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澳门阳光灿烂。半岛最高处松山山顶,东望洋灯塔像一位安详的老人,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洋船队往返于中国和欧洲,也见证港珠澳大桥飞架伶仃洋化碧波为通途,见证填海新区上公屋拔地而起……
时间回到1999年12月20日零点零分,五星红旗在澳门的夜空徐徐升起,离散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从那一刻起,这个南海之滨的莲花小城便踏上了不断刷新纪录的发展快车道。
◎ 每一步,都充满收获的喜悦
巍巍妈阁庙,背靠望洋山,南临濠江水,它是葡萄牙人最初上岸时看到的建筑,也是澳门葡文名字Macau的来源。500年来,妈阁庙一直聆听着澳门乡亲的心声,香火中飘荡的夙愿如今多数成真。
75岁的澳门居民陈雨莲是街坊会联合总会颐骏中心的一名义工。虽年过古稀,她仍精神矍铄,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每周定期打电话或上门关照独居老人。
20年来,陈雨莲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归前,法律文书都是用葡萄牙语写的,去政府办事还要自己花钱找翻译。那时,治安很糟,黑社会横行,妇女晚上都不敢出门。我先生干活的工地上,工人出事也没有保障。”陈雨莲回忆说,那时候澳门人几乎没什么福利可言。如今,和所有65岁以上澳门老人一样,陈雨莲享受着免费医疗,平均每月能领取约6000元(澳门元,下同)敬老金等各种津贴。她的儿子看好珠海发展,在横琴买了房;两个孙子都享受免费教育,大的已经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念大学,小的读高三,已保送澳门大学法律系。
“一路走来,作为中国人,我真的感到很骄傲。只有祖国好,澳门才会更好。”陈雨莲说。
回归以来,澳门特区政府始终努力改善民生,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房屋等民生领域落实“共建共享、惠民利民”理念,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澳门就业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数,由回归之初的约5000元上升至2018年的约16000元;
——澳门从2007年开始实行从幼稚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
——澳门特区政府主导建成5.1万套公共房屋,保障中低收入人群安居需求;
——澳门连续12年向永久性居民及非永久性居民派发现金分享,金额已调升至10000元及6000元;
——澳门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4岁;
……
民生福利大幅提升的背后,是澳门持续2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澳门中联办主任傅自应总结道:“回归以来的20年,是澳门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亮眼。”
然而,“一业独大”也长期困扰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如何从“博彩”走向“多元”,一直是摆在澳门人面前的一张问卷。
近年来,在保持博彩业、旅游业稳定发展的同时,澳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截至2017年底,澳门会展业、金融业、中医药产业及文创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增加值总额比2015年增加23.6%,占所有行业增加值总额的8.1%。
“如今,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说。
◎ 每一步,都流淌国家的暖流
澳门大学珠海横琴新校区依山傍水,岭南风格的建筑融入南欧风情。这个6年前启用的新校区面积1.09平方公里,比之前的校园大20倍,可容纳约1万名学生,解决了澳大发展空间问题。
空间狭小,是制约澳门发展的普遍问题。为此,珠海横琴新区应运而生,10年间从一个荒岛变成高楼林立的新区,澳大新校区是横琴与澳门合作的第一个项目,两种制度在一地实现交融,是“一国两制”的最新实践,也是国家支持的最新体现。
3年前,澳门学者李家明成为“澳大濠江学者”。在哈佛大学完成两年深造后,他决定扎根澳门大学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心从事芯片研究。
“如今,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已经是世界一流。研究环境、资源保障,都非常好。最重要的是,能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有一种进入‘国家队的自豪感。”在家乡就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科学梦,让年仅31岁的李家明觉得幸福。
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加大投入推动科技发展。2010年以来,在国家支持下,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药质量研究、智慧城市物联网和月球与行星科学四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澳门相继设立。依托这些重点实验室,澳门不断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大湾区珠江西岸科创走廊建设的重要一极。
澳门科技大学建有中药质量研究、月球与行星科学两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澳科大校长刘良表示,中央的支持非常有远见,“因为要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只能靠高素质的教育和高端创新科技去发展新型产业。”
澳门跨越式发展的20年,是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20年。中央政府的关爱目光和坚定支持,伴随着澳门20年发展的每一步:
——《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补充协议、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措施出台,为澳门创造了一次次发展机遇;
——中央将澳门海域面积明确为85平方公里,为澳门开拓了海上经济发展空间;
——港珠澳大桥等跨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为澳门内引外联架设了更加便捷的通道;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澳门成为大湾区4个中心城市之一,为澳门谋划了清晰的发展蓝图;
