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飞逝,我们的记忆也将再度交付、并封存于岁月之中。“从《岁月》评诗2016”收笔之日起,就一直期待2017《岁月》的诗歌点亮我的记忆。
期待《岁月》出好诗,就等同于期待人们都过上美好的生活。我们根植于这片深沉而富饶的土地,依托于这座承载着奋斗与创业精神的城市。我们的手里有大把的上好光阴和清澈资源,岁月在我们的手里不再是无畏的流逝和焦虑的蹉跎,我们只剩下了完美地描绘和光荣地继承。岁月静好,过往如斯,学会了珍惜的人们,在各自,也在共同地描绘着生活的前景,共圆我们的中国梦。
在十二期杂志里,看到了一些好诗,它们在严格地恪守着岁月的主题。这些诗,在诗人和读者的心空之上,都能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丝印痕。这些印痕,在艰辛的岁月里需要铭记,在安逸的时光里需要擦拭,因为它记录着我们的厚薄,镌刻着我们的伤痛,承载着我们的困顿,也颂扬着我们的幸福。
我也不知道具体应该先从哪一首诗歌开始,干脆就大致沿着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至少这样能最大限度的遵守时光的轴线。边读边写,边写边读,让我们再一次渐渐融入这如梦如幻的诗歌意境。我们抒发的是感情,寄托的是真情,倾诉的是深情,表白的是心情。一个“情”字,定位所有黑土地上、或向往着这片土地的诗歌写手。跟随本文最终呈现的,将是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和实际生存状态。
1.【赤子情深】这片土地已经与母亲融为一体——读赵亚东作品《松软的泥土布满了陷阱》。(选自《岁月》2017第2期)。
作品以质感的诗句,亲和挚诚的语言,以深切的怀念和哀婉的情绪表达了对慈母一生辛勤付出,最终却“一无所获”的追忆和祭奠,这是献诗,也是写给一代代母性生命的挽歌。“你爱那些野花,也爱野花的忧伤 / 妈妈,你爱那些卑微的草木 /你也爱那些一生不能说出的秘密……你老去,把悲悯的土豆藏在怀中。”诗人又何尝不是也写出了土地的象征——我们的生存出于泥土,在泥土之上度過一生,然后再被泥土毫不客气地收回土中。这也是土地唯一的、无极的大爱、接纳、与包容。
如果说艾青眼里饱含泪水是因为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因为那时正山河破碎,人民颠沛流离;那么亚东的爱与泪水,却揉合诸多复杂的情感因素,让人读得五味杂陈。这里面有母亲的付出而不求回报;有儿女的身单力薄,事业无成,无以为报;更有终于可以回报时,母亲已溘然老去,不幸辞世......所有这些情感最后都植入这一片深厚大地。让我们用一生去铭记,去感谢这片黑土地,铭记她,就是铭记母亲——“晨光中,有一驾马车运送斑驳的时光 / 松软的泥土布满了陷阱 / 你来不及回望,你把自己深锁其中”。
2.【季节与时令】民以何样的根系维生?——读王笃坤作品《春分》。(选自《岁月》2017第2期)。
所有中国人,上下五千年,大多生于农村。民以农为本,国以农为继。但终归,甜的是五谷,辛劳的是农人。
抒情短诗《春分》定位农家黑土,取材兄妹芳华,写出了季节赋予人生的诸多内在的升华和变故。一切看起来又是那么自然,必然。诗歌结尾,通过自己被迫流离历练成长,才似乎蓦然想到母亲给女儿取的名字所包含的深意,那是世代母亲所有的嘱托、感念、祝福、和期冀。是那么朴素无华,与世无争,就那样隐喻了同根所出,却不同归宿,一切俨然尊于天命——这是不是就是所说的道法自然?
