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青春之歌:呼喊与细语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当代 热度: 13587
吴雪莲

  

  

  

  夏日,万物自由生长的季节,灿烂的阳光以它的灼热与香熟为万物注入生机,输送着青春的活力。在南风轻吹的初夏,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公社的剧场空间中展开排演。媒介展演系(MediaScenographyDepartment)整合了全系三个年级,选取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的多个片段汇入创作,对近两百年来人类“青年时期”的历史展开回望。《呼喊与细语》主题中“呼喊”和“细语”二词,既能描述声音,又能作为有画面感的动词;这样的主题由一群青年用或狂喜或苦闷而发出的沉吟,交织成了一首青春之歌。在一百年前,“选择”对于中国青年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而百年后,这样的主题是否意味着当青春的心灵收获了自由,“选择”对于毕业季的他们来说意义更甚。

  策展人牟森以他在1989年排演的尤金·奥尼尔的名剧《大神布朗》为基础文本,呈现了一台跨媒介巨构式的演出,他对于展演做出的解释是“媒介展演,意味着三个媒介动作:展开、演化和透视。展开是空间动作,演化是时间动作,透视是叙事动作”。跨媒介巨构品类的作品结合了情境与表演艺术,更重要的是它能将装置艺术的独特属性更好地展现。戏剧是一次过程,而排演则成为路径,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件大型的表演性装置作品。抑或说这个装置作品是一台叙事机器,所有进入其中的观众,都将被卷入它的情境之中,与观众的互动性并非通常感官的“沉浸式”,更多的是观者在情境之中所产生的思考,情感的碰撞与迸发。就像剧中的场景装置《月照不幸人》,作品以《大神布朗》中的序幕和尾声为基础,通过装置的形式呈现出场景中的戏剧性,人物的选择与痛楚在这里开始,也在这个场景里终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跨媒体艺术呈现的新手段。

  关注作品内容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媒介展演这种当今较新的艺术形态进行讨论。媒介展演是基于跨媒体艺术作品的一种呈现方式,它结合了体验式的空间、叙事性的环境和表演性的媒介。发展至今,跨媒体艺术是多种媒材和介质的中和,是结合多感官通道的艺术,它对现有的主导艺术形式起到了超越和终结的作用,可以说是实质意义上的“新"。这里的主导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中可以是影像艺术、跨媒体艺术综合了多种媒介的运用,就如同电影似乎是从摄影中孕育发展出来,但又有别于摄影;摄影似乎是从绘画中孕育发展出来,但又超越了绘画的写实记录。尽管它们之间确实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这种艺术在跨媒介领域的意义上有着性质上的变革。

  然而,任何一种艺术,一旦被人类创造完成,就被固化为人类的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对于任何一种媒介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创新,并且以这种媒介和材料对艺术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寄托和改变表达方式,都可能出现“新”的艺术。这种“新”,是一种理论上的“新”,媒介展演这一“新形态”,便可以理解成是跨媒体艺术结合情境表演藝术而做出的改造和创新。国美跨媒体学院的媒介展演系成立于2015年9月,该系基于当下的互联网背景与多元融合的时代语境,通过项目生产,带动学生的跨领域创作能力与整体叙事结构能力提升,并同时展开学生的项目管理及实施协作的落地技术训练。跨媒介巨构是牟森在实践中开创的一个创作品类,是目前媒介展演系的核心课程之一。跨媒介巨构是一种叙事性的综合装置媒介品类,基于当下艺术世界的状况,连接不同的学科领域,探索出新的艺术生产方式。这一创作品类是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在开拓“超艺术”疆域的一种实践尝试,这种新的尝试对于现今的跨媒体艺术来说无疑有着特殊的价值。

  在当代,跨媒体的艺术形态是综合多变的,它的价值在于它与其他成熟的艺术形态的边缘之中。艺术家经常通过跨领域的探索,创造一种新的生存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正在使艺术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已经不是艺术风格和材料的改变,而是艺术“性质”的改变,媒介展演在这一层面也可以算作是新方法。展演这一形式是跨媒体艺术领域和表演领域二者的边缘相交叉融合的产物。可能当技术和媒体代替人类的感觉延伸,并且在虚拟图像和技术真实的交织之下创造出一个作品时,人们会不再有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和一个直接的人间社会,这样的跨媒体艺术会给人以极大的阻碍和危机感。而展演这一形式在跨媒体机械化“无情”的艺术形态之中加入了人的表演,使之注入了生命,更为鲜活动人。而对于表演艺术来说,这,又能增添场景氛围和人物内心表达的艺术性。如在《呼喊与细语》一百分钟的演出中,当演员们将时而随波逐流,时而又被捞入篮中,始终贯穿全剧的番茄扔向场景装置《风扇》后,番茄瞬间炸裂飞溅,弹射向观众,空气中弥漫着水汽与果香,此情景使全剧氛围走向了残忍的高潮,引人入胜,也许这便是媒介展演这一形态超越表演也超越了艺术作品本身的独到之处吧。

  国美教学体制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特点造就了其独特的合作模式,艺术家们摆脱了“独狼”式的创作方法而更多地追求共赢,这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整套艺术创作的流程会切割成一个个小块分门别类地用本硕七年的时间传授给学生,在这种近乎工业化的严谨结构下,面对整体艺术环境,聚焦具体产业面向,强调各个媒介的配合及不同领域打通下的整体叙事构造序列。过程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将深谙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即使毕业后,这一模式也会继续,他们会继续一起完成艺术项目。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非常明显,作品的完整度和创作感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反之,在合作模式下的每个人只是生产环节中的一部分,这样是否也会牺牲一些艺术家的独立创作能力?这一点虽值得探讨,但当代艺术的形式和创作方法早已有别于古典艺术,正如本雅明(WalterBenjamin)所提到的“灵晕”(Aura)的消解看似无法逆转,可也正是现代性的展现。不论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抑或是大众作为审美主体的结构性迁移,几方因素互相影响,将艺术从原有神话的崇拜体系中剥离,而在多媒体技术的渲染下,一种新的“灵晕”诞生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