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马背上的诗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民族文学 热度: 20452
2009年4月1日,由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省作家协会、青海省诗歌学会共同主办的“格桑多杰诗歌作品研讨会”在西宁举行。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曲青山,副省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吉狄马加到会并讲话,来自省内外的诗人、作家、评论家降边嘉措、晓雪、吉米平阶、高平、常江、特·赛音巴雅尔、尹汉胤、王山、李鸿然、唐燎原、任彦等六十余人出席会议。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民族文学》主编叶梅和青海省文联副主席角巴东主分别致辞,著名作家玛拉沁夫、阿来向大会发来了贺信。

  格桑多杰现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全国《格萨尔王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青海省《格萨尔王传》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民族文学》编委。四十余年来,格桑多杰始终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出版了诗集《牧笛悠悠》和《云界的雨滴》,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第一代藏族诗人,其代表作《喳曲的传说》、《黎明分娩的新城》、《你是阳光的婴儿》在全国、全省屡获大奖并产生重要影响。

  研讨会上,与会诗人、作家和评论家们畅所欲言,分析、探讨了格桑多杰诗歌创作的成就、经验及对广大作家、诗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曲青山(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诗人)

  格桑多杰是著名藏族诗人,他的诗名不仅为青海所知,在全国也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马背上的诗人”。

  从格桑多杰的创作中,我们能够感觉到,一名诗人所具有的浓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最根本的精神,只有被人文精神充分滋润的人,他创作的诗歌才会出自心声,源自真诚,来得自然,爱与责任贯穿始终,激情与柔情无声流淌,人性与诗性共生共长,处处闪耀着为时为事而作,有感而发的现实主义光辉。其诗歌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才会表现出一片清明、清新和独立、独到的情感魅力和人文张力。

  吉狄马加(青海省副省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诗人)

  格桑多杰先生是一位生长在青藏高原并且享有盛誉的中国藏族诗人。这个陈述中包含着鲜明的概念:青藏高原和藏族,中国和世界。

  首先,格桑多杰先生是一位高原诗人。然而。他的诗歌并非仅仅充满了对高原的朴素热爱和单纯礼赞,更为重要的是,高原的雪山耸立在诗人心中,化为诗人的个性,赋予他豪迈和勇敢;并拥有谦逊和博大的爱。青藏高原养育造就了诗人格桑多杰,诗人格桑多杰又以他的生命和智慧再造了一座诗化的青藏高原。

  其次,格桑多杰是一位藏族诗人。从诗人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藏文化的强烈影响,这种影响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符号意义上,他创造性地融化分解又用心吸收,构成了诗人旅途上的基石和路标,他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也构成了一个灵魂循环之后的最终归宿。是民族生活和文化给了他独特的话语,让他的诗意如此清新美丽。

  第三个概念是中国。诗人并没有躲在高原的某个角落营造一个自我享受的世外桃源,而是站在东方,自豪地走进中国的文化范畴和历史语境,观察社会讲述生活。所以格桑多杰是一位中国诗人。他的诗以热烈的目光关注着伟大文明古国的新生和崛起,讲述高原的变迁,讲述人民掌握命运,获得自由和高贵,用真诚的诗句让世界东方充满敬意。

  叶梅(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民族文学》主编、作家)

  青海人杰地灵,在这块汉、藏、土、回、蒙古等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自古以来产生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和代表性的人物,格桑多杰生于斯长于斯,是这块具有灵性的土地纯正的儿子。他的诗歌非常鲜明地显示了藏文化的特征,雄阔高远而又丰富多情,对自然和生命的向往深沉、执着和纯真。从他的诗歌里,可以读到藏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可以读到高原的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图画,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惊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得到了极大发展,格桑多杰先生是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于《民族文学》创刊之初就一直担任编委,同其他热情洋溢的少数民族作家一道,以自己不断呕心沥血的歌唱为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他和其他一些藏族作家诗人的作品所具有的独特色彩在中华文化百花园里弥足珍贵。也正是因为少数民族文学的鲜花不断绽放之势,扩大《民族文学》阵地的呼唤才应运而生,在中国作协党组决策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民族文学》将出版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多民族文字版,这是包括格桑多杰先生在内的广大少数民族作家多年努力耕耘的结果,是中华文学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

  降边嘉措(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所研究员、藏学专家、作家)

