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路走来的感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城乡 热度: 14890
铁牛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走过十年了。十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自然巨灾,把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痛苦带给了四川人民。

  顷刻之间,山崩地裂,人们温馨的家园变成了废墟。山河失色,满目疮痍,灾区数万同胞遇难,几十万人受伤,数百万城乡居民失去住房,上千万人家庭受损受灾……

  那废墟之上伤痕累累死死攥笔的可怜小手,那断梁残壁之下紧紧相拥的患难兄弟,那生死之间用血肉之躯保护学生的教师,以及那在垮塌房子间隙用双膝双手支撑身体庇护怀中孩子的母亲,在死亡逼近时留下“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临终短信……让全国的同胞无不心痛哽咽、泪流满面。

  那场不堪回首的自然巨灾发生的那一刻,天地悲恸,已成为全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在那场惊天惨剧面前,人们经历了山崩地裂、家园变废墟的悲伤,经历了生离死别、亲人罹难的痛苦;也经历了共克时艰,生死营救的抗争,经历了生者圖强、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奋斗。

  在抗击那场巨灾时,人们见证了党和政府在应急状态下的能力,见证了我们制度和体制在特殊考验中的力量。人们还见证了在中国大地上,那些普通人在灾难中表现出来的坚强和不屈;见证了深藏于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威力和能量;见记了英雄的四川人民在山河破碎、满目苍夷中浴火重生,走过风雨走向新生,在蜀中大地书写坚强与奋起的精彩。

  我们深深地知道,我们无法改变这场特大地震带来的灾难。但我们坚信,我们可以改变在灾难面前的生存状态。



  如果说,汶川特大地震是我们民族悲痛的记忆,那么在这场特大地震前迸发出的人间情爱,在抗击这场巨灾中激发出的患难与共精神,更是我们民族精神闪耀的光辉。

  危急时刻,是千里驰援的人民子弟兵及时托起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是全国各地的医卫工作者使数万地震伤员得以救治;艰难时期,是对口援建省的数万大军帮助灾区人民共建新的家园,是全国人民心手相连、不离不弃的大爱涌往灾区,温暖着四川人民的心。

  那么多素不相识的同胞伸出手臂,献出自己鲜血挽救同胞的生命;那么多自发的大车小车奔驰在救灾路上,去争取挽救生命的时间;那么多不知姓名的朋友在灾区担任志愿者,奉献着心血和大爱。那街头排队的献血人群,那前赴后继的志愿者队伍,那四面八方的捐款捐物,那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大军……没有什么比这更清晰地铭刻于四川人民的记忆里,写进灾区人们的生命中。

  在前所未有的巨灾面前,在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前,全国同胞与四川人民携手共度,共克时艰,形成了国家与地方、灾区与非灾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联动的救灾和重建局面,共同创造了世界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

  在2008年的这个夏天,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民族精神、人性光芒,温暖了大地,感动了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灾难最能考验国家的意志,灾难也最能测试民族的坚强。

  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已经历了无数次大自然灾难的冲击。洪水泛滥、火山爆发、大海变迁、山地倾覆、瘟疫肆虐……人们在灾难中顽强地抗争,在与灾难的抗争中书写着人类历史,记下人类在大灾大难中抗争、奋斗的精神诗篇。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与灾害相伴,同灾害抗争,在灾难中发展的历史。

  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将逐步弱去在灾难中的悲苦与痛感,但人们永远不会磨灭掉抗击灾难时的不屈精神。

  我到过灾区,灾区民众的那份坚强令人感动:他们挺过了亲人遇难的哀伤,挺过了失去子女的绝望,挺过了家园毁弃的无奈,一路落泪,一路擦泪,又一路坚强地走下去……

  “抗震救灾”。灾区民众既是受灾者,也是自救者,有的还是指挥者。地震发生后,在外部力量一时无法到达灾区前,灾区更多的是依靠民众的自救与互救。

  “灾后重建”。“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呼喊与奋斗,几百万户城乡住房的重建和修复,让我们看到了灾区人民的坚强,也看到了灾区人民的力量,看到了灾区人民抗击灾难、重建家园的伟大精神。



  灾难激活了一个民族最强烈的情感责任,也折射出一个政党最本质的价值取向。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发生时,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应急管理水平,也经历了一场重量级的检验。

  大灾难往往会给灾区带来大问题:各种经济秩序社会秩序的破坏,各类群体矛盾问题的爆发,各方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各方面救灾工作千头万绪。灾区党委、政府能否抗击大灾难带来的破坏能量,能否以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为重点来组织好抗灾和重建,这是对党委、政府能力的最大考验。

  都说“灾难是最大的政治”,这是指突如其来的灾害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对灾区政治、经济生活产生的巨大冲击。对灾区的管理者来讲,最大的政治,就是最大的担当。当灾难来临时,领导者无法回避这种最大的政治,无法回避这种政治面前的责任和角色。

  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紧急转移受灾群众1500多万人;震后三个月,灾区实现过渡安置受灾群众1200多万人;“黄金72小时”内,实现了重灾县医疗救援全覆盖;最短时间内,抢通了进入灾区的各条生命大通道;震后三个月,灾区学校全部复课;震后两年多的时间内,灾区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住房的重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恢复重建,而且是全面的发展重建。

  “5.12”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在一种特殊的极端条件下,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展示了党和政府的气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集中地体现了党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作风,也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党的力量,既在各级组织领导中得到体现,更在党的基层组织中得以迸发;党的作风,既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养成,更在大灾大难的生死斗争中得到锤炼;党的精神,既在党的优秀人物中得以展示,更在广大普通党员中得到体现。这就是“5.12”救灾和重建那一场伟大战役中再次给我们的启示。



  人类面对的自然灾害有多样性,任何一种灾难都可能是一条灾难链。但对任何灾难的应对,都有规律可寻。

  在“5.12”汶川地震救灾和重建的问题上,从抢救生命到安置受灾群众,从生活保障到疾病预防,从住房重建到产业恢复,从防次生灾害到稳定灾区秩序等,有很多规律性的问题需要深深地认识和把握。对这些规律性的认识程度,将决定今后防灾救灾时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任何灾难发生地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注意从不同灾区的特殊性出发应对灾难,这对抗灾救灾关系重大。这个问题的意义还在于,对不同灾区特殊情况的认识,可以丰富人们对救灾规律的认识。在汶川地震灾区几乎一片废墟的土地上救灾和重建,面对上千万的受灾群众,没有出现流民,没有发生饥荒,没有产生社会动乱;恰恰相反,短短两年时间灾区就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不把握和认识这其中的特殊规律,我们就很难理解这些奇迹和现象。

  危机状态或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管理,是现代社会国家与政府共同面对的问题。不同性质的国家和政府,对应急管理也许有不同的做法和效果,但最终反映出来的效果,取决于人们对危机状态和突发事件规律性的认识,取决于政府对危机处理的科学管理能力。

  因此,应急管理并不是一个态度和决心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科学问题,是科学应对灾难的能力和方法问题。人们在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取得的成就,说到底,也体现了人们对应对自然灾害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这一点,必须是我们在回望那场伟大战役所需要牢牢铭记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