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91个中央部门集体“晒”年度预算,“三公”经费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数据显示,在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总限额减少的情况下,约半数部门“三公”经费进一步“瘦身”。91个中央部门中,有46个部门“三公”预算比去年预算数减少,23个部门增加,22个部门持平。
专家表示,“三公”经费有些部门“未减反增”需客观看待,不能“一刀切”地认为越少越好。“钱要用在刀刃上”,只要经费增加能更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就应予以保障。
半数部门“三公”经费“瘦身”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财政部网站4月13日公布的消息显示,中央本级2018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限额58.8亿元,比2017年减少2.67亿元。
其中,国家税务局系统的“三公”经费预算数最高,为120014.29万元;其次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34520万元。
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只减不增“约法三章”的要求,“三公”经费减少已成近年来的总体趋势。
今年,国家税务局系统的“三公”经费削减数额最大。其部门预算显示,2018年,国家税务局系统预算数比2017年预算数减少8552.6万元,降低6.65%。报告称,这主要是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三公”经费也有较大幅度压缩,其公务用车购置费预算数比去年预算数减少4023.2万元。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在预算中就此做出说明:这主要是落实北京市《关于对国Ⅰ及国Ⅱ排放标准轻型汽油车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要求,2017年财政追加中央国家机关国Ⅰ及国Ⅱ排放标准车辆更新一次性专项经费5000万元,以后年度不再安排。
部门职能和每年工作情况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三公”经费的预算安排。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8年“三公”经费预算比去年减少1283.23万元,其中一方面原因是,该部组织参加的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2018年为非大赛年,相应因公出国(境)费预算周期性减少。
专家指出,本轮机构改革也将影响到“三公”经费的规模。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院长于洪以国税地税省级以下合并为例:在国税与地税合并后,机构支出费用也将下降,直接体现在“三公”经费上,“比如办公场地可能会合并、公务用车等费用也有可能会减少”。
“未减反增”现象要客观看待
今年,有23个部门的“三公”经费“未减反增”。各部门也在预算报告中就“三公”经费增加作出详细说明。
其中,国家体育总局增加数额最大,为5063.56万元。商务部次之,为1305.98万元。
对于今年“三公”经费预算增加,国家体育总局在说明中指出,因公出国(境)费预算数比2017年增加5000万元,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平昌冬奥会和雅加达亚运会参赛相关预算。
“三公”经费预算增加额度较小的,比如中国证监会2018年“三公”预算数为1756.43万元,较去年预算数增加94.37万元。证监会也就此详细列明原因:2018年需要对公务用车更新,2017年无此事项,公务用车购置费增加了110万元;而公务接待费则在2017年预算数的基础上压减了15.64万元。
就此,于洪也表示,“三公”经费增加的部门,还是要从其承担的职能本身来看。
商务部2018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5197.47万元,较2017年增加1305.98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4707.95万元,较2017年增加1000万元。商务部解释,这主要原因是为配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参加国际会议和多双边谈判增加了出访任务。
对此,于洪介绍,伴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作为承担对外开放职能的标杆性部门,商务部相关费用自然会大幅度增加。例如,近期中美贸易出现摩擦,对商务部来说,差旅费用就会增加;国际往来增多,用车也会增多。其增长是商务部在不同时期承担不同角色、职能变化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三公”经费并不是越少越好。
于洪还表示,我们当然希望看到“三公”经费逐渐“瘦身”,减少政府讲排场、浪费等情况,但不能“一刀切”地认为“三公”经费多还是好、或者少还是好。“钱要用在刀刃上”,只要经费增加能更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就应予以保障。反之,如果“三公”经费减少,也可能存在浪费的情况,因此需从各部门具体职能变化以及经费使用绩效的角度来客观看待。
未来“三公”透明度还会提升
今年,所有部门都在预算中对“三公”经费增减原因作出详细说明。在于洪看来,这是部门预算愈发公开、透明的表现。
“以前是在一定范围内披露,今年有了普遍的说明。可以预见,未来‘三公经费的透明度会进一步提升。”于洪说,公开是一件好事。让公众知道预算数额的变化,以及具体增加的原因,对工作能起到正面推动效果,“前提当然是经费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每年中央部门“晒”预算,公众总是首先将目光投向“三公”经费的变化上。
對此,于洪说,“三公”经费一定程度上被外界视作公权力的体现。“看到‘三公经费,往往直接联想到以前爆出的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案例,公众会特别聚焦是自然的。”这也让“三公”经费的公开披露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透明,公众才会逐步接受,了解‘三公经费本身是政府运营的正常体现,如果说不清楚,那就可能存在浪费,公众也可以监督”。
另一方面,于洪说,这也说明“三公”经费比较容易“读得懂”,其他预算内容仍然比较专业,因此如何更加科学地进行预算公开“还有一段路程要走”。(资料来源:《南方都市报》、《新京报》)
链接
机构改革后,预算公开形式怎么衔接?
