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央和地方互动关系,已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和中国发展的重要路径。
所有经验事实都表明,政府作为政策过程中最重要的行动主体,并不是同质化的单一主体,而是存在分殊和互动。在中国的公共政策实践中,充满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同级政府内不同部门间的持续互动。如果忽视了这种政府内部的分殊和互动,会因遗漏关键变量而影响对中国“实际”政策过程的准确理解。
中国是一个具有长期中央集权传统的单一制国家,按照“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地方必须服从中央的政策法规。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很多省份的国土面积都大致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不同地区间巨大的发展差异,凸显了中央向地方分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政策实践中,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通常会征求地方政府的意见。这为其表达利益诉求、参与政策制定提供了平台;而中央政府出台某一政策后,地方各级政府一般会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地方政策,以在本区域内贯彻落实中央政策;而中央政府则会通过检查等方式,敦促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情况,并对违背中央意志的行为提出整改措施。可见,在中国实际运行的政策实践中,广泛存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互动的空间。
中国1978年以来的行政分权改革,逐步塑造了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特别是财政分权改革,使地方政府成为日渐独立的财政主体。在不断硬化的预算约束下,地方政府有着与中央政府不同的利益诉求。政策执行中凸显的“变通”行为,以及近年来在房地产调控、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都凸显了地方不同于中央的政策优先级安排。为实现其利益诉求,地方政府有动力积极参与政策过程,型塑对自身有利的政策。
中央—地方政府非合作博弈的根源在于政策网络结构的封闭性,政府须打破封闭的政策网络结构,综合相关主体的多元利益,重塑行动者的合作伙伴关系。
公共政策作为现代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重要工具,是中央—地方互动的重要舞台。因此,紧扣中央—地方互动来观察政策过程,可更好地理解中央—地方政府互动关系,更接近中国“真实”的政策过程。
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不过这样一个影响到亿万国民福祉的政策是如何提上日程的?又是如何制定和执行的?要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既要从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提出的框架和模型中汲取营养,更要在中国特定场域中,对典型政策过程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
这本书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议程设置到政策基本定型的演进过程为案例,阐释了中国社会政策过程的内部逻辑,刻画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框架構建和方案细化中的互动、机制和影响,显示出中国决策体系的开放性和弹性,也为理解中国政策过程、建构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理论做出了贡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