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文人沈从文
同湘西凤凰的水一样,沈从文是个有着水一样温柔性情的男人。
那个夏日,从青岛来的这个寡言青年,徘徊在苏州九如巷张家门外,没有等到张家三妹,他只是转身低头,大太阳底下独自沿墙在半条街上走。张家二小姐看不过,训斥妹妹:“就说我家有好多小弟弟,很好玩,请到我家来。”他这才踏进张家大门。
沈从文敏感细腻,不善言辞,心里印上了张兆和的影子,只能诉于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里,胡适帮了他,张家二姐帮了他,终于让这个“乡下人喝上了甜酒”。他的内心柔软得像水一样透明,湘行水路上,山头午后一抹淡淡阳光感动他,水底各色石子感动他,江边的纤夫、船只及万物,都让他的眼睛湿润,他对他的三三写道:“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
对人类,对自然,对身边的一切,他十分温暖地爱着。看到北平的湛蓝晴空,他感动得直想下跪;听到吊脚楼下小羊声声叫唤,他心里觉得软和而忧郁。他的学生汪曾祺评价他是“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有年冬天他饿着肚子在小屋内写作,郁达夫来看他,带他去小饭馆吃饭,把找回的钱全给了他,又把自己的围巾摘下来披到他身上。郁达夫走后,沈从文一头伏在桌上哭了起来,他为人间的至真之情而感动,这样的男人,心底的柔软如璞玉一样温润。
他淡泊沉静,宠辱无心。在西南联大,一次跑警报时,沈从文随着人流往城外跑,狂狷的国学教授刘文典看到他,就莫名来气,骂道:“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存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嘛跑!”同为大学教授的沈从文,没有答语,只是默默地看了他一眼,可是,这一眼就足够了。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我是一个乡下人”,确实,他有着乡下人的质朴和诚挚。巴金刚来北平,挤在沈从文新婚的小家,常常两人一个在屋内,一个在院里的树下,埋头写作,他们吃着张兆和做的简单饭食,在贫困中度着充实岁月。后在联大,巴金每次去,沈从文再窘迫,也要拉他去米粉馆,狠狠吃上一大碗辣子米线才痛快,两个文人纯朴如水的交,隋可见一斑。
当年汪曾祺从联大毕业,无事可做,整日和黄永玉在大上海的马路上闲逛,沉闷得一度想自杀,老师沈从文批评了他,资助并介绍他到故宫上班。人生无常,没想到,故宫博物院,倒成了沈从文后半生的工作之所。
弃笔后的沈从文,处变不惊,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只是默默研究他的古代服饰,过得旷达平和。冬天,他常买只烤白薯边暖手边挤公交车去故宫上班,他穿件蓝大褂,烤白薯在手上颠来倒去,谁也想不到,这是写出《边城》的一代文学大师。
胸中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和他故乡的山水一样,也如他笔下水般柔润的文字,饱含了纯净澄澈。晚年回到凤凰,坐在老家庭院的藤椅里,看着悠远的天空,让表侄黄永玉到巷口“买截小油条吃吃”,多年的跋涉,是故乡的水重新抚平了他内心的感伤。他爱着湘西,爱着凤凰的吊脚楼与沱江水,以及摇曳在江边的一草一木,他与故乡的流水一起归于永恒。
