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宗室元澄长得玉树临风,又因“少而好学”在北魏尚武的上流社会独树一帜。他承袭父亲任城王的封爵后,被朝廷委以把守北方边境的重任。元澄初露锋芒,就连连粉碎了柔然部落的多次入侵,把边塞守得固若金汤。适逢南部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氐羌反叛”,小有名气的元澄受到当时摄政的冯太后的亲自接见,奉命率部平叛。召见结束后,冯太后目送元澄离开时对心腹断言:“此人风采过人,英姿勃发。我坚信他不但此次能平叛成功,日后必将成为宗室领袖!”
果然,元澄进驻梁州后,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克敌制胜的战术,多次派人耐心劝导氐羌叛军归顺朝廷,并声称将对率部归顺者表奏加官,对负隅顽抗者强力剿灭。最终,他说服氐羌叛军集体归附朝廷,彻底稳定住了梁州局势。元澄也因此一跃成为年轻一代宗室的领军人物,受到了后来亲政的孝文帝的重用。
孝文帝即位后的第一件事是推行全盘汉化的改革,急需一位改革帮手。于是,屡立战功、又是坚定改革派的元澄进入了孝文帝的视线,被邀请一起“创改朝制”。元澄欣然答应,回朝廷担任要职,辅助孝文帝进行各项改革制度的拟定。有人羡慕嫉妒恨地说:“魏国以前的任城王都是赳赳武夫,现任的任城王却转身为一个能力超群的文人了,真是有意思!”此话虽有些酸味,但元澄武将、文官一身担的能力不可否认。
事实证明,孝文帝没有看错人。孝文帝改革的重头戏是想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但如果强行下诏必然阻力重重,甚至会激发政变。孝文帝于是不动声色地进行周密部署,准备造成在南伐途中趁机迁都洛阳的既成事实。元澄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随孝文帝按预定计划迁都洛阳后,才回平城召集文武百官通报迁都事宜。朝臣们突然听说这个消息,果然“莫不惊骇”,担心损害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于是极力反对,群情汹汹。元澄顶住重重压力,“援引今古,徐以晓之”,舌战群儒,最终说服大家赞同迁都。元澄回洛阳复命后,孝文帝非常欣慰,高度评价他:“如果没有你的鼎力支持,朕就无法成就大业了!”
但迁都洛阳只是孝文帝推行汉化的一部分,如何稳妥安置迁至洛阳的北魏旧臣和权贵才是最棘手的任务。元澄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负责全权处理这些旧臣和权贵的安抚工作。他顶住重重压力,秉承公开公正的原则,为朝廷旧臣制定出新的考核标准:考评成绩优等者,马上提拔任用;成绩中等者加强监督诫勉,成绩下等者将受到严厉惩罚。在元澄的这一鞭策下,所有被考评者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北魏吏治为之一新。
除此之外,元澄还有卓越的军事眼光和胆识。有一次,南齐的某州刺史想献出属地归附北魏,孝文帝打算亲自南下接收这块天上掉下的馅饼。元澄觉得此事不靠谱,极力反对。但孝文帝不听劝,坚持“驾遂南伐”,最终无功而返。还有一次,北魏某州刺史企图谋反,元澄率部平叛,将百余名谋反分子一网打尽。元澄还把那些谋反者带到孝文帝面前,允许他们申冤,百余谋反者竟“无一人称枉,时人莫不叹之”。孝文帝大喜,夸赞元澄不愧是社稷良臣,并专程下诏慰问他。
不料,元澄的高调表现让一些人红眼病发作。他们狼狈为奸,经常在孝文帝面前给元澄上眼药。元澄深知自己树大招风,于是在孝文帝再次南征时,主动献出自己封地一年的租赋和布帛来资助军队。孝文帝对此很满意,并在病危之时任命元澄为顾命大臣。孝文帝病逝时正在南征途中,元澄为稳定军心,决定秘不发丧,下令悄悄撤军,并协助皇太子登基为宣武帝,顺利完成了北魏的政权交接。
当然,人在朝堂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宣武帝即位后,元澄的仕途就遭遇了几次大的起伏:他轻信一个南齐降将的谎言,以通敌罪拘捕了尚书令,不料中了南齐的反间计,被政敌以擅自囚禁宰辅大臣的罪名“免官归地”。
后来,元澄被起用为大将军,率部收复被南梁攻陷的城池。他意气风发,率先头部队势如破竹,围困了南梁的战略要地、俘获了27名南梁军官。可惜天不作美,大军因遇淮河涨水,元澄只得率部返回大本营。撤军途中,元澄由于不习水战而迷失道路,导致军心涣散,无功而返,被连降三级,转任定州(今河北定州)刺史。
好在,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元澄见定州百姓多年来苦于苛捐杂税的盘剥,于是自作主张宣布减免百姓负担,又上表朝廷把皇家园林用地分给无业贫民耕种。宣武帝觉得有理,便批准了。这几项利民措施解除了百姓的枷锁,百姓欢天喜地,齐称元澄为青天。
宣武帝执政后期重用的外戚高肇为培育外戚势力,极力打压以元澄为首的宗室力量,借刀杀人除去了不少政敌。元澄得知高肇经常在宣武帝面前挑拨离间,说自己坏话他故意终日花天酒地、放浪形骸,成功欺骗了高肇,保全了自己。
宣武帝病逝后,年仅六岁的孝明帝即位,其母灵太后临朝称制。元澄于是再任要职,辅助灵太后母子执政。他先后向灵太后进献了两篇奏章,奏请她批准十条利国利民的措施;又针对京畿武装力量少而杂的现状,建议灵太后调配重组卫队,以完成守卫京师的重任。
元澄的建议虽然没有被灵太后采纳,但给灵太后留下了深刻印象,被任命为朝廷巡视组组长。巡视中,元澄发现镇守北部边境的将领大多不称职,于是奏请朝廷重新选用将领;针对朝廷经常征召民众修建官署的做法,元澄提出向朝廷各部门闲杂人员和地方有轻微犯罪情节的囚犯收取绢税和砖块,由朝廷调配力量统一修理官署的建议。巡视过程中,元澄发现某王爷刑讯逼供导致嫌疑人死亡的命案,便上表谴责这种于法于理都失当的做法,请求朝廷成立专案组彻查此事。
此外,元澄还敢于反对不合理要求。有些同僚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要求重新核查吏部任命官员的建议。元澄面见灵太后,坦陈官场尔虞我诈的现实和复查官员的利弊,终于说服灵太后下诏停止复查工作。针对灵太后大兴土木、在京城修建公家庙宇的行为,元澄直言不讳上表谏阻。灵太后虽心里不满,表面上还是虚心接受了。
元澄一生对朝廷忠心耿耿,竭尽全力抵制一切伤害百姓利益、危害朝廷的事情,得到朝廷内外人士的敬重。公元520年,元澄染病去世,终年53岁。朝廷为他追赠追谥,给予特殊礼遇,举行了极尽殊荣的葬礼。灵太后还亲自送他的灵柩到郊外,途中多次停车悲伤地痛哭。前来送葬的文臣武将个个悲泣恸哭,伤心欲绝。
自古伴君如伴虎,元澄能在刀尖上跳一辈子舞且平安着陆,靠的不仅仅是智慧,还有他敢于直言的胆量和文武兼修的能力。而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