  新时期以来,格桑多杰与饶阶巴桑、丹真贡布、伊丹才让同列藏区四大诗人之中,他们用汉语创作自由体诗歌,是用汉语表达本民族诗意的开拓者。在他们之前,用汉语创作诗歌,在藏族文学史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他们的创作是开拓性的,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此而言,格桑多杰他们的工作无疑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甚至中国文学史上都不可缺少的一笔。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格桑多杰致力于《格萨尔王传》的抢救、整理、研究、出版等组织领导工作,这不仅显示了他的长远文化眼光,也从藏民族传统文化中受益,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做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他的作品在富有时代气息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晓雪(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人)

  格桑多杰的诗歌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闪耀着鲜明的时代光彩,能够把民族性和当代性、把神话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有着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丰富内涵和深邃意境。

  从他的一系列诗篇中,感受到青藏高原上“春天到来的信息”,倾听到翻身解放的藏族人民心灵的声音和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前进的脚步。对故乡、对生活、对自己的民族和伟大祖国深深的爱,贯穿在他的每一首诗中。

  我们需要像格桑多杰诗歌所展现的雄健大气!

  特·赛音巴雅尔(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主任、作家、文学史家)

  格桑多杰的诗歌创作有下列特点:

  第一是浓郁的高原乡土气息,具有鲜明的藏民族特色。

  他的诗歌反映了青海高原上藏民族独特的生活,无论是地域环境还是藏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浸润着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第二是既继承藏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勇于探索和创新。诗人从藏族的史诗、民歌、谚语、格言和神话传说中汲取精华,为藏族诗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三是他熟练地运用了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所以他的许多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和风格。

  第四是格桑多杰的诗歌感情真挚,激情奔放,语言流畅,想象飞扬,给人以美丽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在诗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丰富意象,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特体验

  和情感。读者从这些有限的意象中,获得了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诗歌给人一种永久的艺术感染力。

  李鸿然(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

  格桑多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就有作品发表,从那时到现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已超过半个世纪。格桑多杰早期的诗歌比较质朴,笔触大多停留在实际社会生活层面和个人情感层面,但绝无矫情和伪饰,都鲜明地呈现出一个“真”字,表现了难能可贵的诗歌精神。“自古文章憎命达,从来骚宦不一家”,格桑多杰相当完美地解决了这些矛盾。格桑多杰诗歌的价值、意义和成就,可以在几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学坐标系上进行评价。

  第一,藏文学坐标系上,格桑多杰作为新中国藏族诗歌的奠基人之一,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功绩。作为藏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人品和文品的精神召唤力量与艺术示范作用,是现实的,也是永远的。

  第二,在青海文学坐标系中,格桑多杰是最地道的青海诗人,写青海,他歌唱塔尔寺、三江源、可可西里、玛积山、昆仑山和青藏高原的其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青海作家和诗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学范本,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第三,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坐标系上,格桑多杰同样是一位重要诗人。中国文学是多民族、多地域、多语种的文学,他向中国文学提供了藏民族的、青海的名篇和青藏高原的文化元素,他为少数民族作家提供了用汉语表现本民族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宝贵经验。

  尹汉胤(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民族文学处处长、作家)

  到《民族文学》做编辑后,就读到格桑多杰的诗。格桑多杰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藏族第一代代表性诗人,其成长道路,真实生动地体现了我们党培养少数民族作家的过程。

  格桑多杰的诗歌创作,就像他生长的那片神奇土地,雄浑的青藏高原雄居于世界的第三极,纵贯中国的三条母亲河从这里起源。海拔高峻、纯净阳光、生物起源、藏传佛教,强烈而丰富的山川地貌,浸透高原的宗教精神,给予他生命滋养的同时,也使他对生命具有更加敏感的体验,拥有着一份独特的生命感悟。读他的诗,会使人眼前、耳际产生一种景象、一种色彩、一种声音。雄伟的雪域、温暖的阳光、灵魂的呼唤。作为一名新中国的藏族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更强烈地贯穿着一种民族责任感,对自己民族的未来寄予着深切的希望。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在创作中能否对于自己民族的现实与未来,具有真实的阐释与把握,是体现其作品高度的重要标准。格桑多杰的诗,就好像高原冰雪融化的水珠,每一滴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辉,以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一泻千里。怎样保持自己民族文学的纯净性、地域性、民族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格桑多杰的诗歌创作是具有借鉴意义和令人敬佩的。

  吉米平阶(西藏文联副主席、作家)

