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投靠日本也怪冯玉祥?
◎杨津涛


人们普遍认为溥仪当年疯狂地想复辟,所以甘心当日本的傀儡。其实,在溥仪投靠日本这件事上,冯玉祥也有责任。
事情要追溯到1924年。那一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又将溥仪驱逐出宫,把紫禁城变身为博物院。对于此事,冯玉祥颇为自豪,宣称“吾今日作一最痛快的事,已将宣统逐出宫外”,后世更赞他完成了辛亥革命“反封建”的未竟之功。但是,冯玉祥此举其实弊大于利:溥仪若没有被驱逐出宫,很有可能不会成为日本的傀儡。
溥仪被逐出宫不久,冯玉祥迎段祺瑞进京,建立执政府。段祺瑞极其反对冯玉祥的逼宫之举,因为《清室优待条件》是段祺瑞亲自订立的,各国使馆也都知情,根本不容冯玉祥一手撕毁。清室也希望段祺瑞能恢复被废除的优待条件,让溥仪重回紫禁城。但当时一则国民军依旧控制北京,冯玉祥支持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并不听命于段祺瑞政府;二则国内舆论大都支持驱逐之举,甚至成立了“反对优待清室大同盟”。南方的孙中山也致电冯玉祥,称“此举实大快人心,无任佩慰……可为民国前途贺”,极表赞赏。
几经拖延,至1925年“双十节”,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民国高官发表演讲,称这一天“为国庆与博物院之两重纪念。如有破坏博物院者,即为破坏民国之佳节,吾人宜共保卫之”——将保护故宫博物院和保护民国关联在一起,等于断了溥仪回紫禁城的可能性。到了1926年,北伐军前锋势如破竹,吴佩孚等前线军队不住溃败,自顾不暇,哪有心思管对清室的什么优待?此事遂不了了之。
结果,溥仪出宫后,日本人刻意讨好、笼络溥仪及其亲信,使他们视日本为复辟希望,导致溥仪迅速被日本笼络,最终甘当傀儡。
溥仪出宫后回到醇亲王府上,不仅用度紧张、每天和后妃只有四元钱,而且极为不安,害怕冯玉祥会进一步加害自己。在溥仪不知所措之际,他的英文老师庄士敦请求英国公使馆收留被拒,便求见日本驻华公使,并得到了其首肯。日本驻华公使表示,自己“和日本政府都很愿意帮助宣统帝,并且会妥善安排宣统帝的起居”。于是溥仪就秘密住进了日本公使馆。
在日本公使馆,溥仪受到了“空前”的礼遇。为安排他的数十名随行人员,日方甚至特意让出一所楼房,使“‘大清皇帝’的奏事处和值班房又全套恢复了”;清朝遗老们也获许进出日本公使馆,以至“许多遗老对使馆主人怀着感激之情。他们从使馆的招待上看出了希望,至少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显然,逊清小朝廷从上到下都被日本笼络了。
不过,溥仪住在日本公使馆内并非长久之计,于是日本外务省指示日本驻华公使:“宣统帝愿意继续居住在北京附近乃是上策,担心国民党人的态度等等,选定天津租界为永久之地,尤为可取。”其后,日本外务省又指示日本驻天津总领事,“必须设法使皇帝暂留日本租界,清室之希望善意斟酌”。结果如其所愿,溥仪在天津日租界一住就是七年。
在这七年时间里,日方不断向溥仪示好,如安排溥仪参观日侨小学,让学生们列队欢迎,高呼“皇帝万岁”;每逢溥仪的生日,日本在天津的军政人员都会登门祝贺;他们还邀请溥仪参加阅兵、参观日舰,以显示日本的强大军力。这一切都使溥仪确信,日本会成为自己“复辟的第一个外援力量”。
与此对应的是,国民政府漠视对清帝陵寝的保护,使溥仪更坚定了依靠日本复辟的决心。
让溥仪彻底对国民政府失望的标志是1928年的东陵盗案,溥仪说自己听说消息后“所受到的刺激,比我自己被驱逐出宫时还严重”。加之以孙殿英为首的盗墓者未能被依法惩治,溥仪心里更是充满怨恨,他发誓说“不报此仇,就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其复辟思想由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孙殿英虽然并非蒋介石包庇,但不知情的溥仪自此对蒋介石产生了不讲信义的印象。
东陵盗案对逊清皇室的影响还不只是溥仪。溥仪的弟弟听到消息后,从日本写信给溥仪,说“处处国破家亡之际,凡百不如意事皆势所必至……观如此等刺激物,较之卧薪尝胆,尤为惊心动魄,谨识之心而已”。这一事件显然激起了溥仪弟弟的“故国”之思,让溥仪更加渴求“复国”。
当时国民政府刚刚建立,其领导者都是革命党人,同清室没有渊源,同时,国内战事频繁,也实在无力顾及清室。直至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才派了一位监察委员到北平游说溥仪。溥仪回忆,蒋介石希望自己不要和日本人走到一起,国民政府愿意恢复优待条件,每年照旧付优待费,或者一次付给自己一笔整数,请自己提出数目即可;至于居住地,蒋介石希望自己住到上海或者出国,总之除了东北和日本都可以选择。溥仪对此的态度是:“国民政府早干什么去了?优待条件废了多少年,孙殿英亵渎了我的祖陵,连管也没有管……我这个人是不受什么优待的,我也不打算到哪去……”他直接回绝了该监察委员。
不过,溥仪多年后的回忆似乎和实情颇有出入。当时一个大汉奸的儿子向日本人汇报说,那位监察委员提出的条件是:如果溥仪能迁居到上海或北平的俄国公使馆,国民政府每月将向他支付20000元。溥仪拒绝了,并表示,“时值当前内忧外患、形势紧张之际,中央无须顾念一介平民,应为全体国民的安居乐业而尽力”。显然,到了最后关头,国民政府依旧无意恢复《清室优待条件》,而溥仪假装做了不投敌的许诺。
其实,在这个时候,溥仪投靠日本的想法已经不可更改。正如庄士敦所说,有中国人力图证明溥仪去东北并非本意,而是受了日本人的蒙蔽,但实际上“他们太自信了,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宣统帝前往东北的确是出于自愿”。
如果1924年溥仪不被非法驱逐,首先,他在宫内要遵守严格的规矩,不会被一心复辟的遗老们所包围,日本人更不会有机会轻易接触到他,对他的影响自然非常小;其次,有《清室优待条件》在,溥仪等人事实上也满足于和民国和平相处,在紫禁城中维持一个小朝廷,一旦没有了《清室优待条件》,溥仪成为“一介平民”,地位和环境的骤然变化让其恢复帝号的野心油然而生;第三,若溥仪还在宫中,即使有东陵盗案的冲击,他在国民政府所派卫兵保护下,日本人想要将他劫走也十分困难。然而冯玉祥贸然毁约,驱逐溥仪出宫,客观上让溥仪完全脱离了国民政府的掌握,确实方便了日本人轻易利用溥仪。
溥仪出关投靠日本前,国民政府阻拦不及,后来便吸取了教训:在1933年1月请段祺瑞“南下颐养”;1937年曲阜沦陷前,驻兖州的部队奉命连夜将末代衍圣公(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接往武汉,以免被敌人利用。可是溥仪早已背叛了故国,以致多年后,这位末代皇帝只得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补袜子。
编 辑/安 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