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2019年惠特尼双年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当代 热度: 15192
陆梦嘉

  

  

  

  2019年惠特尼双年展

  2019.5.17—2019.9.22

  惠特尼美术馆

  2019年5月17日,惠特尼双年展(WhitneyBiennial)在纽约开幕。每两年,美国纽约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MuseumofAmericanArt)就会对美国当下的艺术创作进行调查,将征集到的优秀作品在展览中陈列。这一项工作自1932年实施起,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之久。美术馆透过艺术的滤镜,总结着美国公众的普遍忧虑、矛盾和质疑。

  本届双年展由两名敏锐的女性青年策展人鲁耶科·霍克尼(RujekoHockley)和简·帕内塔(JanePanetta)组织。她们在参观访问了数以百计的艺术家工作室之后,挑选了七十五位青年艺术家,其中过半数是女性艺术家,超过四分之三的艺术家年龄在四十周岁以下。着力展示了当前最具有思考力和实验性的作品,探索着今日语境下,关于性别、种族、平等等问题的新理解,试图通过新艺术的力量来定义“今日”。因此,她们在访谈中不断强调关于“时间”对于展览策劃的重要性,旨在通过集合多类型、多方面的作品直率地揭示今日美国的现状,力图为美国未来的发展提出政治与美学的新策略。在策展人宣言中,她们提到惠特尼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公众打开无限的议题。展览利用历史作为媒介,充分地重新总结当下,想象未来。

  相较于以往的展览,2019年的双年展似乎更加偏向于展示有色人种、女性群体和最新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这些作品呈现了艺术家们对于当前社会、政治的不同理解。策展人以艺术家作为游观世界的基点,将作品如日月星辰般,摆放在展览馆各处,作品与作品之间无形中产生着关联,引发公众思考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应有的关系。从艺术作品的形式上来看,本次展览似乎拒绝了各种奇异科技、数码特色的当代艺术作品,反而转向了看似更为朴实和保守的雕塑、绘画、装置、摄影等,且并不青睐于某一种特定媒材。策展人似乎更青睐执着于“手作或是冷静观察如同“叙事者”身份的艺术家,通过展现出更多艺术家个人化的特色,以此来反应社会。

  在双年展前夕,四名参展艺术家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KorakritArunanondchai)、玛利亚姆·本纳尼(MeriemBennani)、妮可·艾森曼(NicoleEisenman)、尼古拉斯·加兰宁(NicholasGalanin),为了表达博物馆没有解决员工、艺术家和社会行动者对惠特尼副主席沃伦·坎德斯(WarrenKanders)作为催泪弹和其他镇压武器制造商CEO的不满,他们联合签署了一封致双年展策展人的信,并在《艺术论坛》(ArtForum)上公开,要求将他们的作品撤下,声称拒绝与坎德斯和暴力科技共谋。开展后一个半月之内,陆续又有四名艺术家克里斯汀·孙·金(ChristineSunKim)、艾迪·阿罗约(EddieArroyo)阿古斯蒂娜·伍德盖特(AgustinaWoodgate)以及法证建筑(ForensicArchitecture)宣布退出惠特尼双年展。7月25日,争议中心人物坎德斯宣布辞去惠特尼美术馆董事会副主席一职。最新消息是,这八位艺术家计划撤销退出双年展的决定,并将作品留在惠特尼美术馆内。

  连接时间

  整个展馆中的作品都基于对“时间”的再度思量,以自己的艺术之光,点亮了观众对美国“今日”的关注。最为直抒胸臆、揭示“时间”故事的,当属来自迈阿密的概念艺术家阿古斯蒂娜·伍德盖特(AgustinaWoodgate)的《国家时代》》(NationalTimes)。这是一件由闭合电路构成的大型时钟装置作品,它被单独陈列在美术馆最醒目的位置。在这件作品中,单独的数码时钟会发射信号到另一组时钟,两组时钟同步运行,这仿佛模拟了机构之间权力和劳动力的某种动态联系。艺术家认为自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机构间的“主从”关系从未停止,这种系统结构依旧存在着。艺术家认为历史的关系始终跟随着时间,且始终围绕着劳动力和权力控制,而艺术便是揭示这种固有不变关系的钥匙。科技改变着生活,但是权力的不平等,并没有随之消散。

  重塑历史

  反思当下文化发展,也需要重新理解历史。哥伦比亚艺术家加拉·波拉斯-金(GalaPorras-Kim)利用一种非语言的方式再次研究碑刻,研究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她尝试利用考古学的逻辑去寻找一种视觉语言,引发观众思考古代语言在当代能否被真正解译,历史文化能否被真正理解。艺术家通过研究在爱比-奥尔梅克经文(Epi-OImecscript)上不可翻译的文字反思了文字的形式构成及文化的意义。

  同样是利用新形式讨论过去的议题,作为古根海姆HugoBoss大奖的得主,西蒙娜·李(SimoneLeigh)利用雕塑重新诠释了黑人历史和女性人体的关系,成为双年展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她的灵感主要来源于古代埃及、传统西亚雕塑、美国本土建筑和手工艺品。基于对文化传统和历史知识的理解,她利用青铜和陶瓷,重新构建着材料与形式的关系,并且站在黑人女性的立场上,以当代的视角重新回应了女性身体作为媒介一这个似乎过时的议题。她复杂且略带矛盾的创作研究,向观众传达了一位黑人女性艺术家对社会的观察和对历史的深度思考。