  格桑多杰的诗歌,给人最大的感受,是一颗赤子之心,他的诗歌真诚、纯净,是发自内心的激情。诗人在一九七八年创作的《喳曲的传说》,深深地打动了我,诗歌通过一个理塘草原流传的故事,描写了一位美丽的牧区姑娘次仁卓玛在旧时代的悲惨遭遇和革命给她带来的新生。诗歌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农奴制带给次仁卓玛的深重苦难。一九五九年的西藏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格桑多杰的《喳曲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场改革的伟大意义。

  王山(《文艺报》少数民族文学专刊主编、评论家)

  格桑多杰的诗歌和散文很动人。比如《喳曲的传说》、《垛妮达山的清露》、《黎明分娩的新城》、《蓝光的灿星》等等,融入了作者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高原绮丽的风光,古老的传说……他描写的都是一些很具体真切的感受和场景,这些个人经历沉淀下来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斑斑点点的记忆、描述,既有作者个性化的感触,又容易和无数老百姓的心灵相通,引起感同身受的共鸣。在格桑多杰的诗歌中,总能发现一种平民情怀的流露,是一种经过时间的过滤和情感的升华之后而进入审美境界的平民的言说。如《喳曲的传说》,短短的篇幅当中竟然收进了那么多不可言传的东西——青海高原的岁月留痕与画面,传说中美丽善良的姑娘、温暖的泉水,“像母亲对儿女的深厚情谊”,传达着作者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深情。

  燎原(山东威海职业学院教授、诗歌评论家)

  格桑多杰是一位用汉语从事现代诗歌写作的藏族诗人。他在没有藏族诗人的汉语现代诗歌作品可资借鉴的情境中,而成为最初的“拓荒”者。今天再回过头来看,他不但是青海省藏族诗人汉语现代诗歌写作的主要奠基人,还应该是中国第一代用汉语从事现代诗歌写作的藏族诗人,以他一九五七年的散文《塔尔寺灯节》为代表,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概念。

  格桑多杰诗歌中的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比如他诸多诗作中包含的叙事性元素。这与他前边这种高蹈性的主观抒情截然相异,这种叙事性,映现了他对凡俗人情世事的幽微体察,并以一种通俗性和日常感,形成了情感传输上的亲和力。

  常江(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诗人)

  格桑多杰在青海高原长大,他的诗歌有十分浓烈的藏族民歌风采,所有草原雪山的景物、奔跑飞翔的动物、色彩斑斓的植物,都在诗人赋比兴的各种表现中鲜活起来,形成独特的语言体系。像《幸福的种子》、《“卡瓦班玛”》、《赠英雄》,都是一首首短小而又浓郁的藏族民歌,而《黎明分娩的新城》则像献给新生高原的一部可以连续吟唱的史诗。

  他运用创新的表现手法,诗人学习和吸收汉文学的营养,结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富有创造性地吟唱。诗人的创新,完全是为了表现他特定题材的需要,或者说,他所熟悉、所讴歌的雪域高原,给了他不断创新的空间。《你是阳光的婴儿》中把青藏高原比作“阳光的婴儿”,十分奇特;而按青藏高原的高度景色与感觉人诗,其意境写出了高原的层次。

  高平(甘肃省作协名誉主席,诗人)

  格桑多杰的诗歌靠形象和意象说话。他的意象完全是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特定生活环境中汲取的。他不像别人,别人也不可能像他。

  格桑多杰是一个离民间文学很近的作家。他十分敬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继承本民族的文学遗产,致力于发扬本民族的人文精神。正因为民族的根扎得深,他作品的民族特色必然浓郁,个性自然会突显出来。仓央嘉措的诗歌及藏族史诗《格萨尔》等民间文学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给他的营养是很多的。

  任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评论家)

  格桑多杰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数是反映藏民族生活内容的,也有表现国内其他民族和国外生活内容的诗作。反映藏民族生活内容的诗,展现了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风貌和藏民族人文生活景观。他的诗歌所展现的最典型的自然地理环境就是“雪域高原景观”。

  格桑多杰诗歌情感的主线是热爱和赞美,虽然有的诗歌是批判、揭露、控诉旧社会黑暗

  的,但最终仍然回到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赞美和歌颂。

  格桑多杰的诗歌优美动人,充分体现了他丰厚的诗歌艺术修养,有人形容他的诗是“青藏高原上的金莲花”。

  角巴东主(青海省文联副主席、藏学专家)

  格桑多杰始终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一生的爱好和追求。他十分珍惜点滴的时间和人生的年华,执着地坚持诗歌创作,笔耕不辍。他的诗歌富于激情,充满魅力,抒发了群众的心声,见证了这个崭新的时代。

