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官员好做,暗箭难防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红版) 热度: 16761
◎许云辉

  

  图/ 冯 乾

  北魏三朝元老李崇少年有志,14岁就承袭陈留公封爵,长大后也是能文能武。他性格谦和仁厚,在朝为官期间忠君为民、有勇有谋,并享有赏罚分明的美誉。在出任各地刺史期间,他更是恪尽职守,留下美名。

  一

  孝文帝初年,原荆州(北魏地名,仅存在48年,今在陕西东南部一带)刺史因处理边境问题不当,导致荆州一带的北魏和南齐两国边民失和,剑拔弩张。李崇临危受命,出任荆州刺史。他委婉拒绝了孝文帝派重兵护送的好意,只带几十名侍卫就风尘仆仆赶到荆州传达皇上抚慰边民的诏书。他从大局出发,命令北魏边防军释放所有在边境冲突中被抓的南齐边民,请他们回去转告北魏朝廷求和的善意。南齐得知后大受感动,于是投桃报李,送回了越界掠走的两百多名北魏边民。接着,李崇又采取各项安抚措施改善边民关系,不仅妥善解决了边界纠纷,还促进了北魏和南齐的边境贸易,使“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

  四年后,李崇调任兖州(今属河南安阳)刺史。针对“兖土旧多劫盗”的严峻现实,李崇创造性地发明了“悬鼓防盗制度”:每村设一座高楼,楼上高悬大鼓,如遇盗匪袭扰,该村立即敲响大鼓示警。四面村庄听到鼓声,立刻把守封锁交通要道,于是盗贼往往还来不及逃跑,就被村民抓获,这堪称“联网式”捉贼模式。“悬鼓防盗制度”由于效果显著,被朝廷下令在诸州推广使用。

  转任扬州刺史(今属安徽淮南)期间,李崇充分表现出“断狱精审”的风采。

  扬州某县人苟泰有个三岁的儿子,多年前被贼人掠走。一天,苟泰在同县人赵奉伯家见到一个男孩,觉得男孩正是自己失踪多年的儿子,决定和赵奉伯打官司,要回儿子。但官司打到公堂,赵奉伯却坚称孩子是自己的,且有乡邻作证,以致“郡县不能断”。李崇得知后便想了一个高招:令人把苟泰和赵奉伯关押到异地,把孩子留在府衙。月余后,李崇故意派人去通知他们,说孩子不幸暴病身亡。苟泰“闻即号啕,悲不自胜”,赵奉伯却只是叹气,毫无失子之痛。李崇据此辨明真伪,将孩子归还了苟泰。

  有一次,定州(今属河北定州)流民解庆宾和弟弟因犯罪被流放到扬州服刑。不料没多久,弟弟为躲避劳役逃走了,解庆宾为避免受到牵连,于是到城外冒认了一具极似弟弟的尸体,声称弟弟已经被同为配军的两个人杀死。那两个配军被上司带走后不堪酷刑,最终屈打成招。案件上报到李崇那里复核时,李崇觉得疑点百出,密派心腹去核实,并再次策划了一个计谋。心腹按此计策找到解庆宾,谎称自己抓住一个自称是解庆宾弟弟的流兵,准备送到官府换赏钱,如果解庆宾答应给自己钱,自己就放了那名流兵。解庆宾深信不疑,答应筹钱赎回弟弟。心腹回报后,李崇立即派人抓来解庆宾审问,终于真相大白,帮那两名配军洗清了冤屈。

  

  二

  李崇不仅文能安邦,武也可定国。他“沈深有将略,宽厚善御众”,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令敌人闻风丧胆。

  孝文帝南征期间,一名叫郭陆的降将聚众叛乱,来势凶猛。随军南征的李崇奉命前往平叛,几次交手探明叛军虚实后,他制定出“斩首计划”:派心腹诈称因犯罪而投奔郭陆,并连续几次给郭陆出谋划策“击败”了李崇大军,心腹因此深受郭陆的信任。后来,那名心腹便伺机暗杀了郭陆,与李崇里应外合打得“贼徒溃散”,斩首行动取得圆满成功。

  李崇代理梁州(今属陕西汉中)刺史期间,氐族首领率万余人侵占北魏重镇武兴,并与南齐勾结,袭扰北魏西部。李崇奉诏前去征讨,首战即出其不意地消灭了一半多的敌军。氐族首领不甘示弱,摆下大战的阵势,准备开打,李崇却绕开对方防线,另辟蹊径突袭对方,然后乘胜追击,不仅成功收复武兴,还大破前来增援的南齐援军,彻底稳固了北魏的西部形势。孝文帝接到捷报,当众点赞:“使朕无西顾之忧者,李崇功也!”

