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如果有一座高山,堪称雄奇;倘若还有一条大河、一个大湖就不只是灵秀了,何况那山峨峨屹立于城中,河水浩浩贯城而过。湖水清澈,碧波滟滟。山得水而活,水因山而阔。“巍巍乎志在高山,汤汤乎志在流水。”钟林毓秀,天地造化。这就是一幅乌海的水墨丹青。
有道是:“奇山不入中原界。”乌海有三山:圣山——甘德尔山,雄峰突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塑像矗立山巅。奇山——桌子山,鬼斧神工,巨大的山体有如一张天地的餐桌。雄山——五虎山,如虎声威,镇守北疆狮城。
“九曲黄河萬里沙”,滚滚浊流,“浪淘风簸”,终于在乌海收住了脚步,澄碧清浅,形成一个万顷平湖。如果说南国的山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亭亭玉立,楚楚动人。那么乌海的山川磅礴大气,壮美恢宏,仿佛一个顶天立地的北方汉子,充满了浑厚倔强的内在力量。可谓:三山抱城郭,一水绕城过。清风入画屏,大湖润大漠。壮哉,湖城乌海。美哉,山水画卷。
今天的乌海,时尚之城,人杰地灵,是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建市至今才40华诞,然而饱经沧桑,已走过几千年的往昔。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文明的曙光就照耀到这里,远古先民们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刀耕火种,猎牧渔鱼。并在桌子山的悬崖峭壁上,留下大量的艺术珍品——岩画。
天地无言,唯石有语,这些穿越时空的“石上史书”,不但是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意境深邃的无声史诗,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乌海的过往。那镌刻在磐石上的“太阳神”头像,与日月同辉,天地共存。
岁月悠悠,千古留痕。“惜秦皇汉武”,只留下秦长城、古“朔方郡”遗址,还有“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的慷慨悲歌。
大唐盛世,天下归心。“烽燧不惊,华戎同轨”,这里成了诗人的远方。大唐天子李隆基的:“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把朔方的雄浑景致,盛唐气象和边塞之声推向峰巅,也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饮马黄河,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陶醉之时马鞭掉落,有感吟道:“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于是,这里成为圣主的长眠之地。当时留下的500户达尔扈特人,虔诚地在此守陵八百年。如今,矗立在甘德尔山上的成吉思汗塑像,凝望长生天,背靠大草原,与成吉思汗陵相挽守望,成为牧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乌海这片富饶神奇的热土,历尽风霜,一路风尘,从远古走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批建设者从天南海北汇集于此,他们顶风冒雪艰苦创业。春天黄沙满天,夏天骄阳似火,秋天鸿雁南飞,冬天大雪如席。没有饮用水,他们饮黄河水。没有住房,他们就地挖窑。万人上山开掘煤矿,黄河两岸引水种田,沙漠腹地植树造林,风餐露宿修建铁路,自己动手共筑家园。短短几年就改善了生态环境,在大野茫茫的戈壁滩上建起一座崭新的煤城。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乌海人艰苦奋斗,旷达乐观。他们在亲手建起的一排排红砖房前,都辟出一个自家小院儿。人们工作之余,在院里种瓜种豆。到了春天,每家小院儿都蝶飞蜂舞,绿肥红瘦。“春色满园关不住”,桃花杏花出墙来。这里已不只是家,也是人们的社交场所。人们操着南腔北调彼此寒暄,谁家有事都伸手相助,谁家有好吃的大家分享,逢年过节相互祝福。收获季节,家家交换着丰收果实:一串串红红的辣椒,一颗颗金黄的西红柿,一根根脆生生的黄瓜,一个个又大又甜的沙瓤儿西瓜……那喜悦,那欢笑,那甜甜的味道,至今流淌在老乌海人的心田。
