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石油与湖

时间:2023/11/9 作者: 岁月 热度: 20555
崔武

  

  以前说起大庆,津津乐道的是石油,现在说起大庆,美不胜收的是百湖。百湖之城名扬海内外,百湖美景令人叹为观止。当车驶出哈大高速,进入大庆市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大片的湿地和翱翔的水鸟。84万公顷的草原、64万公顷的湿地、32万公顷的自然淡水,形成了大庆独具特色的草原、湿地风光。

  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惊天地,泣鬼神。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人拉肩扛运钻机,脸盆端水保开钻”,把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给共和国的肌体里注进了滚滚能源。五十年的风霜雪雨,挺起了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唱响了几代人的豪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着大庆人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留下了一串串堅实的脚印……

  那时,人们忙着突击会战,打井采油,无暇顾及身边的景致。据有关部门统计,大庆有名有姓的湖泊就有284个,最大水面面积1101km2,最大蓄水量21.33亿m3。按照专家的说法,实际上,这些湖泊都来自于一个大湖。远古时代,甚至在人类没有出现的时候,今天的大庆地区和邻近的一些地方,都被一个大湖所覆盖。沧海桑田,地壳慢慢升高,湖水慢慢地排出去了,但低洼的地方仍然可以存水,就变成了湖泊。今天的石油,就是当初大湖生物的遗存。我们知道,大庆最好的储油区——大庆长垣,实际上就是当初大湖湖水的出入口。它东西宽20多公里,南北长100多公里,是今天大庆东西干线公路之间,从北面的喇嘛甸油田到南面的葡萄花油田所含区域。地下孕育了黑色的油流,地上留下了星罗棋布的湖泊。

  没有湖,就没有石油,没有石油,就没有百湖之城,石油与湖,密不可分。

碧绿湖



  碧绿湖原名叫毕里泡,为啥叫毕里泡,无从考证。这“毕里”,是一个人的名字还是从蒙语或者满语译过来的外来语,也没人知道。不过,碧绿湖就是从这个谐音转化来的,还真挺好听,也显得有文化。

  碧绿湖原来就是个天然的泡沼,面积不大,芦苇丛生,鸥鸟成群,春去冬来,花开花落,也不被人们注意。所在的区域叫八百垧,是钻井工人的大本营,铁人王进喜就是在这里带领着他的井队,四面出击,钻井采油,为美如画的锦绣江山输送能源的。所以说,这里是铁人的第二故乡,是铁人精神的发祥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当了领导干部的钻工来这里视察,看见钻井工人生活还挺清苦,就提议把毕里泡改造成养鱼场,改善钻工们的生活,得到了广泛响应。到1984年,鱼场已经扩建到一万两千亩。老钻工们回忆,那时候,渔场的鱼很多,每周都能分一次鱼,一斤、二斤一条的鱼多得是,三斤五斤的也有。水好,养得鱼也好吃。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渔场荒废了,变成了排污泡,从水里打上来的鱼都一股汽油味,不能吃了。

  2003年,为彻底改造碧绿湖,有关部门实施碧绿湖引嫩工程,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龙虎泡蓄水地,引嫩江水,经32公里换水渠道输入碧绿湖。同时,将原来排入碧绿湖的生活污水全部截流,外排入西干渠。经过改造后的碧绿湖,已经成为铁人公园的水上乐园,水清鱼跃,杨柳依依,既有亭台楼阁下的小桥流水,也有高楼簇拥着的绿树环抱;既有芦苇密集的浅水池塘,也有快艇飞驰的深水港湾;放眼望去,碧绿湖绿得纯粹、绿得透彻、绿得让人陶醉。

  如今,碧绿湖不但水美,文化氛围在大庆百湖中,也是最为浓厚的。碧绿湖诗社,聚集了大庆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写字画画,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引碧绿湖上镌刻的两副对联,作为见证。

  其一

  老会战,不妨小憩歇歇脚

  创业人,还请健身养养神

  其二

  亭风唱晚,铁人伟业千秋颂

  湖水吟歌,大庆精神万古传

陈家大院湖



  在大庆百湖中,上过中央电视台的有好几个,但是,在一年之内,每天都能上中央电视台的,只有陈家大院湖,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原因是,当年中央电视台每天的新闻联播片头,就是陈家大院湖上的丛式井。一台台抽油机,鞠躬尽瘁,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像我们的石油工人,用钢铁的身姿,描绘着百湖之大美!