……
◎ 每一步,都是广阔天地的探索
澳门大三巴牌坊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铜像静静地矗立着。
400多年前,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学者从澳门进入中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澳门人正抓住“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历史机遇,努力在新的中西方文化、商业交流大潮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一直怀抱创业梦想的澳门青年周运贤,很早就谋划跨境电商项目。2015年,30岁出头的他将团队搬到横琴,成立“跨境说”公司,尝试通过“AI+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平台,打造一个跨越全球的商品搜索引擎。
“我們诞生于澳门,成长于横琴。”周运贤说,公司目前已经成长为拥有160名员工、横跨澳门和横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商品在“跨境说”平台上交易。
如今,生活在澳门、办公在横琴、放眼大湾区,已成为很多澳门青年的常态。自2015年启用以来,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累计孵化349个项目,其中澳门创业团队达186家。10年来,已经有1500多家澳资企业在横琴注册落地。
从澳门到横琴,到粤港澳大湾区,到整个内地,再到“一带一路”,澳门人的发展视野越来越开阔,创业之路越走越远。
今年9月,澳门盛世集团宣布以4000万欧元收购葡萄牙一个农业项目,其牧场占地面积3700公顷,畜牧养殖规模居欧洲前列。早在2012年,该集团就在葡萄牙投资可再生能源,已建设三个聚光光伏电站。
澳门盛世集团董事萧志伟告诉记者,澳门企业在和葡萄牙企业、银行打交道时,在法律、语言、文化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农业、新能源领域,公司将在欧洲和葡语国家拓展更多的项目。
葡语国家人口超过2.7亿,2018年中国与葡语国家双边贸易额达到1473.54亿美元。萧志伟说,希望能用我们的成功经验,帮助更多内地企业走出去。“在新时代,澳门要在更大的格局中思考发展,思考如何配合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因应澳门的优势,中央政府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澳门建设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及“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使澳门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中拥有独特的定位和功能。
在中央政府授权和支持下,澳门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澳门连续承办五届“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发挥了作为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独特作用;
——葡萄牙等4个国家在澳门设立总领事馆;
——澳门参加国际组织的数量达到120个,是回归前的2倍多;
——144个国家和地区给予澳门护照免签证或落地签证待遇;
……
◎ 每一步,都是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弘扬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澳门濠江中学冉冉升起,这是在澳门升起的第一面国旗,这是尚未回归的游子为新中国送上的祝福。
如今,澳门大中小学实现升挂国旗全覆盖,通过升旗仪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濠江中学的宗旨是爱国爱澳,一直高举爱国旗帜。”濠江中学校长尤端阳说,新中国成立的当天,时任校长杜岚一早就把收音机带到学校,天安门广场雄伟的国歌声传来,杜校长就带领师生升起五星红旗。
杜岚校长当天就被澳葡当局带到警察局,被问为什么要升旗,她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1955年,抗战胜利10周年时,17岁的濠江中学学生陈逸峰导演歌舞版《黄河大合唱》,80多名师生每周两三次从不同的地方集中到一起排练,自己做演出道具。三场演出场场爆满。60年后,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陈逸峰再次导演歌舞版《黄河大合唱》,重温学生时代的激情。
“爱国爱澳的传统,在澳门回归之前就已经扎根了。我从父亲那里继承而来。”年过80的澳门艺术家陈逸峰留着花白的长发,一身红色中式长褂,说到历史和艺术便滔滔不绝。
他回忆说,抗战时期,他父亲打着“救灾”的旗号从事支援抗日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从中山找来一面五星红旗,冒着危险在家里挂起来。父亲常说,国家穷,被人欺负,自己再富也没有用。父亲的话,他记了一辈子。
爱国情怀,血脉相传。
20年来,澳门深耕厚植青少年教育,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薪火相传:
——制定《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等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与内地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编历史、品德与公民教材并广为推广,将宪法和基本法列为通识教育必修课;
——推出了“新时代 同心行”“千人计划”“航天团”等一批有影响的活动,促进广大青少年了解国家、认同国家、融入国家;
——实施内地优秀教师来澳交流计划,支持澳门与内地缔结姊妹学校,鼓励澳门学生报读内地高校;
……
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五年级小学生喻彦茜,是今年儿童节前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学生之一。
“如果杜岚(澳门女教育家)奶奶还在,看到澳门和国家越来越好,看到我们幸福成长,她一定会特别自豪!”喻彦茜用标准的普通话告诉记者,她的梦想是考上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外交官,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资料来源:新华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