初建城时,看得见的几条马路,常常被沙子覆盖。街道两旁几乎清一色的沙枣树,到了六月,沙枣花盛开,金黄色的小花儿馥郁芳香,沁人心脾,仿佛每个角落都弥漫着“花气熏人百合香”的芬芳。深深吸一口,一半陶醉,一半希冀。八月是沙枣成熟的时节,如珍珠似玛瑙般的沙枣儿,一嘟噜一嘟噜挂满枝条,这是一场盛宴,孩子们尽情朵颐着大自然的馈赠,书包里衣兜里塞满了沙枣。这是那个时代甜蜜的回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乌海人开始大面积种植葡萄。因日照长,温差大,气候干燥适合葡萄生长,乌海葡萄含糖高,酸度适中,色泽鲜艳,香气浓郁,深受各地人喜爱,曾多次荣获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奖,现在已成为乌海的一张名片。乌海葡萄品种众多,有龙眼、无核白、玫瑰香、马奶、巨峰、圆白等一百多个品种。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延伸产品,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新建多个酒庄,生产的葡萄酒不但国内畅销,还打入国际市场。“葡萄美酒夜光杯”,乌海人的餐桌是怎样的丰盛,人们品着甘醇的葡萄酒,感恩今天美好的生活。想当年一家人围坐在葡萄架下纳凉,吃葡萄,长辈给孩子们讲述那艰辛的往事……
乌海城郊王元地村以北,沿黄河东岸有一片湿地。老乌海人叫它“三棵树”,其实是错落的沙枣树林和连片的芦苇。远远望去绿草如茵,芦花飞舞。走近,河水潺潺,虫儿聒噪,芦苇“沙沙”,空气中夹杂着花草的气息。这里是乌海人休闲之地,那时黄河水量充沛,支岔纵横。有时一网下去能打上几十斤鱼,二十斤重的鲶鱼,几斤重的鲤鱼,个把斤的鲫鱼,一尺多长的红眼儿、沙锥儿根本不新鲜。
春天,白天鹅、灰雁、赤麻鸭等飞禽,云须雀、画眉、百灵鸟等,从遥远的南方飞来。它们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在草丛中翻飞,有的欢快的鸣叫,有的在此“生儿育女”,一片繁盛的景象。它们不就像第一代乌海人,深深的眷恋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吗?
乌海人爱鸟,爱大自然,更爱亲手创建的家园。如今“三棵树”已开辟成“龙游湾湿地公园”,当人们站在“观鸟亭”上,远望这片绿野,“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的壮丽景致。
乌海,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建设,今天的乌海已是一座新兴的资源型的工业城市,也是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多年来乌海市经济建设,市容市貌,文化产业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一个“不毛之地”,建设成为现在的宜居城市,水上湖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使用,形成一个118平方公里水面,水面是杭州西湖的20倍。
乌海湖沉静清澈,水碧无垠,鸿飞鱼潜,游艇穿梭。巍峨的甘德尔山倒映在湖中,山顶的成吉思汗像金碧辉煌。现代化的滨河新城高楼林立,杨柳依依,百花芳菲,姹紫嫣红;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游人如织,笑语盈盈。
“无价之清风,有声之书画。”如今乌海是“中国书法城”,乌海人创建了自己美丽的家园,还用妙手描绘出一个“墨韵书乡”。万人书“太阳神”,实现了从“乌金之城”到“书法之城”的华丽嬗变。“九曲黄河锦鲤跃,满城尽是染毫人。”这是乌海市的风骨,更是乌海人的骄傲。
“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今天的乌海,已不是两千年来诗人笔下苍凉的“古朔方”,它与全国各地同步发展,紧密相连。乌海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正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建设绿色家园,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守望祖国北疆的使命之中。那个“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人尚未还”的雄浑悲歌,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封里。代之而来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与自信。乌海这座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正在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向世界打开大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的乌海,大山、大河、大湖、大汗,大草原、大沙漠、大格局、大蓝图构成一幅壮美画卷……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