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忽必烈皇后:助夫兴国才是好皇后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红版) 热度: 13877
◎ 一本正经说历史

  忽必烈皇后:助夫兴国才是好皇后

  ◎ 一本正经说历史

  

  图/春 生

  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出生于蒙古贵族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养成了沉着冷静、外柔内刚的性格,后来被指给了当时还是藩王的忽必烈为妃。

  忽必烈虽身为藩王,却已有一统天下、雄踞八荒的志向。他认识到,要想在发达的中原地区扎下脚跟,只有采用汉法治理汉地才行。因此,他下令改变奴隶制式的掠夺政策,要求官吏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同时,他还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用汉文化教育勋戚子弟,力图改变蒙古族落后的政治文化。

  作为忽必烈妃子的察必此时也逐渐对汉族文化历史及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深受影响,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忽必烈的这一做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忽必烈的一系列变革措施终于得到了不少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势力得到快速发展。对此,一些坚持遵循蒙古原有生产方式的旧贵族十分不满,纷纷向忽必烈的长兄、时任蒙古国大汗的蒙哥进谗言,诬陷忽必烈有独霸中原的野心。蒙哥虽与忽必烈是亲兄弟,此时也难免产生猜忌,于是派人前往追究查办,大肆迫害忽必烈的属下。

  就在这个时候,察必站了出来。她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领女儿赴蒙哥宫里当人质,以表明忽必烈并无异志。随后,忽必烈又亲自去谒见蒙哥说明真相,蒙哥被感动得痛哭流涕。

  蒙哥虽然消除了对忽必烈的猜忌,但那些坚持遵循蒙古传统方式的旧贵族对忽必烈仍然十分不满,准备伺机而动。1259年,忽必烈随蒙哥南下攻宋。此时,忽必烈与蒙古旧贵族的矛盾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为了以防万一,忽必烈把察必和17岁的儿子留在北方,让他们及时关注漠北势态的发展,以便迅速采取对策。

  不久,蒙哥战死(一说因病去世)。留守都城的旧贵族代表阿里不哥果然有了大动作,企图借留守都城的政治优势,迅速继承汗位,逼迫忽必烈就范。忽必烈的下属纷纷劝说他迅速班师北返,指出:“现在宋人对我们谈不上威胁。但是,我们面临着后院起火的危险,别有用心之人已经企图染指汗位,我们必须马上班师、早作打算。”对此,忽必烈表面上没有说什么,实际上他心中早已焦急万分,不过是在等察必送来的可靠情报而已。

  留在北方的察必得知阿里不哥正四处扩兵后,感到战争正在迫近。她一面派人公开指责阿里不哥图谋不轨,一面秘密派人火速赶到了忽必烈的军营,报告了阿里不哥的阴谋。忽必烈这才下定北返争夺汗位的决心,于是迅速班师,展开了同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战。

  1260年,忽必烈顺利登上汗位。不久,阿里不哥不甘心失败,在另一个地方自立为大汗。接着,二人展开了激烈的决战,最终以阿里不哥的失败而结束。忽必烈的胜利使蒙古重新得到统一,他改国号“大蒙古”为元,成了元朝的开国皇帝,后迁都于燕京(今北京)。而察必也因在这场斗争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立为皇后。

  此后,察必将自己身为皇后、应尽心辅佐丈夫的职责发挥到了极致。

  出于蒙古族的传统,不少蒙古首领初入中原便大肆掠夺土地用于畜牧业,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发达的封建经济。一次,有大臣奏请忽必烈,要求圈占京城附近的农田作为牧场,忽必烈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批准了。察必知道后,认为这件事极为不妥:京城是元朝的心脏地带,牵一而动百,如果大规模圈占农田,必然引起汉族人的反抗。于是,察必急忙赶到殿前,极为严肃地批评那个要求圈地的大臣,实则是在变相地劝谏忽必烈。她的话使得忽必烈幡然醒悟,遂下令停止圈占农田,从而避免了由此引起的动乱。

