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为这种不怕亮丑、不加掩饰的态度点赞。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这几年全国各地力度都很大,亮点成效也很多。但不用讳言,其中也不乏走样变形的地方,不只福建有,其他省份或多或少也有;发现其中问题的,也不止一家两家。福建这次相当耿直,相信必能知耻而后勇,避免其他地方重蹈覆辙。
《通知》中梳理的三大类问题: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等“形象工程”,或者照搬城市模式;有的甚至存在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等,这都是当前我国一些乡村建设中的普遍问题。一哄而上的事,往往泥沙俱下。不懂装懂,生搬硬套;不该上硬上,急于求成,一方面是应付上差,一方面是急于出政绩的思想作祟,反映出地方上深层次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
但笔者以为,透过这一新闻,更应正视乡村建设中面临的人才短板。时下中国乡村已是一片热土,但客观上说,乡村人才培育和建设的速度尚未能支撑当下发展的急切和期待。过去几十年城市化是巨大的经济增长源泉,相对被“空心化”“老龄化”的乡村,在建设经验和人才积累上,均呈现贫瘠匮乏之态。
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农村走产业融合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之路。这是两千年来中国乡村未有的格局之变,也是东西方发展史上未有之创举,如若成功,将是人类史上一个新的伟业,绝不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就可以做到的。原有的农村产业经验已不堪用,城市的发展模式不能套用,国外没有我们这样的幅员人口和多樣性复杂性,没法直接做“搬运工”。因此乡村振兴,是一个再学习、再追赶的过程,同时也是边创造、边超越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思维创新和实践智慧。而现实层面的关键就在于人才。
事情该不该做,看政策;事情做得怎么样,看人。这次福建的23个负面典型,主观上暴露出的问题是形式主义,客观暴露出的问题就是人才、特别是乡村规划人才上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当下的乡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拿不准的,宁可慢点;看不清的,情愿缓缓,否则,将造成巨大的浪费。
人才至,则产业兴;产业兴,则人才聚。当下新农人群体的涌现,就是扎根于传统乡贤文化的土壤,赋予时代发展性要求——乡村通过吸引优质人才流入以实现高形态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机会至,人才聚,乡村的人才流动,必将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由的过程。同时乡村人才不止于引进,本地人才的学习能力也要快速提升,“输血”“造血”都要有。正如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加速“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