今年,财政部结合机构改革情况,在预算批复时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办法,相应的部门预算公开形式有所变化。
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主要分为三类情况,分别是不涉及机构改革的中央部门,涉及个别职能划出、划入的中央部门,涉及整体职能整合的中央部门。
其中,对于不涉及机构改革的中央部门,如教育部,继续比照2017年公开办法,公开本部门职能、机构设置、8张报表、报表和重点项目情况说明(需要公开重点项目的部门)、名词解释等。
涉及个别职能划出、划入的中央部门,如财政部、审计署等,参照不涉及机构改革的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情况,公开本部门职能和机构设置、8张报表、报表和重点项目情况说明(需要公开重点项目的部门)、名词解释等。其中,涉及职能调整和预算事项变化的,在公开部门职能和预算收支情况时,对机构改革和执行中的预算变化情况作出说明。
比如水利部部门,其在预算中提到了机构改革前的情况。机构改革之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并入水利部。水利部2018年部门预算显示,本年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8899.94万元,包括:原水利部8483.39万元,原三峡办169.89万元,原南水北调办246.66万元。同时公布的原水利部和原三峡办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中均提到三峡工程。
涉及整体职能整合的中央部门,如文化和旅游部、司法部,不再公开改革前的部门职能和机构设置,但要对机构改革以及整合后部门预算汇总情况作出说明,并分别公开原部门预算,包括8张报表,报表和重点项目情况说明(需要公开重点项目的部门)。
重新组建的部门,一般预算中先介绍预算收支总情况,然后分别公开原部门的预算。
如重新组建的科技部,此次公布的部门收入和支出预算含原科技部和原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本年度预算。其中,部门收支总数4228205.94万元,包括原科学技术部部门总收支4103131.3万元和原国家外国专家局部门总收支125074.64万元。
不過,税务总局公布的为改革前的部门预算。此次机构改革提出,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内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职责。税务总局介绍,目前,有关方案正在研究起草,须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2018年地税系统预算由地方财政安排,按当地政府要求公开,国税系统部门预算按照财政部要求由税务总局公开。
新亮点:新增26个重点项目公开绩效目标
进一步加大项目预算公开力度,是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又一大亮点。
去年,为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公开内容,增强透明度,加大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度,财政部选择10个部门共计10个重点项目列入《中央部门预算草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通过后,10个部门将这些重点项目的文本和绩效目标随部门预算一并向社会公开。
今年,又增加了26个部门的26个项目,向社会公开项目文本和绩效目标。
其中,财政部在“其他重要事项情况说明”中明确指出,2018年国际组织股本金项目预算102.51亿元,其中亚洲开发银行股本金1.11亿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股本金81亿元、新开发银行股本金20.4亿元。
外交部的预算中提到,2018年国际组织会费项目预算安排175796万元,用于缴纳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会费。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分摊联合国会费比额从1990年的0.77%逐步增加到2018年的7.921%,现已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会费国。
这些重点项目既涵盖上述亚投行等外交“大手笔”,亦不乏公安部证照制发等民众“小关切”。
根据预算,2018年,公安部证照工本费项目预算190000万元。其中,电子普通护照3000万本,每本21.18元,计63540万元。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