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隐疾与动机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文艺·好小说 热度: 16929
鄢莉

  有谁会正当盛年却罗列一份遗愿清单并逐一完成?有谁会把一个计划好的行为艺术变成一场真正的死亡盛宴?阅读钟求是中篇小说《愿望清单》的过程如同一次心灵的历险,读者在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双重驱使下,走进主人公的生活情境和内心世界,在揭开重重悬念的同时,完成对他的行为动机的最终追问。

  “动机”的拉丁文原意就是推动,它是指推动一个人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在小说中,解读和分析人物行为是理解人物的基础,而梳理人物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则往往是把握整个人物形象的关键。越是惊世骇俗、不可理解的行为,诸如犯罪、复仇、杀人或自戕,就越不可忽视背后隐藏的“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读者也总是倾向于逼迫着作者去给出一个可信服的、合理的解释。虽然现代主义小说尝试弱化小说人物行为和动机的关系,乃至“去动机化”,然而大量的小说作品依然重视对人物动机的挖掘和呈现。毕竟在真实的生活中,就算偶然性因素、非理性和无意识的驱使都会导致某些行为的发生,但人们主动、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才是更普遍的状态。借用新闻学的五因素理论,行为是“WHEN”“WHERE”“WHO”“HOW”,动机就是重要的那个“WHY”。侦探悬疑小说则把“动机”的重要性推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动机”和“手法”就是打开犯罪密室的两把钥匙,只要找到它们,任何案件都将迎刃而解。

  对人物行为动机的探求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课题。关于哈姆雷特为什么要延宕复仇,数百年来就有汗牛充栋的分析文章,批评者们提出了性格说、客观情势说、思虑说、俄狄浦斯情结等各式各样的说法,至今莫衷一是。那么,在《愿望清单》中,同样纠结于“生存还是毁灭”的男主人公,他究竟是在什么理由的推动下走向自杀结局的?

  小说《愿望清单》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一个古怪的情境,随着情节的演进,设置了三重悬念,一是奇怪的火车诗歌朗诵会和诗人树井创作的黑色诗篇;二是树井那份离奇的愿望清单和他对实现“遗愿”的认真和执着;三是他在倒计时结束的宴会上,从楼上一跃而下的离奇行为。悬念的答案就隐藏在他逐条实现愿望清单的过程,以及在对一口有树的井的寻找中。“树井”显然是一个隐喻,主人公以此命名自己,它也象征着他未知的故乡和不幸的身世,是他内心创伤和隐痛的一个外化。愿望清单的内容则揭示了他的生活轨迹,回望了他并不如意的短暂生命。一直到最后,作者都没有对树井的求死给出一个明确的理由,他的动机是隐藏的、模糊的、幽深的,既有意识层面之上的,也有意识层面之下的。可以确定的只是,他不是一时冲动而自杀,而是有预谋、有计划。众多的细节暗示,他已经反复思考过、触摸过并试图体验过死亡,從计划愿望清单的那个时候起,他可能就准备弄假成真、假戏真做。没有单一的原因,凄惨的出生、窘迫的生活、失望的爱情还有先天性的性格因子等等,或者还有愿望清单本身的引导作用,这一切内外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他的身上,才形成了他的自杀动机。毋宁说,所有的那些不幸实际已经造成了他精神上的长期隐疾,自杀只是这种隐疾的最后一次大发作而已。

  诗人说,“我听到远方的通知/用死来思考死亡/不失为一种可靠的方法”。小说《愿望清单》很好地平衡了人物死亡动机的隐藏和揭露的分寸感,从而引导着读者穿透平凡的生活表象和人物的伪装面具,去理解人物的深层心理和复杂思想,揭示以树井为代表的都市人的内心隐疾,既呈现又抚慰着凡俗人生中的哀痛和悲凉。

  与此相对照,本期选载的另一篇小说《诸葛莉莉的隐秘和孤独》则更为直接地展示了人动机和行为那种紧密难破的因果关系。这篇小说可以看作是一名现代女性的黑色复仇故事。主人公诸葛莉莉近乎于狂热地追求两种东西:事业上的成功和生育,为此几乎扭曲了自己的人生。每次在人生的关键点上总有一个声音和她对话,推动着她作出选择。尽管她极力否认她的行为的出发点,否认她的病态性格,但是小说一开始就指出,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诸葛家族的人,证明自己比家族的男丁做得更好,而不是为了什么事业心和对医学的热爱。她偷换精子的疯狂行为就是在这种动机下的一个大爆发。小说对主人公的解读是带有一点弗洛伊德色彩的,三岁时父亲因为她偷背《汤头歌》而对她的体罚在她的心中形成了一个顽固的情结。因此,医术高超的名医诸葛莉莉,医治好了众多病人的生理疾患,但她唯一医治不好的是自己精神的隐疾,而终于失控走火,超越了人伦道德边界。诸葛莉莉的内心声音就像电影《公民凯恩》中男主人公念念不忘的“玫瑰花苞”, 需要用一生的时间让它的象征意义浮出水面。

  再以本期另几篇小说为例。《那天突然出了太阳》中,在描写不得志的“黄漂”山鬼时,作者一开始就直接附加给他一个非常简单的动机——“想出名想疯了”。这个强大的动机显然是与他实施的危险行为是相匹配的。可惜“完美方案”并不完美,老天爷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合作人出门遇上车祸,山鬼不但没出名反而在密室中活活饿死。这篇作品的张力就是人物动机与结果的巨大反差中造成的,同时造成的还有深刻的荒谬感。《未卜》中的主人公丁意同时向两个女人发出同样的一封信件,把恋爱的选择权交给了她们自己。荒唐举动背后的动机在于笼罩在家族之上的死亡魔咒,或者说,是几起巧合事件给他造成的心理压力,如此一来,不可理喻的行为可理喻了,违反常情的事情能解释了。《谢伯茂之死》描写了两种动机的冲撞,一种简单而执拗,是要把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封“死信”救活,另一种随意而偶然,心血来潮创造一个不存在的人物,这个冲撞构成了小说中最大的冲突。

  一个负责任的、出色的小说家不会去故意编造一个离奇的耸人听闻的故事,而不给出让人满意的理由,但他也不会把人物的动机简单化,或把一个简单的动机直接地抛给读者。因为他懂得,人性黑洞有多么幽深,心理有多么曲折,就会造成多么深层多么复杂的行为动机。笔者在写作这篇小文之时,正好发生了美国拉斯维加斯枪击事件,数十条生命瞬间消失,数百人辗转血泊,而凶手的作案动机却始终是个谜团。没有任何理由支撑得起这场惨案的发生,精神疾病也只是个牵强的说法。这是否说明,在这个世界上,对人的动机的探寻永无止境,并且永远也不能保证一定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