他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在最好的年龄,遇到了他的三三,“我一哭了,便心中十分温柔。”赤子其人,他心中为何十分地温柔?只因了他有一颗被清泉滋润过的柔软抒情的心。
乱世才子胡兰成
先抛开胡兰成的人品不谈,单说他的文字,确称得上是文采清致婉媚。
对于散文,我一直非常欣赏郁达夫的,喜欢他柔美细腻,意味隽永的文辞。因了张爱玲,才捧起胡兰成的书来,才发现,胡兰成的文字也让人眼目一新,回味无穷,他的散文有一种静谧的美好,一种真实的通透与新鲜。
读了他的《今生今世》,粗读一遍,又回过头来细品一遍,仍意犹未尽,每章的题目名很有韵味,如韶华胜极、桐阴委羽、竹萌乳毂、风花啼鸟、竹叶水色……,字字句句,言语里透着古典的清嘉,特别是写“我胡村”的民俗乡风,是一种岁月绵长的感觉,一种绮婉与净爽。“特别觉得秋天的斜阳流水与畈上蝉声有一种远意,那蝉声就象道路漫漫,行人只管浸浸去不已,但不是出门人的伤情,而是闺中人的愁念,想着他此刻在路上,长亭短亭,渐去渐远渐无信。秋天的漫漫远意里,溪涧地塘的白苹红蓼便也于人有这样一种贞亲……”读这样的文字,须在有阳光的午后,置一杯香茗在案,在茶香里慢品。
还是不能免俗,说说他这个人。他在书中的开篇,提笔第一句就是:“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这样的男人,注定是和桃花运纠缠不清的。
他与郁达夫一样,都是浙江风流才子,但少了郁达夫的怜悯情怀与爱国心。郁达夫也转悠在女人堆里,但至少,内心对原配的愧疚及儿子龙儿的早逝,一遍遍自责。而胡兰成,在发妻玉凤病危时,让他去亲戚家借钱,钱未借到又下了大雨,他索性住在人家不回了,玉凤咽气时,他竟端坐在人家吃早饭,在别人的催促下才回家,到家玉凤已殁,临终前还念着他的好。这样的男人,肩上连一片树叶的重量都不能担!
接着,他猴子掰玉米似的,掰一个扔一个,先后周旋在八个女人身边,直到老年来到台湾教书,仍让少女朱天文“思有邪”。他认为他懂得女人,珍惜女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恨不能世间所有女人的风情都让他阅尽。
孤傲才女张爱玲,能对他低到尘埃里的倾心,可见胡兰成的才气与魅力。他是会揣摩张爱玲的,张从小熟读古典才子佳人的小说,而胡正具备这种儒雅与古典内敛,不像徐志摩西洋式的奔放热情,于是,张爱玲见了胡兰成,心里欢喜得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聪明才女痴起心来,比俗世女子更糊涂,她的眼里种种都是他的好,“我恨不得把你包包起,象个香袋儿,密密的针线缝缝好,放在衣箱里藏藏好。”她能将他藏起吗?殊不知,他那颗绯色桃花心,会永不安份地在春风里飞来飞去。
也许他天生有种征服欲,在上海的日子里,男的废了耕,女的废了织,终朝与才女相伴,已引不起他的新鲜感了。岁月也不静好了,现世也不安稳了,在武汉他遇到了清纯的小周护士,内心又注入了青春与活力,小女人的娇嗲与可爱,让他沉迷。临别时泪涟涟,他在忙着逃亡的同时,不忘安抚小周。不久遇到斯家小娘范秀美,又把一切置之脑后,范秀美的善解人意,美丽娴柔,母性般的关爱,让他找到了人间烟火的清暖,这些,都是张爱玲所没有的。
而他所虚伪的是,每次张爱玲来,他都装作与范秀美是普通朋友,聪明的张爱玲哪能看不出来?他一边想着与斯家小娘一粥一饭的夫妻,一边又想着与张爱玲谈诗论文的高雅。“你早已是不爱我的了……”最终能让高傲的才女吐出这样的话来,该要有多大的勇气?雨中她一人乘船离去,面对滔滔黄河,伫立涕泣久之。
抗战胜利,他抱头鼠窜,逃亡到日本,又有了不同新妇,最终管制在原上海滩黑帮遗孀余爱珍的手下,才将桃花心缓缓收起,而那些为他流过泪的一群女
子呢,独自静处时,他心内是否有隐隐的痛?
