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老天津卫的璀璨夜市

时间:2023/11/9 作者: 畅谈 热度: 13446
吴非

  

  

  夜市、夜经济并非只是新时代的产物,早年的天津卫一样有着繁荣的夜生活。男女老少、各色人等,摩肩接踵的人潮,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天津南市的繁华夜市,津城盛夏的夜间“屋顶花园”,老日租界曾经的摆摊设点,劝业场的霓虹不夜天……老天津卫有名的“夜市”,可以说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都形成过一定的规模和气候。

  南市夜市 “闲逛”为主

  “当时天津南市的繁华程度堪比上海的西藏路大世界,比成都的盐市口、重庆的解放碑、北京的大栅栏还热闹。”

  天津著名民俗文史学者王和平曾在相关文献资料中看过记载,南市夜市在那个年代颇有名气,也最为繁华,专门于夜间营业,四季不辍,地点在现今南市荣吉大街一带。

  上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南市位于“三不管”之地,大小影剧院、茶楼、旅店林立,其间也有绸缎、服装、鞋帽、钟表店等行业铺面的存在。每到夜晚,天一擦黑,各行各业的店铺灯火通明,马路两旁摆地摊和卖小吃的,连同享受夜生活的人们,把街道堵得满满当当。

  逛街的,看热闹的,边走边聊的,据老人们说,那时候人们最大的兴趣也是到这来“闲逛”。兜里揣着一点零钱,到那些胡同口或大门洞的背静地儿,找卖炒葵花子的小贩。

  “无证小贩偷摸儿地卖,看到或听见市场管理的人来了,提着白布兜子就跑,有小孩恶作剧,等小贩刚把瓜子倒进自己衣兜,旁边的孩子就大声喊叫‘来人啦,快跑啊!,小贩来不及收钱,就慌忙逃走了……”

  事实上,王和平说那些小贩也挣不到多少钱,炒葵花子2分钱一大把,5分钱一小纸杯,“我们一般都是买2分钱的,还得让他多抓点,一边逛,一边吃,惬意得很。”

  南市夜市那会儿沿街两侧也摆满了货架子,聚集了经营古玩、玉器、瓷器、铜器、文房四宝、字画等商品的小摊贩。影剧院散场后,来来往往逛街的人更多,加上马路边还有许多艺人卖艺卖唱,相当热闹,“上至官人、富绅、收藏家,下至地痞、混混儿、乞丐等,过去夜市不仅人多,各色人等都能见到。”

  当然,荣吉大街办了夜市,周边的几条大街也就热闹起来,南北方向有东兴大街,到东西方向有慎益大街,再加上荣业大街和建物大街,这几条街道都是灯火辉煌,人潮涌动。

  屋顶花园 消夏狂欢

  在天津市档案编辑研究专家、文史专家周利成看来,说起天津早年的夜间文化,“屋顶花园”是个不能不提到的关键词。

  过去一到夏天,娱乐场所缺乏制冷设备,因此天气越炎热,这些地方越是清淡冷落。为维持生意,各大饭店、剧场、舞场都选择在屋顶开设消夏晚会,从6月中旬开始直到10月底,成为当时津城盛夏一道独特的夜间风景线。“有开跳舞场的,有设置杂耍场的,也有摆戏台唱大戏的。有富于想象的文人雅士赐以‘屋顶花园的美称,听起来的确挺浪漫的。”

  上世纪二十年代西湖饭店首创屋顶花园之后,这一夜间文化在津城遍地开花。

  周利成介绍,仙乐舞场因室内面积窄小,每年通常会率先开设屋顶花园,而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天津最著名的屋顶花园当数大华屋顶跳舞场。“1927年5月,百名股东集资创建大华饭店,没多久屋顶花园就随之开幕了。”

  水门汀砌做平台,环楼安置油绿篱笆,上面遍装各色灯泡,音乐亭中有流苏彩灯,舞场左手门处是一个形似“凯旋门”的大穿衣镜。“大华屋顶当年盛极一时,那会儿其他屋顶花园都是免费入场,唯独大华为防止人员冗杂,特设入场券收洋5角。”