  还有一次,翰林学士给忽必烈讲《资治通鉴》,讲到唐太宗怒斥魏征直谏一事时,忽必烈深有感触。察必得知后,再三嘱咐翰林学士要多给忽必烈讲这类故事,以提醒他应虚怀纳谏。正是有了察必的细心提醒,忽必烈在许多问题上避免了失误。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灭南宋,忽必烈大摆宴席庆贺,酒酣耳热,君臣无不喜笑颜开,只有皇后察必若有所思,闷闷不乐。忽必烈便问她:“现在江南已经平定,从此不必再大动干戈,大家都高高兴兴地举杯庆贺,你为什么面无喜色呢?”察必解释说:“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朝代能维持千年以上的,我在想怎样才能使我们子孙不重蹈南宋灭亡的覆辙。现在,我们灭了南宋,群臣上下便忘乎所以,这不是好的征兆,应让他们明白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方为可贺。”忽必烈见察必想得如此深远,不禁肃然起敬。

  还有一件事也能证明察必的贤明。

  忽必烈曾让人把平灭南宋中劫获的金银珠宝、字画古玩陈列在殿廷之上,供人观赏,借以显示自己赫赫的战绩。然而,察必随便看了一眼就悄然离去。忽必烈感到奇怪,让宦官追问察必她想要什么样的金银珠宝。察必正色道:“这些都是玩物丧志之物,不要也罢。”

  察必除了能居安思危、高瞻远瞩外,还待人宽厚,即使是对南宋人,她也不例外。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被俘的南宋太后在北方水土不服,便上奏忽必烈请求将南宋太后遣归江南。忽必烈出于大局考虑拒绝了,因为他担心一旦放南宋太后南归,就会有人借此大做文章,反而会让南宋太后有生命之虞。察必觉得不无道理,便不再上奏,而是以后在各方面对南宋太后更加照顾,对其生活起居关怀备至。

  身为皇后,察必还很勤俭,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了使后宫之物得到充分利用,察必率领宫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废物回收利用”活动。她经常在宫里四处奔走,东翻西拣,寻找可回收再用的废弃物。一天,察必在为皇宫造酒的宣徽院的库房里发现许多旧的羊膈皮被弃置,于是命人将其搬到后宫洗晒干净,裁剪妥当,然后细细缝合,做成了地毯,使得宫廷里“劝俭有节而无弃物”。

  察必还让宫女收集用旧、用坏的弓弦,统一放在大锅里蒸煮后捣烂织成布匹。用这些布匹做成的衣服都非常坚韧密实,是军士们理想的“安全衣”。不久,军队里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察必皇后亲自带头将废弃的弓弦煮制成布匹的事情,并被她勤俭节约的美德所折服。

  有意思的是,察必在服装设计上也很有天赋。有一次,她发现忽必烈穿着平时那种宽袍大袖的衣服骑射很不方便,于是开动脑筋,设计出一种没有领子和袖子的全新衣服。忽必烈骑马时穿上这种衣服,不仅看上去非常潇洒,而且还很方便。察必还给这种衣服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比甲”。这种衣服发展到现在就成了马甲。

  察必还发明了一种带帽檐的胡帽。元朝人戴的胡帽都是没有前檐的。忽必烈打猎回来,曾向她抱怨打猎时因太阳光过强,眼睛常常被刺得睁不开。心灵手巧的察必便设计出一款可以遮阳的胡帽。戴过一次后,忽必烈觉得非常不错,便下令所有的胡帽都按照这种形状来制作。正是因为有了察必一点一滴的付出,忽必烈才能在前方大展拳脚。

  当然,忽必烈待察必也不薄,她一生共有子女12人,次子被立为太子,嫡孙又在忽必烈死后继承皇位。忽必烈能娶到这么一位贤明的皇后,无疑是幸运的。而察必能够助夫兴国,也堪称名副其实的贤后。

  编 辑/夏 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