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巴导弹危机:起于误会,止于沟通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蓝版) 热度: 14224
◎上 林

  古巴导弹危机:起于误会,止于沟通

  ◎上 林

  

  1959年4月,刚成立不久的古巴共和国的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访问美国,寻求贷款援助。由于卡斯特罗的几个身边人都加入了共产党,美国人误认为古巴革命把共产主义带到了西半球。因此,卡斯特罗的热脸贴上了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冷屁股。

  其实,当时卡斯特罗还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他宣称古巴并不打算采取“苏联模式”,在美苏冷战中“他的心是跟西方在一起的”。但美国对古巴的这种冷淡态度,使古巴在内政和外交上全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让两国关系彻底破裂。1961年4月,由美国支持的古巴流亡分子武装力量对古巴革命政府发动突然袭击,三天后这群流亡分子被全歼。肯尼迪大为光火,决心拔掉这颗眼中钉。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想法形成于1962年4月,当时赫鲁晓夫与苏联国防部部长在黑海边散步。国防部部长指着海的那一边说,美国在土耳其有一个导弹基地,从基地发射导弹可以在6分钟内消灭苏联南部的工业中心和海军基地,而苏联导弹需要25分钟才能打到美国本土。赫鲁晓夫表示,既然美国可以这样做,苏联有权力将导弹部署到古巴,让美国面临同样的威胁。

  赫鲁晓夫之所以做出如此冒险的决定,是因为他把肯尼迪当成了说话强硬而行动怯懦的弱者。当时他还认为:导弹基地可用之前美国不会发现;即便发现了美国只会听之任之;即便美国采取行动苏联也应付得了。

  1962年7月,劳尔·卡斯特罗(菲尔德·卡斯特罗的弟弟)访问苏联,签署了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的秘密协议。根据协议,从7月开始,苏联将导弹及有关设施用船只运往古巴。

  大量苏联船只驶向古巴这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很快便引起了美国情报部门的密切关注,他们经过观察发现:古巴有三个中程导弹发射基地正在建设中,还有21架可以携带原子弹的轰炸机。这些装着核弹头的导弹可能覆盖美国除西雅图以外的所有大城市,预警时间只有二至三分钟。

  10月16日早上,肯尼迪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白宫内阁会议室举行会议,让全世界心惊肉跳的13天也就是从此时算起。参加会议的人后来被肯尼迪正式任命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简称执委会)委员,他们构成了美国应对这次危机的决策核心。

  在第一天的执委会会议上,外交途径很快被否决,因为苏联有可能拖延谈判并在这期间修好导弹基地。军方认为应该大规模入侵,摧毁苏联和古巴军队,推翻卡斯特罗政权。但大多数人认为这意味着和苏联进行直接的军事较量,有可能触发核战争,这应该是最后一步而不是第一步。然而,如何既不冒同苏联进行一场核战争的危险,又能清除掉古巴的导弹呢?

  17日,空袭成了主流的意见,然而空袭派内部也有分歧,到底是只摧毁中程导弹发射场,还是所有的重要设施连锅端呢?前者打击有限,不能保证消灭所有的潜在危险;而后者和入侵没什么区别,会死伤许多无辜的平民,并引发苏联的强力反弹。另外,由于要防止苏联转移导弹,军事打击只能不宣而战,大国打小国还用偷袭的手段也会让全世界不齿。

  18日,国防部部长等人建议美军武装封锁古巴,阻止苏联运更多的武器进古巴。肯尼迪也越来越倾向于采取这一方案,并于22日晚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向外界公布美国将对古巴进行“隔离”。

  24日上午,隔离行动正式实施,90艘美国军舰在古巴海域布成了一个弧形,并有空军和航空母舰护航。当天上午10点至11点,驶向古巴的25艘苏联船只全部停航或者调头。肯尼迪赶紧命令前方给苏联船只调头回去的机会,切勿采取任何行动。苏联也担心自己的核武器落在美国手里,向货船发布了返航待命的指示。

  尽管美国的海上隔离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古巴导弹基地的工程依旧在进行。空袭的要求被再次提出,肯尼迪也认为两个核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谁知26日下午,肯尼迪收到了一封来自赫鲁晓夫的信件,赫鲁晓夫建议:苏联撤走导弹和部队,并绝不再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作为交换,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并解除封锁。

  27日上午,苏联政府突然通过莫斯科电台播发了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另外一封信。赫鲁晓夫提高了价码:要求美国在保证不入侵古巴之外,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

  就在执委会绞尽脑汁地思考该如何答复赫鲁晓夫的信件时,美国的一架侦察机在古巴领空被导弹击落,飞行员当场身亡。战争一触即发,关键时刻,肯尼迪相当谨慎:万一侦察机的坠毁和赫鲁晓夫无关,只是一个意外呢?后来人们才知道,发射导弹击毁侦察机的命令确实不出于赫鲁晓夫,而出自苏军现场指挥官。

  肯尼迪决定把入侵计划再推迟一天,他说:“在我看来,我们将不得不把土耳其的导弹撤出。”但这一举动如果公开化,会让外界认为美国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出卖了盟友。有人建议,只回复赫鲁晓夫的第一封信,只字不提土耳其。不过肯尼迪派人给苏联驻美大使捎口信,说美国会考虑土耳其导弹的问题。当然,土耳其的问题是秘密的,如果被公开,美国将不承认。

  28日,危机爆发的第13天,赫鲁晓夫宣布同意撤回古巴的导弹,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的导弹。

  危机结束,到底谁是赢家?肯尼迪认为是美国,他警告他的下属和记者不要过分公开地吹嘘而使赫鲁晓夫感到羞辱。赫鲁晓夫承认,为了和平,他们被迫做出了一些大的让步,但他还说:“我们得到了无论是美国还是它的盟国都不入侵古巴的保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其实,让世界避免了一场核战争,美苏都是赢家。

  编 辑 / 灯 火

  声明

  本杂志2017年3期文章《学生官大就拜师》的作者名应为“刘秉光”,2017年4期文章《清末大臣:活也洋务,死也洋务》的作者名应为“聂作平”。我们对出现的错误向两位作者深表歉意,还请谅解。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