  被人们称作功勋井的大庆油田七排十一井,是铁人王进喜带领他的井队打的第二口井,是当年大庆打的第一口冰上井,这口井就坐落在陈家大院泡上,后来修路,把它隔在了路东。铁人的称号,就是在那时叫响的。当时王进喜的腿伤得很严重,肿得像碗口那么粗。他忍着疼痛,拄着把铁锹,指挥生产,大家劝他休息,他不听,还告诉队友们,他受伤的事要保密,谁泄露出去就处分谁。领导得知后,把他送到萨尔图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当晚,他又跑回了井场。最后,决定把他送到距离大庆近二百公里的齐齐哈尔治疗,以为离得远,他不会跑了,谁知,两天后,他又拄着双拐坐火车跑回来了。

  井打到700多米的时候,发生了井喷。液柱越喷越猛,越来越高,吼声传得老远,一场大事故就要发生。为了制服井喷,王进喜顾不上腿伤,甩掉双拐,跳进两米深的泥浆池中,用身体搅拌泥浆。井喷制服了,可他的伤腿已血肉模糊,泥浆把他的手脚烧起了大泡。房东赵大娘感动得对住在他家的工人说:“我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号就叫开了。当时的会战工委敏锐地抓住这个典型,决定树立王进喜为大庆会战的第一个标兵,发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为大会战立功”的号召,一时间,一个学铁人做铁人的热潮,在油田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现在,来到陈家大院湖,缅怀英雄,站在公园桥上,眺望湖上星罗棋布的“磕头机”,拍张照片,留作永久的纪念。人们知道,这功勋井和陈家大院湖是密不可分的啊!

  如今的陈家大院湖,居功不自傲。由于离居民区较远,没有被改造成休闲娱乐的景观湖。然而,那一排排丛式井,就是最美丽、最独特的景观,那岸边随风摇曳的芦苇,那坎坷不平的小路,使人想起了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陈家大院湖,不就是大庆油田的缩影吗?谁,敢小瞧它呢?!

铁人湖



  这是个没名没姓的水泡子,至今人们仍然叫它无名湖。然而,它却大大地有名。会战初期,铁人王进喜带领钻工们,就是在这里,破冰端水保开钻,打完了1205队来大庆的第一口油井。因此,这是一个功勋湖,它为石油会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它是历史的见证,它目睹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为祖国献石油,“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所以,我们就叫它“铁人湖”吧。

  当年,铁人带领井队从玉门来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在马家窑打第一口井,没有吊车,他们人拉肩扛运钻机,井架竖起来了,没有水却开不了钻。那时,铁人队的钻机是贝乌40型旋转钻,开钻后需要大量的水配置泥浆循环,一口井需要四五十吨水。井场没有水管线,到调度要罐车,要排三四天。铁人大手一挥:端水开钻!

  著名铁人专家、老会战孙宝范,在《铁人传》中是这样记述的:井场西边2里多远的地方有个大水泡子,冻了厚厚一层冰,工人们就凿穿冰层,破冰取水,附近各屯子的老乡也纷纷赶来支援……机关干部们也挑担提桶参加到运水的行列。100多人组成了一支运水大军,一盆盆,一桶桶,一担担……一条浩浩荡荡的运水长龙,在大草原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人流,也就是水流……清澈的湖水,倒进泥浆池、水池……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端了五十多吨水,足够打井用了。

  1960年4月14日,1205队到大庆打的第一口井——萨55井开钻。他们仅用5天零4个小时,就打完了这口井,创造了当时大庆钻井速度的一个新纪录。

  如今,铁人一口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基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遗产,也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源地,承载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大庆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现在,“铁人第一口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当年的见证者——铁人湖,仍然默默地守护在它的旁边,向来访的人们述说着当年石油工人们“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端水保开钻”的轰轰烈烈的会战故事……

东风湖



  东风湖原来叫东风泡,所属萨尔图区。据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草原,每到春季,东风吹来,莺飞草长,花香鸟语,牧人们就到这里放牛牧马,旁边的水泡子,成了人畜用水的领地。这地方水肥草美,怎么称呼它呢?既然东风刮起的时候,春天就来了,就叫东风牛场吧,水泡子就跟着叫东风泡了。近年来经过改造,自然也叫湖了——东风湖。

