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乔伊斯:妻子是唯一的缪斯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红版) 热度: 16792
◎潘彩霞

  

  

  图/春 生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其传世之作《尤利西斯》中以近千页的篇幅记录了小人物布鲁姆在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的生活,“布鲁姆日”由此得名,还成了爱尔兰仅次于国庆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乔伊斯之所以让这一天成为永恒,是因为那天是他与妻子诺拉·巴纳克尔正式约会的日子。

  乔伊斯一生颠沛流离,在他成为伟大作家的路上,诺拉功不可没。

  一

  1882年,乔伊斯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有很好的音乐修养。他在少年时代便显露出非凡的文学才能,15岁时就获得了全爱尔兰最佳作文奖,并于次年考入都柏林大学,专攻哲学和语言。

  学业一帆风顺,家道却日渐中落,其父开始酗酒和挥霍,造成了家中债台高筑。大学毕业后,为了缓解经济的紧张,遗传了母亲美妙歌喉的乔伊斯尝试接受歌唱训练,以便靠唱歌来增加收入,后因母亲病重不得不中断学习。

  更不幸的是,脾气暴躁的父亲经常在酒后对母亲动手。1903年,乔伊斯挚爱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离世。深受打击的乔伊斯与父亲决裂,搬到一个旧炮楼里,靠断断续续教英语、给报纸写评论糊口,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然而,连他自己都想不到的是,他也开始像父亲一样酗酒,整日浑浑噩噩无法自拔。

  诺拉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一天,乔伊斯在都柏林的街头闲逛时,正好遇见了正迈着大步行走的诺拉。她漂亮的红棕色头发从乔伊斯身边飘过,让他眼前一亮。尽管患有眼疾,他并未看清她的正脸,但他还是像着迷一样跟了上去。

  这让平时不被人关注的诺拉有些意外,二人聊了一会儿竟然很有共同话题。聊天中,当诺拉提到易卜生时,乔伊斯非常兴奋,那正是他的偶像——18岁时,他就在文学杂志上发表过关于易卜生作品的评论并收到易卜生的感谢信,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走文学道路的决心。

  正像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一样,诺拉也是离家出走的。她的父亲同样酗酒,日子难以为继,她从小就被寄养在外婆家,此时正孤身一人在都柏林某饭店当女招待员。

  同样不幸的遭遇让二人的心越走越近,抱团取暖顺理成章。告别时,他愉快地约她再见面。他内心一直渴望着有个人能将自己从浑浑噩噩的现实中解救出来,而天生敏感的他捕捉到,诺拉就是那根救命稻草。

  诺拉没有让他失望,几天后,也就是1904年6月16日,他们正式开始约会了,感情迅速升温。诺拉诙谐的语言、伶俐的口齿经常逗得乔伊斯发笑,他终于摆脱了丧母以来的孤独感,开始写后来成为20世纪西方最著名短篇小说集的《都柏林人》,决心“为爱尔兰的道德和精神史写下自己的一章”。

  虽然乔伊斯很快发现身边不少朋友瞧不起出身低微的诺拉,但在过早体验了人情冷暖的他看来,中产阶级的姑娘往往矫揉造作、虚假伪善,而“乡下美人”诺拉纯朴天真,更适合自己。从她身上,他获得灵感,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两首爱情诗。

  接着,他们开始鱼雁传情。在有紫罗兰装饰的信纸上,诺拉庄重地写道:“自从昨晚分别后,我深感孤寂……”她大段大段没有标点的文字让乔伊斯看到一个充满激情的、滔滔不绝的多情女子,他不只爱她的灵魂,更爱上了她没文采却质朴的文字。他不断企求她:“给我写信吧!”

  内心敏感的他越来越依恋早熟大胆的她,在信中,他称她为“撅着嘴的小诺拉”“亲爱的小褐头”,说她是他认识的人中最亲近的一个。他的署名也从字母、古怪的假名到自己的昵称“吉姆”——这是她的特权,他的朋友只能称他“詹姆斯”。

  诺拉也很珍惜和乔伊斯的交往。她把乔伊斯的信保存下来,在小屋里一遍遍地读,对他的好感也一天天增多。当她有一次在音乐会上看到乔伊斯坐在钢琴前自弹自唱时,那动人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她,希望与他相伴一生。

  

  二

  好的爱情就是相守。他们认识四个月后,当乔伊斯提出要离开爱尔兰去瑞士闯荡时,诺拉坚定地表示要和他一起走。乔伊斯深受感动:“没有一个人像你那样与我的灵魂这么接近,你能自愿以这种方式,在我的冒险生涯中与我站在一起,这一事实使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快慰。”他们一起登上轮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爱尔兰。那一年他22岁、她20岁。