诗歌最后似乎也能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情愫——一蓦然回首方想起——难道是我们天天厮守相依,还真的错过了什么吗?各自成家后的遥望和牵念,究竟与儿时的计较与相依有何关联?“ 大人们都下地了/再不走就迟到了/可我还是等你把头梳完/因为你是我妹妹//邻居家狗子为什么才走/他也在等你吗/可他已经五年级了啊/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你带走了母亲秋天珍藏的苹果/可你并没有给我咬一口/后来我闻到狗子书包里有特殊的香味/忽然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当兵的走了/考学的走了/岁月送我向北三十年/一回头才想起/妹妹出生在春天,叫秋”
3.【文字莲花】只要肯向暖,冰凌也能绽放芳华——读郭富山作品《冰凌花》。(选自《岁月》2017第2期)。
这首诗歌把语言的形态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意念中的江南女子,实际上就是面对冰凌花和它消融(凋落)时的联想,多么讨巧的诗作,看得人心悦诚服,简直有些目瞪口呆。
诗歌呈现出的美,就应该这样:先呈现出瑰丽,再把诗意呈现在瑰丽之外。我感觉被他的冰凌花弄得啥都酥软了。相信看完这首诗的人,早就把冰凌花的意象抛在脑后了。都在联想自己的命运中是不是也应该有个这样灿若天仙的质感美人。当然,这首诗也许本来就是从怀想一个真实的人物开始的,然后借喻冰凌花来写她给诗人留下些许的念想。
4.【苍茫一度】流浪、落脚、与困扰——读梁永周作品《写到一个暂居之地》。(选自《岁月》2017第3期)。
“这个类似家乡的地方 / 让熟悉来的很快 / 也让怀念变为恍惚 / 我问过放生湖里的鱼 / 那三只猫死去的缘故 / 飘着的叶子说:生来脆弱 / 可猫有九条命啊//风再大,也摇不醒 / 一片被鱼吃掉的叶子/无解/那两盘平放的磨盘/时常放着“泰山”香烟和打火机/它忘了麦田和豆子/亦或者/他是个出生就断奶的孩子/在暂居之地/细节硌疼细节/这个湖 / 每次下雨我都听见玻璃的心事 / 一次比一次红艳” 。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漂泊和西方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有难以名状的,对故土和亲人难以割舍的情怀,视根如命。一个人去外面闯荡,艰辛,风险,苦难,这些东西何以排解?浪子历尽劫难,但终究大难不死。他说自己有九条命,也视自己的幸存为“别人”(环境)的放生。这样的感伤对于一个孤独的人来说是致命的。暂居他乡,人自然就容易产生恍惚,原本意念中期待的“改天换地”荡然无存。一个年轻人迫于生存,从农村向城市出发,抱着不是梦断就是魂断的决心,而事实上生活真就是这么悲壮。人生无所谓苦短苦长,漠视沧桑并无助于成长。
5.【僭百越千】世界上最大的忧患——多想在我闭上眼睛休息时,你也安然歇息——读左远红作品《休息》。(选自《岁月》2017第3期)。endprint
左远红作品最大容量地代表了大国民“与国一体”的辩证思维,充分体现出一个深沉的、真正的爱国者的情怀。
自古,人生最长不过短短百年,而江山稳固健康发展,却能恩泽千秋万代。中国人的忧患,骨子里也代表着世界苦难民族的共同忧患和祈愿。“群山在水中躺下来 / 树和野兽也躺下来 / 落日也躺下来,我看累了世界 / 也想在它们身边躺下来....../我是在土里出生的土 / 我是在空中虚度的空 / 睡着的时候,不说话的时候 / 被厌弃的时候,我的负担比死更沉 / 最不甘心的,最难放下的是——我睡了,你们比我睡得更深……” 。往小里说吧——不读诗,你也许永远也无法感知东北人的家国情怀,无论是纷乱或者太平,他们都永远为你抱着一颗忧虑又关爱的心。
诗人是个重于思考的人,一生都充满了忧患意识,尤其是对不如意的生存环境和所有不遂心的遭遇,心有余而力不足。詩歌写出了真实的无奈——我是在土里出生的土/我是在空中虚度的空——这有尊严独立毫不妥协的味道,也有与这世俗格格不入的味道。睡着的时候,不说话的时候/被厌弃的时候,我的负担比死更沉——一身的抱负或付出被化作浮云,很难得到认可或发挥作用。再看看她的最后担心……我睡了,你们比我睡得更深,竟然成了最大的负累和不甘心。其实这就是对人们的质疑和诘问,该醒着的时候却都在假寐。
此时,她多想把整个沉重的世界,都安放下来休息,并替它们掖好被子。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出,世道再浮生,我依然虚怀若谷。这是可敬的。
6.【终结思辨】时间的内核可否解读——读张敏华《时间》。(选自《岁月》2017第5期)。
