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好诗都在岁月里

时间:2023/11/9 作者: 岁月 热度: 16837
吕天琳

  关于阅读,写出史诗性巨著《冰与火之歌》的美国作家乔治·马丁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顺着这种超验认知扩展开来,我觉得读诗更是对一千种人生的过滤与提纯。《岁月》杂志开设“诗歌专号”已逾十年,在这漫长的时光里,作为一本综合性纯文学杂志,它提供的诗歌文本不只支持阅读,更重于启迪心智,引发思考,致敬岁月,砥砺性情,同时借以交流诗艺,发现诗美,推出诗人,更新诗学观念,以“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的情怀与气度,竭力为新诗的健康发展拾薪添柴,死不旋踵。

  中国新诗已历百年,一百年间,一种独特的链条性展示,经过不断地继承与消化,创新与修复,日就月将,运转不息,曲折中累积经验,跌宕中不失壮阔,这其中不仅仰赖汉语言基因的坚韧与强大,更借重我们民族文化的融合重构与包容再造能力,因应时代得以发展延续。作为传统媒体,文学期刊的媒介价值和传播效应自“五四”发轫以来始终得到持续彰显,即便经历动荡岁月其主体性从未缺席。《岁月》杂志从创刊至今,志存高远,坚守本心,从岁月中打捞精品,为《岁月》蓄积能量。中间虽也经历些微起伏,却一以贯之笃定当代性、原创性、文学性这个办刊原则,悲晨曦之易夕,不疲不倦;感人生之长勤,无怨无悔。特别是自潘永翔担任主编以来,以他领衔的编辑队伍,倾心编事,重视自我锤炼;用诚选稿,乃至推敲打磨;开门办刊,向以兼收并蓄;文化引领,打造城市名片。由他首倡推出年度“小说专号”“散文专号”“诗歌专号”已经在国内文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好评如潮。作为编辑和诗人,他重视推出“诗歌专号”,编发了一大批诗歌精品,发现了数十位优秀的青年诗人,其中大部分诗作者诸如红雪、杨小林、赵亚东、余小蛮、曹立光、李东泽、苏美晴、林建勋等,皆由《岁月》出发走上当代中国诗坛,且精品迭出,后劲澎湃。

  一直以来,国内也有不少综合类期刊在搞“诗歌专号”,但像《岁月》这样按年度不间断定期推出并不多见。特别是近三年来,《岁月》在编发推出“诗歌专号”的同时,不仅注重更新编辑形式,譬如以年代、省份、地区为单元,力求窥一斑而见全豹,集中展示当代诗坛的创作态势,更加重视面向全国吸收不同创作风格的诗人及其作品,尤其是一些作品质量上乘、却又碍于各种原因不被人识的诗人,经由《岁月》“诗歌专号”这个平台的发掘展露峥嵘,逐渐获得认可。与此同时,《岁月》的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好评和赞赏。《文艺报》发表评介文章予以关注,肯定了《岁月》在全力履行期刊使命的过程中,从全局视角出发,竭力助推中国新诗向前发展的有效尝试。《诗选刊》以精选的方式从中选发“专号”中的部分诗作,激赏《岁月》不拘一格的编辑眼光和矢志服务诗人群体的媒体情怀。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有关领导也非常关注,把《岁月》悉心编办诗歌等文学作品专号的举动当作一种文学现象来看待,并期待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协力龙江文学创作出精品促繁荣。一些文学组织、高等院校和兄弟期刊也对《岁月》长期坚持专门辟出诗歌园地的做法表示赞赏,高度评价《岁月》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认同它是一份具有人文性和文化良知的期刊。读者的喜爱和关切仅从网上“岁月论坛”便可见一斑,更多好诗不断贴出,引发不同层次的讨论,点击率屡创新高,读者黏度显著增强,订阅数量逐年攀升。《岁月》“诗歌专号”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有专家称《岁月》是综合性期刊里发表诗歌最好的期刊之一。

