组织家人为村民取土盘灶,劈柴煮米,舍饭施衣,让村民无一人挨饿。

  济困,成了李家习惯做的事情,凡闫景村、薛店村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逢年过节,对村中贫困户,李家总要给点粮钱,帮助度过年关。清光绪二十六年,太白昼见,日赤无光,河东大旱,小麦未收。老百姓饥寒交迫,无法生活。李敬修、李敬伦同侄子李道升拿出数十斛粮食赈济村民,使村民度过了饥荒。

  原万泉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每逢天旱,村中闹水荒。民国初年,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李家牵头出资动员全村人打深井,解了全村人的水困。1928年,河东大旱,死人无数。李家兄弟倾力相救,为灾民共捐款六千块银元,并且在薛店村家庙、阎景村祖师庙和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每天为排着长龙的灾民送上一碗碗热饭,舍饭舍了一年。

  1930年秋,阎锡山动员全省各地富户资助兴建公路。李氏兄弟代表万泉县的西片和南片三十六个村庄,替每村捐一千银元,共捐三千六百块,使得猗氏至万泉的公路破土动工,一年后建成使用。同年,瘟疫流行,为保全村民性命,李家从运城购回防疫用的“十点水”,发给全村各家各户,缓解了疫情之灾。

  ……

  这些文字是简略的。它虽简略但让我浮想联翩,因为在这些文字后面,我看到了李家人善行中的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景,这些故事情景又牵扯到多少人命运的改变!

  李家崇善,鼓励所有的人做善事,做善人。据说,李家有个做善事的记载簿,谁做就记在谁的名下,有的是一人牵头,大家共同负担的,为了避免重复记述,就记在牵头人名下。李道行、李子用牵头做过很多善事,名下就有几桩至今人们传颂的事情。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时常轰炸西安,为保护家人和街坊四邻安全,李道荣在西安市甜水井街靠南城墙边修建了防空洞,每逢敌机轰炸,李道荣不仅照管亲人,还把邻居照顾得细致周到,使四邻躲过了那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灾难。

  李道升和李氏家族把济困当已任,视善举为本分。凡是闫景村、薛店村生活有困难的人,李家施舍钱粮不吝惜。逢年过节,对村中的贫困户给粮也给钱,帮助过好节日。特别贫困户遇上丧葬之事,李家送上棺材,派人对死者哀悼。

  至今,村里人评价李道升,说他是个“德高的人”。的确,他做了不少善事。他慷慨捐银五百两,在高村庙建成育婴堂。县立高等小学校筹建,又捐银千两,解了学校燃眉之急。本村国民学校经费紧张,再次资助银两。李道升不光是掏钱,还把尊师作为善事来做。每年冬至这一天,他会带李家的男主人宴请教书先生。家庭主妇要穿上褶裙,带上求学子弟向教书先生行礼。

  捐钱助学,尊敬师者,这不只是形式,李道升引导和教育后辈多做善事,读经书不读死书,活学活用。他对后人说,活學活用的核心,就是做善事做好人做有用的人。大院的一块影壁上砖雕的“司马光砸缸”图,就是一种直观的教育形式。还有,影壁两边“拥林千顷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的对联,在于刻意教育后代:当你拥有千顷森林,看着那树涛滚滚才能领悟到做善事就如种树一样,积善成德,才有好的回报;当你存书万卷,写下大量文章之后才知道做人就跟做文章一样,要从小事做起,慈善为怀,方成大器。有一年,有两个小偷到李家偷东西,刚上到房顶,李道升就发觉了,高声而亲切地对他们说:“房上的人请下来吧!夜深危险,如果掉下来摔伤了,家中的父母谁来奉养?等我给你搬梯子!”小偷听了非常惭愧,下来跪地磕头,李道升送给他们钱粮,并叮咛以后有难处就来找他,从此再没有人进李家偷过东西。这文化训导,影响了李家一代代人的思想情操;这让“小偷惭愧”的实例,让李家后代深切感受到“善”是多么的了不起。

  李道升的言行也影响了他的夫人。李道升的五位夫人,把善做成了修行,都成了仁爱慈善的人。每逢过年过节,她们都会叫上儿媳,给长工送去酒肉饭菜,毫无吝啬之意。村里只要有人求助,她们都会全力相助。李道升的第三房夫人麦氏,就是把善作为修行的人。在她居住的院落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朋友,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三省”是指《论语》里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在一个人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呢?这修善的提醒词,说明李家的男人和女人把行善和做善人真正当成了与吃饭一样的大事。李家人的善举,使顽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夫人们去世以后,闫景村的村民给她们送了“懿德千古”的合村匾。

  在李家大院,还会听到许多有关李家后人李子用的故事。他把李家的“善”,做得质朴,做得也自然而然。

  他有广阔的胸怀和慈爱的心肠。这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洋学生,不仅学回了西方文化知识,还娶了个英国女子为妻,思想开放里透着知书达理,他把善举善行善事理解得比前人更为深刻。

  李家的妇女和长工同锅而食,从没改变过。这是李子用的家规,还是李家上辈人定的规矩?没有考证过,反正到了李子用掌家的时候,他家的妇女和长工在吃饭上一样待遇。还有,晋南一带把中秋节视为长工节,把冬至当成教师节。每逢这两天,都要对其进行慰劳。李氏家族还令家庭主妇穿上褶裙向长工们行裣衽礼。这形式,李子用的用意是善待,尊重。

  李子用家虽然种着二百四十多亩上等良田,然而所产粮食总不敷食用,常到市场籴粮。这是为何?因为贫民百姓,凡上门求助者,或粮或钱总要给一些,这使得他家的粮不够用。

  他家马厩里常拴着四五头牲口,是供村民使用的。谁家耕田磨面,只要向长工头打个招呼,就给予安排使用。万泉县农村有个乡俗,凡借用人家牲口磨面,用毕必须送一小簸箕麦,唯独李子用家不收。他家还备有两辆高级马拉轿车,一辆供李子用专用,一辆供亲友和村民婚嫁迎娶和有急事时使用。如果那辆车村民使用未归,其他人又有特别着急的事,李子用就让人用他的专车,而他有急事则借用中院和南院的轿车。

  1929年,晋南旱灾严重,斗麦卖到银圆四元。入冬又逢奇寒,牛羊多有冻死,百姓忧愁不已。李子用面对此情,立即召集西院、中院、南院东家商议救急之事,决定三院共拿出三万块银元,为河东十七县每县捐一千块银元,为万泉县、阎景村、薛店村各赈济两千块银元。同时,他们还在运城、阎景、薛店三地开锅舍饭。对阎景、薛店村村民全部造册登记,届时鸣钟,村民一日三餐,吃饱为止。因翌年小麦歉收,舍饭一直延续到秋收后方才解散。这次灾害虽然相当严重,阎景村却无一家变卖家產,也无饿死一人,村民无不感念李子用和他族人的大善心。

  李子用行善的事,李家人行善的事还有多少?还有很多。这些善事,记在了老百姓的心里,被一代又一代人流传。善,也让李家人在时代的变迁中,过得平安。

  李氏家族从事经商活动到发家致富,到解放后公私合营,不过一百三四十年,其间沧海桑田,有些人事虽已说不清道不明,但他们几世行善,做了不计其数的慈善事,却在人们的口中长期流传。

  善,会给人多大想象空间?善心有多大,想象空间就有多大;善心有多厚,想象爱心的空间就有多大。李家人的善举,赋予了这个精美的庭院永恒的生命;李家人创造的善的精神,是比这个大院建筑更为精美的动人诗歌。这首动人的诗歌,将随着这个大院,长久地被人敬仰和传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