小文人的懦弱胆怯与苟且随波,在所难免,他做了汉奸,这一点上,他与周作人同出一辙,但周作人的冲淡平和与隐忍自省,他到底是比不过的。
博学书生钱钟书
在这里,我并不想一味地只谈钱钟书,还是想把他和杨绛拉一块儿说。
我手边有本《听杨绛谈往事》,书页中夹着一张精美的书签,是钱钟书和杨绛新婚时在赴英留学的邮轮上拍的,西装革履的青年才俊钱钟书,身边站着娇小纤秀的杨绛,钱钟书文质彬彬,低头含笑,杨绛短发旗袍,嘴角微抿笑看远方,一对璧人沐在初秋的朝阳中,让人想起才子佳人的画面。
同许多有才的妻子一样,她们的光芒往往被丈夫遮蔽,张兆和如此,杨绛也如此,且杨绛比张兆和更为有才,她们的韵昧,往往在丈夫逝去后才荡漾出来。
与沈从文夫妇不一样的是,钱钟书和杨绛同出身在书香门第,两人父亲都为大学问家,从小都接受了诗书的熏染。钱钟书学贯中西,是清华大学的“人中之龙”,杨绛不仅是东吴大学的高材生,也是清华研究院的外国语文研究生,他们相识于清华园的一个美好春天里,作为女人,知识和爱情同时被杨绛紧握。婚后他们留学英伦,东渡日本,这样的才子才女结合,书香翰墨,吟风赏月的高雅情趣自不必说。
钱钟书幽默渊博,饱览诗书,能把多种文化融合在一起,有时充满智慧和才气,有时饱含机智和讽喻。如他形容一些人的文章中爱夹杂英文:“好比吃过肉留一点在牙缝里,偏不用牙签剔去,目的想告诉别人——他吃了一顿肉”,这样的比喻,让人莞尔。杨绛的剧本及小说,语言有着静穆超然的中和气韵,她的《洗澡》和丈夫的《围城》,同样耐人寻味。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婚姻是围城,而他和杨绛的婚姻生活,却是珠联璧合、相濡以沫。白天,两人常在家中各伏一案写作阅读,各自沉浸在书香里,悄无声息,到了做饭时同时出来。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他俩舍不得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黄永玉离他们家近,有次从南方带来春笋,把东西放在他家门口,并不打扰,然后回去打电话通知他们出来拿。
钱钟书有着知识分子的爽直与天真。一次让他去参加国宴,他正埋头写作,对来人说:“我很忙,哈!”人家对他说:“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他答:“我不去,我很忙,哈!”人家又说:“那就说身体不好,起不来?”他仍低头答:“不,我没病,我很忙,我不去,哈!”这种大学者的单纯率真让人起敬。
正像杨绛欣赏的,蓝德诗中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他们与世无争,只管埋头做学问,少了八面玲珑和世故圆滑,也让他们没有躲过“文革”的风雨。双双下放到干校,钱钟书做司炉工,杨绛养猪种菜,他想离妻子近一点,可以和妻子在菜园说说话,就一次次跳槽,干过各种活。每次钱钟书来,杨绛就悄悄拔一个萝卜给他吃,并东张西望看有无来人。有时,俏皮的杨绛又告诉大伙,说一村姑像蒙娜丽莎;田间一老汉扶锄而立,她叫人家堂吉诃德。乡下虽艰苦,杨绛却时时留有快乐爽朗的天性。
他们生了唯一的女儿钱瑗,没要第二个,用钱钟书的话说,如再生一个比阿圆好,而喜欢那个孩子,怎么对得起阿圆呢?其实他这是对女儿的用情专一,以及不忍妻子再受生育之苦。钱瑗受了父母影响,一直都很优秀,在家里,她画爸爸妈妈的漫画,三人看了同时大笑,书香之家的融乐气氛和谐而宽松。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中年的钱瑗却突然病逝,钱钟书又病危住院,杨绛心内的悲伤凄惶可想而知,接着,钟书又撒手而去,只剩了她孤零零的一个。有一张照片,是杨绛坐在钱钟书撒着玫瑰花瓣的遗体前,默默地看着他,小小的身体,尖瘦的下巴,悲辛的神情,让人看了不由泪水盈眶。
钟书去了,阿瑗去了,家在哪里,她不知道。她独自走在人生的边上,用她的话说,是留下来打扫现场,她提笔写下《我们仨》,泪滴溅在纸上,在书中,他们聚了又聚。
用杨绛先生的话结局本文:
我们仨
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我一个人
思念我们仨
责任编辑:刘英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