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做慈善,不仅仅是捐款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红版) 热度: 15315
◎简 爱

  1870年6月,长江中游连降暴雨,嘉陵江遭遇特大洪水,沿线城镇“精华一洗成空”,“房屋倾大半”,人员死伤惨重。上海富商叶澄衷闻讯后,立刻捐银万两资助灾区,其他富商见状也纷纷捐钱捐物。为了表彰他的善举,朝廷特意赐予他“乐善好施”“勇于为善”的匾额嘉奖,封他为二品的候补道台。

  叶澄衷心想,有了这笔赈灾银,再加上朝廷的赈灾机制,当地一定能很快渡过难关,还百姓安居乐业。不料,接下来的事情令叶澄衷失望至极。

  同年10月,叶澄衷一次外出时途经嘉陵江畔的某县城,打算去那里看看。他满怀憧憬地进入该县时,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洪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城内依然一片混乱、哀鸿遍野,幸存的房屋被污浊充塞着、腥腐逼人。叶澄衷震惊之余,心中的疑问愈发强烈:明明捐了那么多银子,为何没有达到帮助灾民的目的?捐款又去了哪里?

  

  叶澄衷继续走访县城,终于从一个老乡口中得知了灾民没有得到救助的原因。原来,社会捐款的十之八九都被当地官府层层剥皮、中饱私囊,最后分到百姓手中的少之又少,连日常生活都无法保证。

  带着满腹怨愤,叶澄衷回到了上海。他看着那些匾额和顶戴,想着百姓疾苦,想着自己的捐资成了贪官污吏的囊中之物,不由得潸然落泪:“匾值几何?顶戴甚用?世风日下,大清亡矣!”

  此后,叶澄衷茶饭不思、彻夜无眠,一有闲暇就陷入沉思:解决善款贪污的事尚且好办,哪怕以后每次捐助都亲力亲为地落实款项去处,但这充其量治标并不治本。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现状呢?几天之后,叶澄衷前去自家开办的夜校视察时突然受到启发:社会风气的好坏与人的思想观念息息相关,而人的思想观念的根本就在于所接受的教育;教育的缺失才导致人的愚蠢或邪恶。

  忧心忡忡的叶澄衷决定把慈善的重点放在国民教育上。他先在上海慈善会议上发表“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的言论,又在家乡浙江宁波创办了“叶氏义塾”,为贫寒人家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之后又直接或间接创建了多所私塾、学堂,受益者不计其数。即使在弥留之际,他也不忘委托他人主持修建上海第一座民办新式学堂—“澄衷蒙学堂”。

  为了确保学校圆满竣工,叶澄衷的夫人和孩子们捐出大量银两,终于帮助叶澄衷完成了建校的遗愿。这所学校吸引了丰子恺、章太炎、林语堂等一大批知名教师前来任教或讲学,也培养出了胡适、竺可桢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叶澄衷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切,但后人没有让他失望,从这里走出的学子日后大都有所成就,并为社会捐助和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当时那个腐败落后的社会现实中,叶澄衷致力于教育的善举或许比捐款更能让人受益无穷。

  作为一个富甲天下的商业巨子,叶澄衷为慈善事业倾其大半生,无论他采取哪种方式,都将被后人铭记,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有一颗以民为本、以国为己任的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