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村小,归去易存留难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城乡 热度: 17842
聂姚

  

  “城乡教育差距依然明显。”日前,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作关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指出。

  但由于在城市就读困难重重,很多打工者还是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乡。而乡村学校正在经历巨大变化,从2000年到现在,乡村学校数量从55万所缩减到10.64万所。但对每一个留守儿童而言,村小不能一撤了之,不仅需要在撤与留之间找到平衡,更需尽快对留下的学校进行提档升级。

  口述者 齐杨 25岁

  村小,是心中的那块安乐窝

  我家在广元市青川县茫茫大山上,这里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是川、甘、陕三省结合部。三省的交汇并没有给我的家乡带来多少发展的机遇,我的父母也和村里大多数的人一样,靠山吃山,日子过得并不富足。

  1999年,我读小学一年级。村里的孩子不多,村小每隔一年才招一次生,我算是运气比较好,6岁正好入学。而那些适龄又不逢招生的孩子,只能到乡上的小学就读。

  小学离我家并不远,步行不到半小时就能到。村小真的很小,学生不多,老师也不多,只有三个老师,每个老师带一个班,负责教授所有的课程,由于没有固定的课时和休息时间,老师总是直到一个知识点讲完了才会让我们中途休息。除了语文数学,我们其他的课程很少,音乐课也是因为有一个老师会手风琴才有的。

  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村小的泥土地面铺上了水泥,大家都很爱惜新铺的水泥路面,老师让每个同学都扎一把扫把,每天有同学轮流清洁地面。那时候我们都很积极,轮到自己打扫时都争着早点到学校,选择大的、好用的扫把,丝毫不觉得那是辛苦的体力活。

  除了水泥地,院子里还砌了乒乓球台,搭了篮球架,但大家最钟爱的还是打乒乓球,同学的爸爸会木工,用木头给大家做了几副拍子,每次课间休息我都喜欢挥上几拍子。

  村小老师的学历都不高。在我印象中,两名老师的学历是高中,另一名是初中,我还记得,在我念五年级的时候,这名老师教授二三年级课程,他还曾来问我如何解答题目。

  我们的课堂有时也很生动。我还记得,在上《画杨桃》那篇课文时,里面提到了画鸡蛋,正上着课,老师让住得最近的同学回家拿个鸡蛋,老师再拿着鸡蛋,对着课文讲解,鲜活的场景让我至今都对那篇课文记忆深刻。

  村小,并不只是上课的地方,它还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忧伤欢喜大家都一同度过。

  2003年,非典時期,老师听说柏树枝燃烧的烟可以杀菌,就支起高高的梯子,爬上操场上高高的柏树去取枝桠。同学们有的小心扶着,有的在树下欢快拣着。

  我们没有春、秋游,却有“夏、冬游”。夏天,老师会带我们去河塘里洗澡。女老师带着女同学在上游水浅一点地方;男老师带着男生在下游嬉戏。依照现在的安全标准,我想这样的场景可能极少再出现了。到了冬天,山里冷,教室里没有取暖的,老师就领着大家到山上拾柴禾,然后在操场上围成圈烤火,有时还会顺带烤点红薯、土豆让大家解解馋。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推行到了我们村,我们成了村小的最后一批学生。2005年,我六年级,学校总共只有39名学生,其中我们年级有15个。

  至此,村小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2011年,我考上了复旦大学,也是我村小同学中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如今,回头看我的求学生涯,有充实有彷徨,有喜悦有悲伤,但村小的朴实、趣味和温暖却是无法替代的,虽然,它已不复存在。

  口述者 春晖 33岁

  故乡明月照人还

  女儿笑笑今年7岁了,在老家读小学二年级。在孩子出生后不久我和孩子妈就出去打工。去年,对于孩子在哪里读小学,我和孩子妈很是纠结,接到身边还是回家?最后我们决定,大人跟着孩子走。

  回家并不意味着就是让孩子在村里读小学。近些年,大规模的撤并乡村学校,让镇上原本的二三十个村的小学裁撤到现在的六七所。但我们村的小学还在,现在就读的是周边二、三个村子的小孩。

  河南是粮食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光我们村就有三四千人。我读书的时候,村里的小学在当时来说师资力量不算差,当时一个班有四五十人,每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科目都配有专门的老师,还有专门的体育和音乐课。

  我和村里大多数没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一样,在土地里刨了几年生活,最终还是进城谋生计了,留下老人和孩子在村里。

  对于笑笑读幼儿园,我们是没有犹豫的,村里的条件虽然赶不上城市,但是都是一起长大的孩子,老师也是村里人,爷爷奶奶方便接送,我们也放心。

  但小学就不一样了。虽然村里的小学没有被撤并,却受到了教育理念更迭的冲击。老师和从前一样,除了教学,家里还要种地。我们那会儿,每到农忙的时候,学校就经常给我们放假,有时我们还得帮老师干家里的农活,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这样。

  以前,是别无选择,现在,能有选择的都不会把孩子留在村小。村小虽然还在运转,但老师和学生都不如以前多了,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也只有十多名孩子了。

  2015年,我家附近的一个村赶上新农村建设,重新规划建设的村子紧邻高速路,村子成了社区,村民成了居民,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还新建了公立小学,过两年还会建初中和高中。新村离家不远,是理想的安家之地:既能满足我的思乡之情,又能满足笑笑将来的教育。前年,我在这里购买了一套两百平方米房子,今年年底就交房了。

  去年,我们给笑笑在这里的小学报了名,没有学杂费,住校,每个月回村一次。我和孩子妈商量,既然孩子都扎根在家乡了,我们也没必要漂在外面了。今年年初过完年我们就没再出省,就在郑州打工,经常可以回家,等新村建设好了,我们就回到新村生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