  公元499年,宣武帝即位后,继续重用李崇。某部族首领在鲁阳(今属河南焦作)一带聚众反叛,李崇再次挂帅出征。面对气势汹汹占据险要地形的叛军,他举重若轻,见招拆招,终于将其打败。为斩草除根,李崇还将万余户降兵迁徙到边境安置,一劳永逸解决了鲁阳叛乱问题。

  与此同时,另一个部族首领在东荆州(今属河南驻马店)龙山一带聚众叛乱,自称皇帝,并得到了南梁的武力支持。北魏派去好几名将领平叛都铩羽而归,李崇再次挺身而出,奉诏出马。他一到龙山就“分遣诸将,攻击贼垒”,取得了连连胜利。凭借军事天才,李崇被调往对抗南梁的前线,担任扬州刺史,“都督淮南诸军事”。

  考验接踵而来。他刚到治所寿春城(今属安徽淮南)就遭到连日倾盆大雨,大水入城,房屋几乎都被淹没了。属下都建议他放弃州府转移到城外北山,李崇却豪气万丈地表示:“吾必死守此城!”与此同时,北魏某些人居然趁着洪水泛滥,暗中勾结南梁图谋叛乱,李崇察觉后毫不手软地将他们全部歼灭。洪水退后,李崇安抚军民,“缮甲积粮,修复城雉”。朝廷得知后,点赞说“非崇则淮南不守矣”。

  李崇在镇守扬州的十年间,自费组建了一支“壮士数千人”的敢死队,亲手把他们锻造成了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每遇寇贼来犯,这把利剑必定出鞘,打得敌人溃不成军,因此获得“卧虎”的美誉。南梁对李崇及其“卧虎”恨之入骨,于是派间谍到北魏都城散布谣言,污蔑李崇私养军队,有谋逆之意,甚至宣扬李崇已经接受南梁的高官厚禄、准备叛魏。一些素来嫉妒李崇的官员趁机在宣武帝面前进谗言,中伤李崇。李崇上表辩诬,澄清了所有事实,得到宣武帝的信任。

  公元515年,宣武帝早逝后,即位的孝明帝年仅五岁,朝政由灵太后一手把持。南梁趁机发动全面军事进攻,李崇镇静自若,调兵遣将各路迎敌,俘斩南梁三千余人。他积极采取各项备战措施,把寿春城把守得固若金汤。南梁再次施展离间计,企图拔除李崇这根肉中刺。灵太后刚开始不相信,无奈三人成虎,逐渐对李崇产生了戒心。李崇对此心知肚明,于是主动请求朝廷解除自己扬州刺史的职务。灵太后顺水推舟,把他调回京城任职。

  三

  李崇回京后历任要职,他也深深认识到伴君如伴虎,于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政绩平平,乏善可陈。不过,他也没有放弃对朝廷建言献策。凭着敏锐的军事嗅觉,他认定六镇(北魏防御柔然部落侵扰而在北部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是颗定时炸弹,于是上表请求把六镇合并为一个州郡,由朝廷直接管理。这条建议被灵太后否决,六镇之乱导致北魏衰落。

  公元524年,柔然部落侵犯北魏边塞,孝明帝诏令李崇率部征讨。李崇在辞别皇帝和同僚时,“戎服武饰,志气奋扬”。他此时虽然已经69岁了,却干练如青年,孝明帝看着他远去的背影称赞不已。李崇也果然没有让孝明帝失望,他率部出塞三千余里,还没有到达柔然,柔然便慑于他的威名闻风而逃。六镇之乱爆发后,李崇被孝明帝委以重任,与广阳王并肩作战,再次创造了其军事生涯上的辉煌。

  然而,李崇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步步留神处处小心,最后依然中了暗箭。带兵回京城后,广阳王因素来忌恨李崇,上表弹劾李崇的长史“盗没军资”、以欺瞒手段增加自己的立功级别,要求追究李崇管理不严的领导责任。孝明帝召集群臣讨论,那些素来忌恨李崇的人异口同声建议严惩李崇。孝明帝经不住大家的撺掇攻之,削免了李崇的官位和爵位。不久,李崇虽然得以官复原职,但早已身心疲惫,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很快就病逝了。

  纵观李崇的一生,当文官政绩斐然,做武将时劳苦功高,历侍三任皇帝,始终心无旁骛地建功立业。然而,官场如战场,甚至比战场更难,兢兢业业了一辈子的李崇终究也难逃被暗箭所伤的命运。这是李崇的悲剧,也是古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悲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