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福利国家之后》,谁来作答?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城乡 热度: 16289
郭巍青

  市场主义主张先把蛋糕做大,其他都是第二位的问题。福利国家则认为:蛋糕做大固然重要,但蛋糕怎么分更重要,如果你做大了但是分不到我,那跟我也没关系。

  在西方国家里,关于资本主义怎么运行有好多个不同的想法,或者不同的实践方式,也有不同的国家类型。而《福利国家之后》这本书讲的是在西方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大范围内,福利国家有一个更细的区分,这个更细的区分涉及到一个很基本的争论,可以这么来概括:到底是市场优先还是福利优先?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走不通了?

  在西方国家历史上有两种做法。第一种做法是放任的市场自由主义。就是说大量的问题都通过市场的交易来解决。国家尽量不管,或者管比较少的一部分,即我们现在讲的小政府大社会或小政府大市场。

  当然,资本主义之所以称为资本主义,它肯定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但是它最初的形态就是放任,让市场去做,因为他们相信市场会做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后,以欧洲为主的国家出现了另外一种类型。他们强调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思想早已有之,但是成为普遍的叫法并得以实施大概是在二战之后。比较早的福利国家是德国和英国,现在则是北欧的一些国家做得非常好。

  福利国家的概念跟市场放任的自由主义不同。福利国家认为放任市场的话,市场会有很多缺陷,一定要由国家来弥补。而国家的弥补方式就是国家提供福利。

  这样一来,这两派就形成了一个基本争论,也是一个长期争论,即到底是市场主义的国家更好,还是福利主义的国家更好?《福利国家之后》说的就是这个争论。这本书站在市场主义的这一边,觉得靠国家来搞福利行不通,还是要靠市场比较好一点。

  二战以后到上世纪80年代,大概有三四十年的时间,欧洲的福利国家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其状态有一句话可以描述:从摇篮到坟墓,国家给你包下所有的福利。从生下来的尿片、奶粉到进坟墓时的丧葬费,国家把人的一生都保障了。这种做法,在《福利国家之后》看来,会把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搞坏,所以还是要回到市场,市场优先的状态下,你的孩子怎么养是你自己的事,人老了以后死了,你怎么安葬,那首先也是你家庭的事情,不能由国家都给你包下来。

  福利国家养懒人,怎么解决?

  市场放任的自由主义跟福利国家,它们之间争论的第一点就是:福利国家的钱是哪来的?是不是来自公共财政?税收是政府的财政来源,如果来自公共财政,福利国家用于福利的钱就是来自纳税人。那么福利国家花那么多的钱去包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就意味着是我们纳税人掏钱来给大家用。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干脆把这个钱就留给我自己用呢?而且,很多国家的财政数据已经证明,福利国家撑不下去,发着发着就没钱了。这是福利国家的危机,也就是这本书里批判得很厉害的一点。

  第二个争议的地方就是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效率和激励。批判福利国家的人认为:福利国家养懒人,或者把人养出福利病。福利社会太好了,以至养出福利病。就是都不想工作,反正有钱。

  打个比方:拿着失业救济金,每月3000元,我找工作,每个月3500元或者4000元,或者多一些,但问题是如果工作我就要起早摸黑,还要天天产生交通费、在外面吃饭、交税,等等,把这些成本扣除,实际到手可能只剩下2500元。这样就会导致劳动的人越来越少,国库的钱总有一天会被掏空。因此,市场主义提出要用饥饿的压力去激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但是福利国家也有自己的理论:应当满足一个人的基本保障,即有了尊严,有了基本的保障,有房子住,家里老人孩子也好好的,人们才能更有干劲,才更有去闯这个世界的动力。特别是我们现在讲创新,要激励一个人去创新,去开放思路的时候,得先在一个比较有尊严的保障条件下,才会敢于去冒险,才不怕失败。但如果连基础生活都保障不了的话,你根本不敢做什么,因为一步踏错你就完了。

  人是在很大压力下才会去工作呢,还是在一个放松的条件下,才会更有内在的动力让你想去做事?我们就要想想在企业里,老板很苛刻地压迫员工会激励他们做事呢,还是给员工一些基本的保障,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去做事情?特别我们现在讲创新的时候,你要激励一个人去创新,去开放你的思路,你得先在一个比较有尊严的保障条件下,你才会敢于去冒险,你才不怕失败。如果连基础生活都保障不了的话,你根本不敢做什么,因为一步踏错就完了。

  怎么分蛋糕,更有利?

  到底是福利国家对社会的推动更好一些,还是放任市场的自由主义对社会的推动更好一些?对这一争论,在理论界两边各有高人出现。

  市场主义主张先把蛋糕做大,其他都是第二位的问题。福利国家则认为:蛋糕做大固然重要,但蛋糕怎么分更重要,如果你做大了但是分不到我,那跟我也没关系。

  这场争论中,市场主义认为通过市场的自由交换更能激励人,这方面是有很多证据的。但它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是:平等。为此,市场主义提出了涓滴理论或者滴漏理论,就是先把一个水池搞高,水会慢慢往下,往下流往下滴。比如马云很多钱,他的钱通过运作投资之类的会慢慢滴下来,一直滴到穷人这头来,最终是大家都有。

  这个观点有人信有人不信。信的人认为你越是让这些富翁好,他一定会有一个滴漏效应,最终会惠及穷人。有人不信,说不可能,漏不下来,或者他漏一百块钱漏到你才十块钱,没有用,而且很慢。不信的人就会主张,不如借助一个国家的力量,通过政策的力量建立一个福利国家,更直接。

  两边的争论很激烈。

  反对福利国家的人,用这本书里说的第一条来说就是,福利国家这不是掠夺我嗎?不是抢劫我吗?

  而主张福利国家的人就说,我们都一起劳动,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我怎么可能指望着你的钱会分配到我的头上来呢。而且,就算有个人发好心,觉得我现在穷了,他每个月资助我一千块钱,即书中讲的互助,但这个互助会让我很没有面子。但如果是国家从那个人那里拿走一万块钱,然后在我们这十个人每人平均分一千块钱,这就不是某一个人给的,而是国家给的,我心理上就比较能接受。而且,这种方式会激发受惠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因为得到了政府的帮助。所以,这还得要有个福利国家。

  关于市场跟福利国家的争论,再往系统的理论讲,就要去做专业的学习,通过读书,通过讨论,把这个思路想清楚,从而对政策设计提供支撑。

  当我们对于这些问题有了清楚的思考之后,就可以考虑:你是想更多地让市场起决定作用呢?还是更多地由富人打税来提升公共的福利,给医疗给养老给扶贫,做更多的事情呢?到底哪一条路比较好?(作者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