  为了维持生计,有英语和意大利语学士学位的乔伊斯联系到一份在瑞士的教职,可抵达后才知道职位落空,他只好辗转去了意大利一家学校任教。长期贫困和长途跋涉使他们看上去衣衫褴褛,疲惫不堪,但诺拉总是昂首挺胸,保持着她一贯的自信和不屈不挠,这让乔伊斯打心眼里佩服。在信中,他告诉弟弟:“她的性格在许多方面比我的更值得称道……我爱慕她,相信她,我对她的感情之深难以用语言表达。”

  在学校授课之余,乔伊斯继续埋头创作小说《都柏林人》。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破旧,二人还经常食不果腹,但诺拉乐观、幽默的性格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她经常给他唱古老的爱尔兰歌曲,生动有趣地给他讲自己过去的每个生活片段,她的姐妹、她的伙伴等,他也听得兴致盎然。乔伊斯的小说中很多原型就是诺拉口中的人物,甚至是诺拉自己,这大大丰富了小说的素材。

  与此同时,他们也迎来了第一个儿子。儿子出生仅仅三周后,为了补贴家用,诺拉就在家里承接烫洗衣服的活。日子虽然穷困,但诺拉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与信心,并对乔伊斯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豪情壮志,深信不疑,相信他说的“一旦《都柏林人》问世,钱就会源源而来”。

  然而,金钱梦很快破灭了。书稿完成后,书商要求乔伊斯删除或修改某些段落,乔伊斯不想破坏自己的内容,拒绝了,于是被出版商退还了书稿。乔伊斯又换了多家出版商,均没有达成共识。受此打击,他变得愤世嫉俗、脾气暴躁。他一次次醉酒,她一次次把他背回家;她还陪他去听歌剧,共同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以缓解他的焦虑和紧张。后来,他们一家人干脆换了一个环境,辗转到了罗马。

  在那些靠喝汤维持生命的日子里,诺拉非常想念故乡,每当她浮想联翩时,乔伊斯就迅速把她的话记在本子上,成为创作素材。几个月后,因为拖欠房租,他们又流落街头,不得不重新回到意大利。乔伊斯仍在原学校教课,平时还作一些关于爱尔兰问题的公开演讲,这使他声誉渐起。

  随着早年的爱情诗集的出版,名流显贵们纷纷请他当私人教师,他们的生活这才渐渐有了起色。与此同时,他们的女儿出生,诺拉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有更多收入,1909年,乔伊斯开始构思后来被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的《尤利西斯》。好消息接踵而来,1914年,之前屡遭拒绝的《都柏林人》得到一位美国诗人的帮助与推荐,近十年后终于成功出版,乔伊斯也被评论家称为“爱尔兰未来最伟大的作家”,得到了英国皇家文学基金会的资助金。

  乔伊斯声誉渐隆,唯一困扰他的是他日益严重的眼疾。不过还好有她在:他眼病发作,她充当他的秘书,为他读文学杂志,给出版商、赞助人写信。那段时间,她累得头发脱落,时时遭受神经衰弱症的折磨。

  三

  为了更好地创作,1920年,他们来到文学气息浓厚的巴黎。他们居住的旅馆房间非常小,每天下午,诺拉都必须带着孩子消磨在商店里,以便乔伊斯能够专心创作《尤利西斯》。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他越来越依赖她,她不在身边时,他六神无主,夜不能寐。

  1922年,褒贬不一的《尤利西斯》出版后再次引起巨大轰动。面对因好奇而涌入家里的人们,他有些慌张。这时,又是她毫无畏惧地站在前面为他解围,充当公关。

  随着作品相继出版,乔伊斯为了孩子们能够取得合法继承权,1931年,私奔27年后,他和诺拉举行了结婚仪式,她终于成为真正的“乔伊斯夫人”。

  可以说,她是他唯一的缪斯,尽管没有完整地读过他的一本书,但她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认出自己的话:《尤利西斯》的结尾,主人公那大段大段没有标点的独白正是她写信风格的翻版;而6月16日的“布鲁姆日”则因为她成为永恒。

  就在他们平静地度过了十年快乐的时光后,1941年,乔伊斯因穿孔性胃溃疡在瑞士溘然长逝,终年59岁。悲摧的是,当时二战打得正酣,战争隔断了他们来自英国的遗产,再加上当时他们的儿子没有工作,女儿又患了精神病,生活再次陷入贫困。但当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带着孩子回爱尔兰时,她坚定回答说:“因为他在这儿。”

  又一个十年后,诺拉去世,他们的墓地永远成为瑞士的一部分。她注定要与他生死相伴,她的姓氏“巴纳克尔”在爱尔兰语中意为“追随者”。或许他们的爱情早已注定,不管对方是疾病或者潦倒,她都愿意时刻追随他、陪伴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