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了小说《儿媳妇》,深感作者是以小见大,以叶见根,使作品有了强度和深度。具体体现在:
小悬念隐藏大秘密。作品的开头。作者就叙述了大年父亲曾在一个小城市私办的财经学校学习,毕业后便分配到伪满洲国的财政部工作。八一五光复后,他就携家去农村当了农民。而大年父亲总是对别人说他家的成份是贫农,家里的情况只有大年姐姐知道一些,可她又从来不对大年说一句,大年也不问。从上面的叙述,读者会意识到大年家不是贫农,大年父亲身份定有一定的秘密,这样的悬念促使读者阅读下去,到小说的最后才知道大年的父亲学过日语,还会翻译。这种因果悬念设置比较巧妙。
小描写体现大审美。作品的第二自然段,叙述了大年家房后就是一座大山,山上的树很茂密,树上的野果很多,有野山梨、野榛子、野葡萄等,还有一种叫不出名的小红果,在冬天的季节它酸甜酸甜的,吃的时候必加注意,果内的毛儿如果粘在嗓子上,会痒得厉害。乍看到这些时,感到这样的叙述有些多余,但看完小说会感到,这样的叙述不是多余的,而是很好的铺垫。比如,大年弟弟的淘气、玲子的说谎、大年父亲的倔强、大年打小夏的嘴巴,既体现了他们的人性,也体现了他们的野性。由于小夏虚荣心和自私自利在做怪,她瞧不起满脑袋都是高粱花儿的公爹,认为他是乡下人,土气、没文化,非让公爹换上她爸爸的军装,不穿军装就找借口,不让公爹出屋等等,这些都能让读者体味出自然美、原始美和野性美。
小人物展示大背景。小说主要写了主人公小夏,主要人物大年、大年父亲和玲等人物。这些人物都是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可作者通过叙述这些人的故事,来展示大的历史情况和现实环境。比如,作者叙述了大年父亲在财经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伪满洲国的财政部工作,学什么没有提及,而小说的最后,只用了几句话,就叙述了他不仅懂财经还学习了日语,并学得那样扎实,以至很多年后还能给日本教授当翻译,说明了大年父亲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与占有。也告诉人们要学习文化知识,具有一技之长,最大限度地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再把智慧转化成生产力。从展示的矛盾看,作品写了大年与玲子、大年与小夏、小夏与老公公的矛盾。这些矛盾都体现了农村人与城里人的矛盾。就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是很现实且有典型意义的。
这种以小见大、以叶见根的创作技巧。如果作者坚持下去,不但会形成创作特色和风格,而且会练就熟悉而又陌生的“这一个”。如果小说的名字把《儿媳妇》改为《小红果》,在作品的有关地方加点修辞的内容,可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作者叙述中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下了功夫,如果再借鉴电视剧注重行为动作的刻画,那么,可能更会增加作品的欣赏价值。
责任编辑:未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