“一阵风,挥之不去,风挡住了风 / 一枚墙上的钉子,不能自拔,但已经松动 / 一尾鱼活在网箱里,月亮浮出水面 / 一亩三分地,花生掏出心窝 / 一切都在风、钉子、鱼 /月亮、水、地、花生、心窝里” 。从诗人“受困于宿命的选择”的主题来看,诗人写这首诗歌的时候,内在的语感是期期艾艾的。但是它却让我们无意间发现了宇宙的命题,时间的内核。这是一首传统与现代写法结合得非常完美的诗作。它在讲述一个宇宙形态——时间的形态,不急不缓,却蕴含和解读了所有可能的元素。这些伴随思绪随机出现的元素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帮助理解时间的内核。时间其实就是这些浮生的意象。当我们能静下心来感受这些东西时,说明我们已经历练得净如白纸,不再作任何无妄贪欲和索取。这首诗的“道行”和意境非常突出,儒释道和西学全面整合,叙述手法却与中国古诗如出一辙。
7,【现实困扰】(1),有门口,却没有出口——心绪排解需要借助流动的事物——读刘星元《那个人在河边站了一个下午》。(选自《岁月》2017第5期)。
“那个人在河边站了一个下午 / 就像河流欠了他一座桥 / 就像生活欠了他一口水 / 他眼睛里的污浊 / 与河水的污浊 / 时而称兄道弟 / 时而相互攻伐 / 面前的河流是水 / 背后的人流也是水 / 站在时而向内时而向外 / 倾斜的天平之间 / 面对两边那么多被水 / 永久留住的人 / 他猜不透哪一条河深 / 哪一条河浅” 。在河边站了一个下午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他在写一些感触和纠结。刘星元作品愈发成熟、精准而又刁钻,自黑的功夫也非常了得,这实际上说明他能把事物形态和内心感触表达到极致。
面对两边那么多被水永久留住的人,他猜不透哪一条河深,哪一条河浅——依然是茫然,还故意给出了这么个开放式结尾——看似让你有选择余地,其实都是陷阱和套路。
用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来解读这首诗可能不对,但确实觉得更形象生动。而实际上完全可以从“陈、旧”两种观念的交错来解读和领会,从而得出你自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8,【现实困扰】(2),我已极尽终生——出离文本的爱与恨,都是救赎——读安澜作品《救赎》。(选自《岁月》2017第5期)。
“从寂静的文字里醒来 / 抱紧黑夜的瓦罐 / 往事如花掉的银两 / 纷纷从灵魂的墓碑下回来/在刀子一样疼痛的风中,我看见 / 用嘴和誓言写下的墓志铭 / 在仓皇逃离……多么简陋的人间 / 从出生那天开始 / 就是在 / 一步步走向死亡 / 左一撇是爱,右一捺是恨 / 这爱长恨短的一生啊 / 我多想泪水汪汪地过完” 。一个跋涉了一生的人,从寂静的文字里醒来,抱紧黑夜的瓦罐,得了一身的中风。往事如花掉的银两——我想,没有谁的比喻比安澜来得更加精湛,而精湛的背后,是个终生都全尽力付出的人。真的是一无所有了,连所剩下的仅有的一点思想都不被买账。当然,这是指意识中的得与失。
墓碑和墓志铭写到了苍凉的晚景,再硬朗的老诗骨也即将认怂了。可是,再简陋的人生也能最后留下“爱、恨”两个字,我觉得这正是我们的财富。有的人说自己的人生非常完美,只有爱,并伴随他走进坟墓。这是假话。也有的人,说这一辈子只有恨,并终以一生忧愤了却此生。这是偏激的。我认为只有爱恨交加的诗人才最真实。在悲愤与大爱中才能呈现我们最真实的情怀。
9.【真情指引】善良就是一盏长年不灭的灯——读孙英辉《播种光亮》。(选自《岁月》2017第3期)。
“有那么多路,通往草原 / 通往花开,通往蔚蓝 / 却没有一条路 / 通往你的黑夜 / 今晚,捧着星光的女孩 / 从月色里出发 / 穿过荆棘丛生的森林 / 奔赴你的黑暗......明天,你的黑夜 / 将灿如白昼” 。简洁又大方的小诗歌,却寓意颇深——是不是在你的黯然时刻,早就有个“捧着星光的女孩”陪伴在你的身边,而你,却一直没有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有多艰难,没有哪个黑暗不能被照亮。多么善良的一首诗歌,其实善良就是一盏长年不灭的灯火。我们守候着岁月,不停地播种着星光(希望),收获着夜空(成果)。无论它有多么微薄稀少甚至飘渺,最终都帮助我们完成厚重的人生积淀。所以,如果遇到某个一蹶不振的人,而诗歌,给你送上清丽委婉而又美好的祝福,还有什么伤痛不能平复?还有什么黯然不能通透?这才是好诗歌的本质,不在于文本形式多么进化超越。endprint
10.【莫让记忆化作真空】情结或者情绪,渐行渐远的一代理想主义——读张静波《卡斯特罗 》。(选自《岁月》2017第10-11期)。
