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由于国力尚在发展阶段,从军简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一、少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大多数人每天站完岗,放完哨,然后舒舒服服地回兵营吃饭睡觉;二、工资待遇不错,尤其是新军,入伍士兵以三年为期,期满即令退伍,管吃穿,每月还有四两二钱银子的兵饷,这些钱在当时可以养活一个五六口之家。然而,军饷在顺治五年(1648年)之后就再未有过变化,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时期。
一个多世纪的时间,物价尤其是米价的快速飞涨已经无法满足士兵的购买能力。绿营军作为晚清的主要军队,其军饷实在无法让他们能够安稳作战,于是鸦片战争失败,签署了《南京条约》。条约里的割地、巨额赔偿加重了清廷的财政负担,军饷自然更是发不出去了。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攻势极猛,清军完全招架不住。但清廷又不会坐以待毙,因此投资曾国藩、李鸿章分别训练湘军和淮军。清廷这次下了血本,湘军、淮军的工资比绿营和八旗那种旧式军队要高三到四倍,堪比同时期地方官员的待遇。但士兵们并不能全部拿到手。因为淮军和湘军发工资实行九关定例,也就是说一年只发九个月的军饷,还有三个月的军饷先记在账上,以后补发,同时还要扣除伙食费。
这所谓的高工资也只是为士兵打打鸡血,仗打完了还活着,再等曾国藩、李鸿章找清廷打官司要。1880年,李鸿章找清廷报销军饷三千万两,但最终拿到手的却少了八万两,士兵们拿到手的就更不用说了。因为,除了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的各级户部官员捞油水外,军队的各级将领同样也难免会有渎职喝兵血的现象。
甲午战争前夕,据日军情报估计,淮军以500人为编制的一个营,在战争打响的时候才发现,实际上每个营只有350人,而多出的150人的军饷被层层官员吃得干干净净。其余的每个营的350人的军饷自然也不会多给,扣了再扣,到手的军饷能糊自己的口就算是万幸了。既然连温饱都不一定能解决,他们自然也不会为朝廷卖命。因此,陆军几乎每一战都兵败如山倒,出现了大量的逃兵—清朝实行的是雇佣兵制,很多士兵是穷人家的孩子,可以说,当兵就是为了拿军饷。当他发现这个职业要付出生命时,会衡量这笔买卖是否划算。
老将们为了防止逃兵出现,就扣押士兵三个月工资,如果跑掉,三个月的钱就没了。甲午战争打得比较激烈时,三个月的工资已经留不住人了,就改成半年工资。于是出现日本人枪一响,清军就潮水般溃逃的情况,几万人打几百人都打不下来。
中国近代史以来,要说达到现代水平的军队还要数袁世凯所率领的北洋军队。为了杜绝官员层层喝兵血的现象,袁世凯亲手将工资发放给每个士兵。其军饷工资虽与淮军、湘军的工资大相径庭,但绝不会拖欠。军队福利待遇好、军心一致让北洋军队在当时的确称霸一方。只是,袁世凯后来的倒行逆施实在是给国家抹黑。
【风行天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过分强调门第,联姻的范围越来越窄,于是同姓不婚的禁忌名存实亡,近亲结婚的现象特别普遍,如孙权的妻子就是他姑姑的孙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