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潇水,滔滔北去。
清明时节,湖南永州市道县潇水河畔的陈树湘烈士墓,来追思缅怀的人络绎不绝。
“大爹爹,我们来看您了!”3月27日,开国中将韩伟的儿子韩京京、儿媳张微微,跨越半个中国前来扫墓。
遵照父亲遗愿,韩京京找寻20余年,在2013年调查确认陈树湘烈士墓。从此,每年他都和亲人赶赴道县的“清明之约”。“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英雄不怕牺牲,就怕被人遗忘。”他说。
2009年,陈树湘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这个在历史尘埃中日渐模糊的名字,被重新擦亮。
时光荏苒,“断肠铭志”的英雄陈树湘,长眠潇水河畔已85年。这座曾经的无名烈士墓,正引起越来越多人关注。
没有血缘的至亲,横跨2000多公里来祭奠
清明节前夕,一辆由北京驶往湖南道县的越野车,在细雨中疾驰。韩京京驱车载着妻子,跨越2000多公里,赶赴陈树湘烈士墓前祭奠缅怀。
3月27日下午3时许,一场新雨过后,潇水河畔满目流翠,柳树吐新芽,万物正复苏。从道县县城的滨河路,拾级而下21个台阶,堤边空旷处,一座青灰色的墓碑笔挺矗立。墓前,一尊红34师师长陈树湘烈士雕像,凝视滔滔江水,目光如炬;一面红34师石制军旗,鲜红如血,似在迎风飘展。
石制军旗的基座上,三行红色大字道劲有力:“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一一在湘江战役中为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红军英勇牺牲的红三十四师六千闽西红军将士永垂不朽。”
雕像和军旗,是陈树湘烈士牺牲80周年的纪念日时,矗立于此的。
“因为大爹爹,湖南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67岁的韩京京与张微微相互搀扶着来到墓前,摆放好两瓶二锅头和一包闽西礼饼,深鞠三躬,泪眼婆娑。“每次来看大爹爹,定会带上这两样东西,酒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国宴喝的那种,饼浓缩着那段峥嵘岁月。”
85年,是陈树湘烈士离世的时长,韩家三代人也延续着红色追寻。韩京京多次携妻儿来湘,寻找“大爹爹”的归宿地,寻访红34师的遗迹。
2013年端午节,韩京京几经辗转,终于找到陈树湘烈士失去头颅的遗骸。“他被道县百姓趁黑夜埋在潇水岸边,当地党委和政府前些年为他立了碑。站立碑前,妻子哭着喊道‘大爹爹,我们是韩伟的后人,来看您了,我止不住落泪。”
“陈树湘牺牲时年仅29岁,唯一一张素描头像是根据我父亲口述,请画家绘的。”韩京京手机里保存着这张照片,照片中的陈树湘,眼神坚定,散发着英武之气。
韩京京请著名雕塑家刘林制作了陈树湘烈士雕像。2014年春,韩京京拿着标准铜像的照片,去南京给陈树湘的战友、原红34师100团政委张力雄老将军看。
“张老,您看这是谁呀?”韩京京满怀期待地问。
“陈树湘!”当时101岁的张力雄老将军脱口而出。
“像吗?”韩京京追问。老将军仔细端详后回答:“基本上像。”
得到老将军的肯定和认可,韩京京倍感欣慰,“父亲韩伟和陈树湘是生死之交,大爹爹的一尊雕像就放在家里,与父亲的像肩并肩,如同他们当年共同战斗那样。”
今年是陈树湘烈士牺牲85周年,3月27日这天,同来缅怀的还有陈树湘出生地长沙县福临镇的30多位父老乡亲,以及福建闽西红军的后代。大家用手轻抚墓碑,将一朵朵白菊轻放墓前。
肃立墓前,韩京京重温红34师和陈树湘师长的那段烽火岁月,几度哽咽。
他说:“父亲曾在《红34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中记述,弹药打光了,红军指战员就用刺刀、枪托与冲上来的敌人拼杀,直杀得敌人尸横遍野。山上的松树烧得只剩下枝干,但同志们仍英勇坚守阵地,顽强战斗。”
断肠铭志,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今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联组讨论会上,提到了一部名叫《血战湘江》的电影,以及这部电影的一位主角陈树湘。
2014年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陈树湘“断肠铭志”的壮烈故事,强调“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那一年,陈树湘牺牲已经整整80年。
陈树湘1905年出生于长沙县福临镇一户佃农之家。1914年,长沙地区遭受大旱,地里颗粒无收,他随父亲流落到长沙市小吴门外的陈家垅,以租地种菜、卖菜、帮厨为生。
因常去清水塘挑水送菜,陈树湘在1921年结识毛泽东、何叔衡等人,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父亲韩伟比陈树湘小一岁,他们相识于秋收起义。”韩京京介绍,在三湾改编、井冈山斗争、转战赣南和闽西、建立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斗争中,两人始终并肩战斗。他们曾在一个师分任兩个团的团长,在一个军分任两个师的师长。长征前夕,红19军缩编为红34师,对于师长职务,他们两人相互推让,最终陈树湘担任师长,韩伟担任红34师100团团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万余人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于11月下旬抵达湘桂边境。红34师为掩护大部队渡过湘江,在湘桂交界处的湘江之畔被敌人重重包围,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如今,湘江边上还流传着一句话:“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溯85年的时光逆流而上,那场战役至今仍让人觉得惨烈。
在红34师冲出敌人合围向湘南转移的危急关头,两位老战友发生了争执。“据父亲韩伟回忆,陈树湘师长命令他率领师主力突围。韩伟却强烈要求师长带领突围,自己带100团剩余的人做最后的掩护。”韩京京说,“34师已经打了7天掩护,谁都明白最后的掩护意味着什么。在最后关头,他们都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两位生死战友诀别时约定:“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韩伟在率部完成掩护任务后,带5名战士将敌人引到大江岭上,最后6人纵身跳崖。万幸的是,韩伟和另外2人落在树丛上,死里逃生。韩伟后来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