  格桑多杰有一颗诚挚之心,把探询的目光投向民族的沧桑历史和复杂的社会现实,通过对本民族苦难历程的追溯和对现实生存状况的描绘,充满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梅卓(青海省文联党组成员、省作家协会主席)

  格桑多杰先生的诗歌与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地理所处的山川河流对诗人来说,不仅仅是物质的、自然的存在,而是可以与之交流、与之呼应、与之相伴的生命存在,在这个开阔、辽远的地理坐标上,诗人自由自在地宣泄着感情,深情率真地表达着思想。

  诗人的作品深受藏族民间文学的影响,民间歌谣中的成功经验常常成为诗人写作技巧的推手,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成为诗人借以抒发感情并且赋予时代意义的象征。

  董生龙(青海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省诗歌学会会长)

  格桑多杰的诗歌构建了他的艺术与人生,他的追求架起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他热爱生活,他说“美好的生活里有诗”。时代和光明是他诗歌的主调色彩,是他创作视角关注的主流,他的创作激情一直追随着他的革命工作经历,他的诗篇使人强烈地感觉到诗歌中的历史负荷和社会关怀以及时代的责任感,纯净的诗歌灵魂,清新的审美维度。张扬的文学精神,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是不言而喻的。

  张进京(青海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作家)

  诗是安顿灵魂的所在,是寄托情思的载体,是话语方式,是生活乐趣。借此机会,谈一点诗外的话题。

  我曾经探访过这样一种境界:宁静淡泊,宁静令人心止如水,持之以恒,负重致远;淡泊令人志趣高雅,与世无争,脱俗明志。

  我曾经观察过这样一双眼睛:那是心灵的入口,也是心灵的出口。透过那双看世界的眼睛,不难发现源于内心的社会责任和源于真情的是非爱憎。

  我曾经聆听过这样一种声音:真诚而高亢。说真话是一种最容易获得的品质,说真话又是一种最容易丧失的品质,而有个声音却真切可信、实在可感、具体可触。

  这成就并见证了格桑多杰在诗坛与政坛的高度,这是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王贵如(青海省广电厅原厅长、青海省作协顾问、作家)

  藏乡韵味浓郁、生活的质感强烈是格桑多杰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他的作品注重采撷青藏高原独特的美感,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藏乡韵味和个人特色。

  他的诗歌,融合了藏族歌谣及古典诗词,既有现实主义诗歌的纯净、明朗、意向清晰,又有现代诗派的奇谲瑰丽。所以,格桑多杰是一位很有探索精神的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朱奇(青海省作协顾问、作家)

  诗是心声。格桑多杰朴素的诗章是从肺腑中吐露出来的,格桑在诗集的“后记”中写道:“我不懂诗,但我觉得生活的主流总是美好的,美的生活就是诗。”

  格桑多杰的诗集《牧笛悠悠》是新时期以来青海最早出版的第一本藏族诗人的诗集。虽说这是部处女作诗集,却不失为诗人献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份彩礼;继《牧笛悠悠》出版之后,作者又集成了《云界的雨滴》一书,藏汉两种文字出版,诗集的分量更厚重了,可谓成绩斐然。

  白渔(青海省作协顾问、诗人)

  关于格桑多杰的作品我谈以下三点:

  第一,我对藏民族有所了解的时候,我才惊觉格桑多杰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藏族诗人,《喳曲的传说》,我震撼于他写的“伤口被石子填平”;而《喳曲的传说》恰恰给现代的诗歌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叙事和抒情怎么办?我觉得他的诗在构思和抒情的方面就找到了抒发的爆破点。

  第二,什么是民族,什么是传统,怎么样发展自己?我觉得格桑多杰作为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和创意,在他的诗里有很多东西可以想象。

  第三,关于诗和人品。我是特别强调诗和人品的,我有一种感觉,他越当官,诗还写得越好;他越当官人品还越好,这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借鉴。

  肖黛(青海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省作协副主席)

  青藏高原是诗人特定的情感故乡。很明显,格桑多杰的创作材料,来自直接意象的集合,但以诗中限定的线索而言,是从一个普通的牧羊女出发,把值得赞美和追慕的女神,把神秘宗教之境的至高圣像,置于诗的特殊语境里。