  中原公司七楼、劝业场五楼、天祥市场四楼当时都曾设有屋顶花园,其中天祥屋顶最为热闹,“设有评戏部、杂耍部、魔术部、电影部,成了津城那时集各种娱乐活动于一‘顶的大型综合娱乐场所。”

  那个年代的起士林也有屋顶花园,多被视为纳凉佳处,相对清静,布置也很幽雅,据说没少聚拢喜欢享受夜生活的外国舞客。还有内部设备均为意大利风格的回力球场屋顶花园、耸立于海河之畔的圣安娜屋顶花园……

  霓虹劝业灯火辉煌

  今年79岁高龄的文史学者何德骞,对于天津过去的夜市文化颇有感情。

  “劝业场的区位优势,包括当年在津城乃至全国的影响力,都决定了它当时的地位,既然是繁华区,除了白天,晚上少不了夜市的热闹。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那时候还不允许摆摊,但没有摊儿不等于没有夜市。”

  他特别有印象的就是当年有名的泰隆路一一辽宁路到新华路之间不足百米长的小街道,“东面街口在天祥后门,西面街口正对小剧场,今天的延安影院,泰隆路把角就是一家香港药房,算是当年的地标建筑了。”过去泰隆路两侧都是经营糖果糕点、烟酒罐头、南味食品、干鲜果品的摊亭店铺,水果摊都是倾斜摆放,为方便水果、小食品能向着顾客,荔枝、葡萄、瓜果梨桃……连少见的白果、枇杷、杨梅果也有卖。

  据说夏夜,这里的水果摊还会卖冰镇西瓜,“论块卖,五分钱一块。在这的花费,五六分钱、一毛钱能买到相当于现在三十倍价格的东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三块钱到劝业场后门的天瑞居、烧麦馆就能吃得不错,六七个人到劝业场夜市吃饭也就是花上两三块钱的样子。”

  过去的夜市,假面具、耍的大刀这些小孩玩具有的卖,美食更是重中之重。何德骞回忆,那个年代到夜市买糖炒栗子、榛子、核桃、脆枣,包括去糕点店、糖果店,也常常排队,摆摊的也有当年老城里的茶汤,炸臭豆腐、面茶、糖堆等等。“黄油球、水果糖,一分钱一块儿或两块儿。还有康乐食品店,我童年时代还叫裕记,晚上逛夜市,到这五分钱就能吃一个冰激凌,江米碗、三角的都有。”

  过去休假只有周日一天,何德骞记得,尤其1956年以后,河北路、山东路、新华路、辽宁路一直到和平路,每到周六晚上就会设置出一个游览区,“白天也是车辆限行,到晚上劝业场夜市相当可观了。”

  夜市里一大据点就是影剧院,比如新中央、和平电影院、延安影院、光明电影院等,戏院又有天华景戏院、天乐戏院、天升戏院等,“特别是天华景一带,劝业场夜市中最诱人的区域之一。《安天会>《十八罗汉战大鹏》……戏没少看,去看戏沿途的一路也印象特别深刻,吃喝玩乐,灯火辉煌,霓虹灯一片。”

  周六日晚上的劝业场,从河北路到和平路,游人如织,人头攒动,“这个地方的买卖多,泉祥鸿茶庄、谦祥益,我记得还有一个皮货店……华灯初上,夜市主要也靠着灯饰烘托那种热闹的氛围,中原公司大大的橱窗就是当年夜市一大景,不同商品用不同背景衬托,好像日常生活的画面,很有情趣,不少游客被吸引驻足,能围上两三层,想挤到第一层还真不容易。”何德骞介绍,早年天津夜市以一串串连起来的彩色灯饰为主,远处一看就非常醒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劝业场夜市的霓虹灯一度被换成灯箱。

  “我一直有个观点:比起霓虹灯的五光十色,灯箱的色彩相对单一,而且没有霓虹灯那么灵活、那么适合夜间的氛围。”何德骞始终认为,灯饰在夜市中起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人们晚上出行,灯飾作为晚间照明工具,不可或缺,“同时五颜六色的灯光又是个吸引点,对于形成夜市氛围是很关键的要素。”过去天津夜生活,逛劝业场是一大项,到今天遛马路仍然让很多人乐此不疲,“所以说现在年轻人逛街也是有传承的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