  石油大会战开始后,有一支石油队伍进入了东风牛场,他们在这里建起了一排排干打垒,职工宿舍、小卖部、学校、卫生所,一应俱全,形成了村落。名字叫东风村,这是沿用“东风牛场”名称中的“东风”二字,牛场就变成了村。村子旁边的水泡子叫东风泡。房屋虽然简陋,也没有影响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生儿育女,培养后代。1964年,全国掀起了“工业学大庆”的高潮,为了安排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在东风湖对面建起了“干打垒”,起名为东风接待站,这就是后来的东风宾馆的前身。

  东风湖得天独厚,位于大庆市的正中间。大庆五个行政区中,萨尔图区是中心区,而东风湖又处于萨尔图的中心地带,老百姓叫这个地方是“肚脐眼儿”。改造后的东风湖,也没有黎明湖万宝湖那样张扬,枯水的季节,变成了无数个小泡泽,到了雨季,就成了一片汪洋。设计者没有刻意去改造它,而是随着它的性子,稍加修饰,任其发展。因此,这里的芦苇又高又密,水葱粗大肥壮,野花肆意生长,野生的魚虾种类繁多,野鸭成群,江鸥结队,各种鸟儿在湖中自由地嬉戏。没有游船,没有摩托艇,连一条小舢板也没有。人们现在开始喜欢原生态了,这东风湖就很原生态。在这繁华的城市中心,有这么一片野性十足的湖水,在全国的城市中,也很难找到的。

  说东风湖不说城市森林,就等于没说。因为东风湖旁的城市森林,是东风湖的姊妹,来东风湖游玩的人们,大多在这里午餐、休息。林因湖而丰腴,湖因林而秀美。城市森林总占地面积75公顷,林中建有大庆英烈纪念碑、果成寺、菩心湖等十几个景点。有3500株老榆树,14万多株家榆、垂柳、樟子松、云杉等花木。这在全国城市中也是很少见的。

  东风湖波澜不惊,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气节,风吹芦花,摇曳出历史的沧桑,抽油机旁写生的女孩,用画笔描述着当年石油会战的壮观……

群英东湖



  群英村有两个湖,中七大路把它们分开,东边的叫群英东湖,西边的叫群英西湖。面积都不是很大,两平方公里左右。说群英东湖,因为这里有轰轰烈烈的故事。

  石油大会战开始的时候,由于上的猛,四面八方的几万大军汇集到松嫩平原,蓝天一顶,荒原一片,住的问题摆在面前,成了生活上的主要矛盾。先来的一些人住大车店,住马棚,住牛圈,住地窨子,后来的只有住帐篷了。春夏秋还好过,到了冬天,零下40度的严寒,要冻坏人的。会战刚开始,非战斗减员,很伤士气的,当务之急是盖房子。会战工委下了死命令,不能冻坏一个人!然而,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如果盖砖瓦房,60万平方米的房子需要1.2亿元,会战资金的一半就没了,根本不可能。怎样又经济,又能保证过冬。有关人员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发现当地居民绝大部分的房子是用土打起来的,俗称干打垒。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看着土气,却很实用,冬暖夏凉。

  于是,调查组请来了当地盖房有经验的老农民做指导,购买了一些木材做门窗,动员职工自己打草做房顶,于是一栋栋干打垒房子开始建成了。当时的油建指挥部在3排井附近,组织职工建设干打垒,他们沿着道路,一下子建成了65栋,其中不但有职工宿舍,还有食堂、办公室、会议室、卫生所、浴池、小卖部,还修了一条“马路”,形成的屯落,起名叫群英村。这是大庆会战初期第一个干打垒村落,受到了广泛关注。会战指挥部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请各个单位的负责人参观,此后,干打垒建设形成了高潮。会战指挥部动员全战区开展了建筑“干打垒”会战。上到部长、司局长、教授、专家,下到普通工人,上班夺油搞会战,下班盖“干打垒”再会战。干部和工人的汗水,变成了一栋栋干打垒房屋。一位工人还写了首诗,登在《战报》上:“延安人人挖窑洞,今朝处处干打垒。革命精神辈辈传,艰苦奋斗最光荣。”

  典型是最有说服力的,很快,荒原上建起了一栋栋干打垒,也出现了许多“村”——友谊村、解放村、铁人村、红旗村、文化村、登峰村等等,一个个“村”,是大庆人的家。村的名字,也寄托着大庆人的理想。

  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群英村干打垒群已经消失,但你如果有机会来这里追寻当年大会战的影子,群英东湖会对你慢慢地倾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