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明朝工匠有精神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蓝版) 热度: 14462
◎ 孙雅彬

  明朝工匠有精神

  ◎ 孙雅彬

  

  在明朝做工匠很有动力,因为只要你有工匠精神,努力干活,手艺高超,职业前景就特别好。

  永乐年间,江苏无锡有位石匠叫陆祥,石刻手艺精湛,参与了紫禁城建设工程,亲手设计并雕琢了天安门前的华表,主持修建了金水桥。由此,陆祥步步高升,从普通石匠一路做到了工部左侍郎,相当于建设部副部长。

  如果只有陆祥一人发达,倒也不能说明什么,难得的是青云直上的工匠还有很多。

  据《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也参与了紫禁城建设,和陆祥一样,最终走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岗位。《弇山堂别集》中记载,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

  不只木工、石工,永乐年间,上海华亭人朱孔阳因擅长作画,通过为紫禁城内宫作画获得赏识,逐步由技术派转入管理路线,后来担任了顺天府丞,相当于北京市副市长。擅长水利的匠师叶宗人因参与钱塘治水有功,被任命为钱塘知县。

  这些工匠以普通手艺人的身份迈入公务员序列,甚至担任了很高的官职,都应该感谢开国皇帝朱元璋。

  1393年,朱元璋诏令:“凡天文、地理、医药、卜筮、师巫、音乐等项艺术之人,礼部务要备知,以备取用。”这相当于在全国范围弄了个技术人员后备干部清单,随后又制定了相应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政策。自此开启了大明王朝工匠职业生涯的春天。

  比之明朝,宋朝工匠的境遇就要差许多。

  宋朝的国营手工业作坊对工匠实行军事化管理,一律住在营房。虽然名义上是雇佣关系,但基本丧失了人身自由。而且作坊里的劳动强度大,待遇还特别差。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工匠不堪其苦,纷纷逃走。

  宋神宗时设立的手工作坊“斩马刀局”,最初制造的武器质量过硬,曾受到宋神宗表扬,后来竟然发生暴动,原因很简单,就是“役苦”,工匠们忍无可忍。

  更为恶劣的是,一些官员心狠手辣,大私无公,不只克扣工匠的工资,还经常假公济私,挑选工匠到自己家干私活。都去干私活了,公家的差怎么交呢?只能保量不保质,凑个数应付检查。就像王安石的儿子向宋神宗汇报过的:“惟计多寡之数以藏,而未有责其实用者。故所积虽多,大抵敝恶不可复举。”

  宋神宗做事认真,跑去军械库抽查质量,一连挑选了三张弯弓,质量都非常差。诚如记载所言,官员们但求速度和数量,生产完了往仓库一堆,样样齐备,个个稀松。

  反观金朝,所有军用武器上都刻有监造官的姓名和生产日期,如因质量问题耽误了使用,即刻按名字抓人,该判刑的判刑,该杀头的杀头,所以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其实,《礼记》中早有提醒:“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说白了就是产品实名制,谁生产谁负责到底。但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大宋朝视而不见,反倒被金人学了去,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假使参照《礼记》所言,实名制是底线,有突破者必罚。假使参照明朝所为,用光明前途做激励牵引,有高水平必重用。那么,工匠精神必不难弘扬,也不会有那么多“楼歪歪”“楼脆脆”了。

  编 辑/子 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