“伊拉克大枣和古巴糖 / 童年苦涩的记忆 / 拉美忧郁的天空 / 丛林和山冈风起云涌 /一位头戴贝雷帽的战地英雄 / 在黑手党眼里,他是幽灵 / 灿烂的烟斗,辛辣而多情 / 足以征服着哈瓦那的天空……九十高龄的卡斯特罗 / 祖国的尊严永远高于生命 / 一个人的传奇,因为捍卫真理而不朽 /古巴的天空,永远充满雪茄的味道” 。一代枭雄离开我们的视线,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留下的光辉和丰功伟绩却久久留存在幾代人的记忆深处。只有读透了卡斯特罗的戎马一生,读透了古巴这个在美帝眼皮子底下受伐的苦难民族,你才能读到和读懂张静波老师那样的诗。他诗歌的每一句,都精确严谨。也就是说,你去掉哪一行,都无法找到替代它的其它文字。读完短短的一首诗,你会发现,诗人牵着少年的卡斯特罗向我们款款走来,路过片片杀伐高地,又泰然向一片夕阳归去。而田园和高地上,留下滩涂,品质,尊严,和一个嘲弄了所有列强的伟岸身影。
11.【终极品读】穿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举重若轻——读小米《像一杯茶》。(选自《岁月》2017第10-11期)。
“开始是苦的也是热的 / 后来慢慢地香醇起来了 / 到了后来温和了淡了/后来的后来 / 茶叶可以被忽视 / 这杯水也像凉白开 / 无色无味透明” 。爱情,婚姻,从香浓到清淡,从裂痕到弥合,从丰厚沉甸到举重若轻,再到最后的清晰透明。看似归于索然无味,但是已然滤尽所有沉渣与繁芜。从此开始无任何杂念地执子之手,仿佛重新开启了又一场清丽的轮回……
整首诗歌滤尽了各种人生过往,诸事,诸物,诸神。另一方面,诗歌也似在表达着人生的通感情愫——得不到时拼力争取,把玩之后又觉得不过尔尔,渐渐产生乏味心理——它佐证了喜新厌旧这个人心向度。所以,诗歌最后还是留下了悬念,引人思考。面对付出精力和努力所争取来的一切,哪怕仍然是如日中天,为什么,总是把“干干就够了”这句话常常挂在嘴边。
长期甚至终生工作环境或单一工种,哪怕最适合自己来做,也难免让人产生枯燥的心理和情绪。这是不争的现实,他给了人难得的安全保障和稳定,但也随着西方所谓个性自由的生活方式的介入而魂不守舍。这很正常。
12.【送关爱,得健康】社会的真谛是充满思想者——读东方浩作品《又见蜗牛散落在早晨的路面》。(选自《岁月》2017第1期)。
“蜗牛的步伐,始终无法赶上 / 晨光的速度 / 在人类的道路上 / 蜗牛暴露了它们的全部行踪 / 在暗夜里的努力无人知晓 / 现在,等待它们的命运 / 要么保全,要么破碎” 。本诗从关爱弱势群体的语境开始,到社会命运并不公平结束。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呈现诗人的人文关怀,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反过来渗透的是,我们应该多关心这些“天生”的弱势群体,把全社会的关爱资源尽量均衡分配。融合在诗歌中的作者思维是对生命意义的价值思辨和自我认知,同时也在传送着对自己卑微文字的解构。包括自身,在这个强大的社会结构气场下,也往往不堪一击,许多意外的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13.【路在何方】路是一双平凡的脚——读立雪作品《一条路》。(选自《岁月》2017第2期)。
“父亲用一把铁锹,打开门 / 排着队的雪 / 急忙,让出了一条路 / 路很长,弯弯曲曲 / 五保李奶奶,从这条路上过来 / 有一大碗 / 热腾腾的面,正等着她”简单,朴素,平静,却呈现出了十分厚重的情感。一切都缘于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延伸感悟。《一条路》的核心隐喻就在标题里,这条路就是我们和父亲的生存方式以及处世态度,它朝向着关爱、善良和光明。从而也彰显了父亲形象的光辉和伟岸,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用一生的心力默默做好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伟大。
【后记】限于篇幅和时间,本篇欣赏只能到此为止。还有好多《岁月》佳作被横刀割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觉得遗憾,可以上网搜索并继续品读。为岁月讴歌,让岁月留痕,为岁月奋斗。人生生生不息,每一盏小小的灯火,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汇聚成灿烂星河。让我们满怀期待,岁月杂志2018,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心灵洗礼和阅读享受。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