  格桑多杰作为一位当代藏族诗人,一方面保持着与质朴藏文化的血脉联系;另一方面,他又能够自如地置身于汉语言文学的创作之内。同时,从他的坦诚所造就的从容平和的人文态势中,亦可见他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所饱含的深情,对整个世界文明进步的翘盼。

  祁建青(青海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省散文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格桑多杰是一位用激情拥抱高原的诗人,高原给了他诗之魂,他给了高原诗之情。如今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一个具有基本文化素养的热血青年,只要来到青藏高原这片圣地,必会与之发生灵魂的沟通碰撞而激发出蓬勃诗情,创作出感人作品来。那种仅限于做一次走马观花的短暂旅行,与长年累月生活定居在高原,是全然不能同日而语的两码事。

  耿占坤(青海省委外宣办调研员、作家)

  诗人格桑多杰在七十一岁高龄时写出了大气磅礴的长诗《倘若你就是海燕》。他走出群山,走下高原,走向大海,朝着一个无限高远的境界远足。我真切地领悟了这样一幅画卷:比陆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天空更辽阔的是诗人的胸怀。只有此时此刻,我才有幸跟随诗人的目光“俯视大海”,看见“晨晨报晓宽阔的世界乃是灿烂”!

  葛建中(青海电视台影视部主任、评论家)

  由于诗人格桑多杰得天独厚地受着藏文化的濡染熏陶,在纯净的江河湖泊,在草木枯荣、雨雪交替的广阔草原,诗人格桑多杰先生找到了美的生活、找到了诗歌创作的源泉,因此他的诗与藏族人民血肉相连,诗中流淌着民族的血液,诗人歌唱着草原的美丽和美好的情感,歌颂人的创造力。

  格桑多杰先生的诗歌大多站在时代的高度抒发对祖国、山河、人民的热爱之情,气势磅礴、思想深刻,没有做作和虚假,为我们展示了高原风情、时代风貌,他致力于描绘藏民族的风俗、心理,努力更深广地反映其发展的历史,从而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一位诗人应具有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而这正是当下诗歌创作中需要发扬的文学品质。

  程强(青海电视台藏语中心编辑、藏人文化网特约记者)

  格桑多杰的诗作情感真挚,诗歌神采闪

  烁着浓厚的民族性光芒。作品形式大多受藏族民间歌谣的灵感启发,创作激情源于火热的生活——“我找到源头活水,我找到诗”。他源于自省和持久的情感——比如对从小耳濡目染的格萨尔说唱的热情几十年如一日,在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格学”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格桑多杰的作品中民族性无处不在,归结到格桑多杰前辈的诗作,就是一往情深的善良追求当中的坚韧。

  毕艳君(青海省社科院文研所副研究员、评论家)

  格桑多杰是立足于雪域高原这片诗性土地上的深隋歌者,因而他在诗作中展现的新的民族精神,以及与人民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挚情,使他的诗即使是在远离了某个特定时代的今天看来,依旧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在这个诗人自主写作的年代,老诗人朴素、透彻的诗,更让人回味无穷……

  梁新俊(青海省文联文学创作研究室副研究员、评论家)

  格桑多杰的诗歌主要是写青海高原社会主题的,如歌颂藏族人民翻身当主人的喜悦;歌颂祖国的伟大;歌颂青藏高原美丽的自然景色。总的来说,诗歌显露出气势磅礴之势。如《黎明分娩的新城》作者开篇写道:“我的肺腑是雪,炽烈的热情。”同样气势磅礴的诗,在《北海抒情》、《太阳之血脉》等诗中,也充分地显露出来。纵观格桑多杰的诗,有高唱大风的磅礴之诗,也有唱吟细细流水的诗。如《日月清露》、《耕耘日月》等。在《日月清露》中,作者以轻柔的笔调描写了日月山上的清晨露水。

  格桑多杰(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作协荣誉主席、诗人)

  我感到荣幸和喜悦,各位来宾和朋友就本人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大家对我肯定得多、勉励得多、给予力量和勇气多,但批评得少,剖析弊端少。说实在的,我在诗歌创作上尚有不少的差距和不足。

  在不断的求知过程中,我运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茶余饭后、夜深人静时把握业余的点滴时间进行创作,以此陶冶情操,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情趣,提高自己的修养,放歌色彩斑斓的人间美景,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同专业作家和诗人相比,我创作的诗歌和其他作品数量也不是很多,仅诗歌而言仅仅出版了两本集子。在当今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事业不断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气象万千的今天,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发挥余热,笔耕不辍。

  (海信荃整理)

  责任编辑齐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