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魏国亡于人才观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蓝版) 热度: 13489
◎ 彭玉宇

  魏国亡于人才观

  ◎ 彭玉宇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均实行终身制,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君主个人能力越强、执政时间越长,政权就会越稳定,国家发展速度也就越快。不过也有例外。魏惠王执政长达51年,却被后人看成是典型的“能才庸君”,这一切都缘于他的奇特爱好。

  魏惠王酷爱熠熠生辉的珍珠,并奉之为国宝。一次,与齐威王因狩猎相遇于逢泽之畔,他提出要比国宝。齐威王问什么是国宝?魏惠王得意地说,国宝就是珠宝财货,比如他拥有的12颗硕大的珍珠就是价值连城的国宝,每颗均可照亮12辆战车。齐威王说,这不是国宝,真正的国宝是人才,比如自己最近求贤得到的邹忌、孙膑等治国贤才才是真正的国宝。魏惠王闻言很是难堪。

  古人修史讲究微言大义,仅仅是两国君主的平常闲聊当然不足以传诸后世,这段对话之所以被史家记载,是因为它映射出齐、魏两国君主的秉政理念。大争之世,土地、人口、财富当然是国力强盛与否的衡量标准,但人才的竞争力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此事过后,魏惠王想来想去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发狠说要大兴敬贤求贤之风,听说哪儿有了人才就前去结交。但魏惠王的所谓大肆尊贤总显得有些功利。邹衍、淳于髡、孟轲等当世大家都跑到魏国瞧热闹时,魏惠王集体接见了他们,并真诚地问:“几位老先生不远千里莅临敝邑,将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当即回答:“君不可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

  魏惠王尊贤求贤热闹了一阵子,每每对往来大梁的大师恭敬迎送,来了好酒好饭伺候,离开的时候还厚礼相送,但一直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因为魏国“敬贤”却不知道用贤,或者说不愿意用贤。对在列国朝廷已经成就卓然者趋之若鹜,不惜花重金聘请来兼任丞相,但对胸有大才却还籍籍无名的人常常嗤之以鼻,更甭说花钱培养人才搞风险投资了。

  其实魏国不但不缺人才,而且人才多得数不过来:商鞅、孙膑、乐毅、张仪以及吴起、范雎、尉缭子……都堪称文能治国武可安邦的大才,然而他们都离开魏国去为别的国家服务了,而且其中大多去了秦国。后来嬴政能一统华夏,都是这些人殚精竭虑的结果。

  魏国人才济济却没能成为像秦国一样的强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魏惠王对人才外宽内忌,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治国之策一律弃而不用,哪怕对方是公认大师且建议十分正确。与其说这是他以为自己天纵英明,不如说他根本还达不到类似战国有为君主爱才用才的宽广胸襟。

  为此后人总结道,战国大争之世,何物最宝贵?人才。魏国什么资源最丰厚?人才。魏国庙堂最不在乎的是什么?人才。如此一来,魏国不亡才怪。

  编 辑/子 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