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民心,遭囚禁
◎一 笑

唐朝有名的权相张延赏的公子张弘靖在入仕之初,便因文采出众得到了唐德宗的重视,被授以监察御史一职,风头一举盖过了曾献过《三大礼赋》的杜甫。后来他又在宰相被刺案中和白居易一起仗义执言,并进一步提出了讨平藩镇的详细计划。这都可以看出张弘靖有过人的才华和胆略,可他也有一切贵族子弟难免的通病,那就是为人自傲,不识时务。
这种人如果一辈子不和“时务”打交道,做个高高在上的清望官(由进士出身而有文学素养,声誉较好,地位较高)倒是再合适不过。可惜,命运将这个不近人间烟火的官二代推到了“时务”的面前—作为唐宪宗最信任的近臣,他要去接替卢龙节度使刘总,整治“安史之乱”后乱成一锅粥的幽燕地区(指今天的河北北部及辽宁部分地区)。
张弘靖上任的第一天就出了乱子。可能是不习惯塞北风沙吧,张弘靖是坐着暖轿上班的,看到此景,挤在街道两边的老百姓爆发出一阵令人心寒的叹息声。要知道,自安禄山起,河北的军政长官向来讲究与民同乐,甘苦共尝,就连患有严重肥胖症的安禄山也不得不让小校用金盘托着硕大的肚子,咬牙到街上搞“亲民”。前任刘总的马蹄声未落,就来了个对比分明的“轿车党”,这落差也未免过大。从此,士兵思乱,百姓怕乱,愁云惨雾开始笼罩着还毫不知情的张弘靖。
关键是总有人嫌事儿不够大。他手下的判官韦雍是个自傲的贵族,和张弘靖正是一对臭味相投的“傲娇系”。韦雍认为要想消除安禄山在当地的负面影响,就得一切跟这个反贼反着来。于是,韦雍在撺掇着张弘靖刨了安禄山的坟后,又开始提倡“文治”。可惜他们忘了,一者安禄山在此地的民望很大,刨他的坟就等于给自己刨坟;二者,燕赵之地,武风极悍,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那个“文治”是个什么东西。面对韦雍左一个“反虏”,右一个对士兵们的“褒奖”,向来习惯在刀头舔血的丘八太爷们都激动得手心发痒。
“导火索”终于被点燃了。和历朝历代一样,能冲破大家忍耐极限的东西只有那个沉甸甸的“钱”字。原来老上级刘总功成身退时,曾拨特别军费100万贯作为士兵的“恩赏”。刘总忍痛割肉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给自己铺条“离任之路”,免受士兵们的“习惯性反噬”;二来让后任张弘靖用钱开路,打开局面,坐稳卢龙这座“火焰山”。可张弘靖显然没有领会到刘总的一片苦心,他到任后不久就把这笔人所共知的奖金扣留了五分之一,说是充当军府中的“杂项使费”。其实,从他和韦雍等人为夜夜笙歌点燃的“烛光大道”,所有人都能猜出这笔巨款的去向。
“你可以侮辱我们的智商,但决不能侮辱我们的钱包!”这些士兵的逻辑非常简单。他们连商量都不用,就三下五除二剁了韦雍和他那哭哭啼啼的娘子。被吓得三魂掉了两魂的张弘靖在叛军的连番逼问下竟闭口无言,所以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不表态”也是一种态度,此人憋着坏想报仇啊。于是,张弘靖的家产被抢劫一空,他本人被囚禁。至此,张弘靖的封疆之路算走到了头。
编 辑 / 夕 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