  人间恒存诗意,怎奈我辈无察。在众多的文学樣式中,诗离现实的社会形态是最近的,它比散文和小说更容易走进人心,更契合情感的美学表达。试问哪一片山林没有诗的装扮,哪一个角落没有诗的呼吸,哪一段初恋里没有诗在支撑……人的历史就是一首诗的长度和宽度,所以雪莱才说:历史是时间写在人类记忆中的一首诗篇。从观察中不难发现,《岁月》的编辑过程本身就是一首诗,它接收四方来稿,再通过艰苦的选编,过滤掉假恶丑,把真善美提炼出来,施放到尘世生活中去,为追寻梦想的人们提供水源,道路,伴侣,驿站……可以说,《岁月》推举“诗歌专号”就是在用热爱来写一首诗,这其中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尤为重要:文化自觉,使命意识,原创诉求,美学品质。

  先说文化自觉。作为一本综合类纯文学期刊,《岁月》自创刊伊始就认定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传播文明的使者。它承继传统,秉持多元,呼应时代,其发刊原则牢牢建立在对“根”的找寻和对“真”的揭示上。出身在大庆,自然不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它勇于突破地域局限,以较高的起点立身办刊,这种与生俱来的大度与从容,自然赢得了普遍的尊敬。从历年来推出的“诗歌专号”来考察,可以看出,尽管创作风格不同,《岁月》试图通过所发诗歌作品来推行一种价值观,那就是一种媒体的传播本能,一种主体性创造的自觉延伸。

  再说使命意识。同任何一本重品位、有担当的文学期刊一样,《岁月》始终坚守发掘精品、扶植新人这个初心,以不浮躁和高标准的办刊态度,默默编织着《岁月》的文学理想,传递着岁月的静好与温存。从责编到美编,从装帧到内文,从出版到发行,《岁月》这个团队始终恪守砥砺心灵、刷新生活、引领社会的宗旨,怀着崇高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用心盯紧每一个环节,用情完善每一个细节。

  《岁月》一路走来,能够取得今天的业绩,赢得众多口碑,还在于它一贯笃定的原创诉求,那就是只发原创,杜绝抄袭。《岁月》的编辑队伍综合素质比较高,文字功底强,文化底蕴也很充盈,责任编辑的文学倾向和专业态度均与所编辑的文学样式合卯对榫——小说家编发小说来稿,散文家编发散文来稿,诗人编发诗歌来稿,主编除了负责终审,还负责编发报告文学、剧本和评论——人人各司其职,遇到争议稿件一起协商研究,专人处理查重,严禁拾人牙慧,强调艺术性,因此从文本上消除了情绪消极、立场偏执等不健康现象,既维护了作者的权益,也保护了读者的利益,刊物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此这般,才能确保“诗歌专号”里编发的都是好诗。

  此外,《岁月》特别重视的还有自身的美学品质。何为美学品质?直观地说,就是你释放出来的别人能体会到的美感。作为一本杂志,《岁月》的美学品质至少要包括这么几个元素:它首先耐读,强调所发作品的故事性,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读出兴趣且百读不厌,这就要求编辑的审美经验要广泛,要有契合性;其次是理念超验,就是要有层出不穷、出其不意的新意,这就要求编辑有思想有洞见,且具有整合性思维;再次就是大气磅礴,就是要能够照顾到不同层次读者的审美期待,谁拿到这本杂志浑身都舒服,觉得它饱满、熨帖、高贵、有派头,自己也跟着成了一个贵族。就拿《岁月》“诗歌专号”来说,正是因为注重突出了一定的可读性、新颖性和高端性,不仅爱诗者喜欢读,一些洋溢着诗性生存态度的人也会怀着好奇心悄悄来读,为什么,就是因为《岁月》本身散发出了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现实美感,翻译过来就是,好诗都在《岁月》里。

  诗性总是一种美好的存在,放在任何国度、任何种族的任何语境里,这句话都是成立的。今天,《岁月》的诗性努力正在成就这种美好,并将这种美好系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乐观地说,《岁月》推出年度“诗歌专号”这件事或许暂时性地改变了综合性期刊只重视小说和散文而轻视诗歌倾向,只是不要忘了,我们眼前的这是世界太油腻太世俗了。

  诗是一种生存意志的呈现,人的仪式感大都是通过诗来成就的,前提手段和物质财富都只是帮衬。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经常谈论文学期刊的阵地性存在,或者被隐喻为谁们的精神家园,如此种种,难道仅仅是简单地捍卫尊严么。在纸媒期刊面临生存与变革艰难选择的当下,《岁月》还在豁然地致力于文学生产,按部就班地投入诗的建设,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上的可贵了,它体现的是传统期刊一种殉道者般的操守,一种对自我价值的捍卫和对文学精神不遗余力的歌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