而陈树湘率部返回湘南后遭遇袭击。1934年12月12日,在江华桥头铺附近的牯子江渡口,陈树湘被埋伏在对岸的江华民团击中腹部。在道县四马桥银坑寨附近的洪都庙养伤时,陈树湘被俘。
12月18日拂晓,保安团将陈树湘抬往道县县城邀功。当行至道县蚣坝镇石马神村附近的将军塘时,陈树湘趁敌不备,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陈树湘牺牲后,敌人将他的头颅割下,送到长沙悬于城门示众。道县群众将陈树湘的无头遗体与一同牺牲的警卫员,葬于潇水边的斜坡上。
寻找父亲的生死战友,追寻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
韩京京说,父亲极少提及长征途中那場惨烈的湘江战役。直到1986年父亲80岁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要编写《红军长征回忆史料》,请他写一篇回忆湘江战役的文章。
“有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到父亲静坐在沙发上,眉头紧锁,双唇紧闭,眼神哀伤。”韩京京心里一惊,问母亲方知原委。“老人将那段历史尘封半个世纪,其实心底从未忘记。父亲说他死后,要把骨灰放到闽西去。”
“1992年,父亲临终前,嘱咐我们一定要找到陈树湘师长的家乡和安葬之地。”韩京京说,父亲仍反复叮咛要将骨灰安放在闽西革命烈士陵园中,与6000闽西子弟共长眠。
陈树湘师长和那几千红军将士的遗骸在哪呢?
20多年来,韩京京追随父辈的思绪和脚步,在闽西、湘南、桂北一带寻访,整理红军长征历史,找寻并确认红34师幸存者至少有8位。他会同多地政府,查找出1000多名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名字,刻在花岗岩石板上,立在广西灌阳的湘江之滨。
在毛泽民烈士的外孙曹耘山等人帮助下,韩京京确认陈树湘的家乡在长沙县福临镇枫树湾,后又核查到其墓地位于道县。
韩京京一直在等待,渴盼陈树湘烈士的后人出现。
“等了多年,他亲属的线索一丁点都没有。既然如此,我们一家人就是他的后人,该为大爹爹做点什么了。”韩京京找到雕塑家刘林,请他为陈树湘塑像。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韩京京都会携家人来湖南祭扫,追寻父辈足迹重走长征路。
今年3月28日,韩京京和妻子来到道县审章塘瑶族乡的岭头山红34师指挥部旧址、葫芦岩红军渡江点,拿出随身携带的地图,翻开父亲的回忆文章,一点一滴追忆他们当年行军作战的情形。
现在,陈树湘烈士的出生地长沙县和牺牲地道县,正在建设陈列馆和广场来纪念这位英雄。
长沙县福临镇福临铺社区枫树湾,是陈树湘从小生活的地方。村民冯胜奇得知要建陈树湘烈士陈列馆,主动把老房子捐出来。
韩京京从未忘记父亲的遗愿,而今,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铭记追忆陈树湘烈士,这位将军的儿子深感宽慰。
“寻找烈士,也是在寻找我们全社会的精神财富。让英雄不朽的不是墓碑和名字,而是他们的故事。”韩京京说,6000闽西红军将士没有留下名字,但留下了不朽的精神,“我就是他们的儿子,定把他们‘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精神代代相传。”
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开辟未来
“52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在湘江战役中为革命献身的师长、政委、挚友和亲人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这个红34师的幸存者,有责任将红34师这段悲壮的史绩写出来,除了寄托我的深深怀念和哀思外,也希望对后辈们有所启迪:革命的成果来之不易啊!”
这是开国中将韩伟在回忆文章中的一段话。透过这篇文章,他的儿子韩京京才明白,原来父亲的心从未与一起在湘江之畔浴血奋战的战友分开。
父亲去世后,韩京京和妻子张微微开始追随父辈的思绪和脚步,在闽西、湘南、桂北一带寻访,寻找陈树湘“大爹爹”的墓,整理红军长征历史,查找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名字,照顾老红军及其后代。每到一处红军作战的遗迹,他都要在战壕里蹲守一阵子,感受红军作战的艰苦。多年寻访下来,大到方面军、小到营连,在长征路上的行军路线他如数家珍。
鲁迅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寻访、查找、整理,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但韩京京乐此不疲。在他看来,历史不能遗忘,遗忘就等于背叛。而一个尊重英雄、牢记历史的民族,必是伟大的民族。
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开辟未来。在湖南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无数革命先辈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就达10万多人。既留下了“断肠将军”陈树湘的壮怀激烈,也留下了“半床被子”的鱼水深情。
红色基因,凝结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探索和责任担当,沉淀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赤胆忠诚与奋斗牺牲。追寻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与先贤先烈的凝视和对话中,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有助于我们铭刻人生信念的方位,激励我们向着更加开阔的天地奔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