  马修·安吉洛·哈里森(MatthewAngeloHarrison)则将当代科技、多元材料和技术融合,创造出混合材质形式的雕塑作品。在这组作品中,艺术家联系了非洲、美国非洲文化以及身份的问题,他的作品中甚至包含了某些原始部落的真实遗迹,巧妙地将过去与当代连接。他将木头、金属材料融入长方形的树脂中。木头、铁器的斑驳质感和树脂的晶莹剔透相得益彰。树脂外壳仿佛是这些遗迹的展示容器,古老艺术正在被珍贵地崇拜着。如同被凝固于相片中的机械图腾,暗示着21世纪科技与工艺的力量,人造机械力将艺术工艺推上了新高度,甚至可以将过去的时光凝固在“当代”容器中。作品的内容、材料、技术共同隐喻了当代科技与过去技艺的融合与不融合——形式美可以融合,但是重新建构当代作品却已不仅仅体现在非洲土著文化的意义了,而转化为了一个被包裹着外壳,拿来欣赏、讨论、反思的文化,那么这个群体的后代与文化之根存在于哪里?

  记忆伤痕

  诠释时间的方式,还体现在对于记忆的收集和揭露。然而这些可以触动人心的记忆,往往携带着怀疑、矛盾、焦虑和疼痛的。乔西·克莱恩(JoshKline)则借助于科技来揭露伤痕,不单单局限于纪录和反思时间和历史。他将照片放置在浅色玻璃罩之后,让照片浸泡在水中,利用LED灯将玻璃罩点亮,朦胧地展示照片中的内容。在这组作品中,艺术家将关注指向当代灾难性的环境变化和其系统性的因由。玻璃罩中翻滚的水珠和水蒸气反复暗示着变化莫测的气候和人类受到的伤害。在艺术家看来,水似乎可以冲刷图像中弥留的创伤记忆和噩梦,未来还没有发生,但它却是被今日所塑造的。

  埃莉·加(EllieGa)的影像裝置展现了艺术家拍摄的数以百计的透明照片。她把照片展示在灯光平板上,用手抹去之后,再放置另一张。她用自己的声音讲述了海洋螺旋形巨浪引起的人类废弃物转移上岸的问题。艺术家采访了2011年日本大海啸后的流浪汉,记录在希腊爱情海岛屿间研究祭祀仪式和迁移历史的集装箱泄漏残骸的海洋学者。她的作品结合了历史、调查研究报告、个人自传等形式,让观众在不断切换的照片、影像、声音间,了解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记忆也存留于对历史新闻事件的重新唤起。亚历山德拉·贝尔(AlexandraBell)参考了《纽约日报》(NewYorkDaily)声名狼藉的1989年中央公园有色人种性侵白人女性事件,制作了一系列影拓石板、丝网印刷作品,批判美国新闻业语言上的种族暴力。

  象征表层

  作品的事件性唤醒并非仅限于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也可存在于将艺术形式元素进行不同组合,利用象征化的艺术语言组合,体现出时间感。休斯顿艺术家托马士·杰克逊(TomashiJackson)热衷运用各种日常材料制作抽象作品,如纸袋、食物包装、乙烯材料、雨蓬等现代材料作为参考。他作品中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元素,往往来自于这些材料本身。当走近作品时,观众会隐约间看到材料上的文字与图案,从颜色与物质的角度引导着观众对创伤事件的深度思考。

  瑞根·莫斯(RagenMoss)的漂浮式雕塑更加突出了艺术家对材料媒介的探索。一系列非规则性的透明雕塑,表现了艺术家对于光感、形体、空间和质感的定义。莫斯曾经这样解释她对雕塑的热忱,“我想要创造一种雕塑,它教导着我们空间化人类”。透明雕塑疏离而整齐的排列,无形中让观众思考空间和个体的关系。在雕塑的表面上,艺术家结合了手工雕刻技术、文本、图案等形式,文本的内容大多来自于文学和法律,借以如小说般反映每日的生活和人们所处的时代。

  艾曼·伊沙(ImanIssa)的遗产研究(HeritageStudies)项目是基于艺术家冷静观察世界之后,结合考古学和人种学完成的抽象创作。作品时常采用涂色的木头、黄铜、铜板等材料,创造出类似于考古学灵感的物件质感。雕塑往往伴随着文本的象征意,更多地强调着作品的历史性,及其与当代文化的关联。

  今日时间

  此外,有些作品的“今日感”,则体现在综合形式的运用上,例如瓦格希·姆图(WangechiMutubu)的旋转雕塑《停止标记》(Sentinal),梅里姆·本纳尼(MeriemBennani)的“公园式”影片景观装置《使命的悲哀》(MissionTeens)等。

  综合来看,2019年惠特尼双年展似乎在利用一种“反奇异”的语调,让艺术朴质、冷静地反思“今日”的美国社会。展览并没有体现出某一种政治论调或是美学偏爱,只是始终单纯围绕着“时间”进行思考,力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总结现有艺术的发展,以及引发公众对于美学形式、身份、性别等议题的

  再认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