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龙泉驿区西河镇东风村邱伦阔家里的博物馆,挂着一个巨大的“家”字,邱氏家训十条就挂在旁边,这间屋子放着邱家家规家训、客家祖辈传下来的各类什物。春节刚过,邱伦阔的新年贺词还放在桌上,其中最醒目的就是“传家规”。邱伦阔以家规治家,从一无所有到现在家业兴旺。邱伦阔笑着说,“自己真是想都想不到,小时候打猪草喂猪的我现在能开汽车。”
位于成都东边的龙泉驿区是有名的客家人聚居地,300年前,湖广填川时,客家人跟随迁徙大队来到这里,开荒肯基,邱伦阔先辈随家族迁到了西河镇。
因为家境贫寒,邱伦阔很小就出来做工。做过炊事员、代销员,還学会了做坝坝宴。
1980年,政策开放,邱伦阔在成洛路旁开起了幺店子(杂货店),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个体户。上世纪90年代,跃进村开起了二十几家鞋厂,邱伦阔瞄准商机,做起了鞋盒包装,包装厂越做越大,先后带动了村里200多位村民就业。
年轻的时候,跃进村的人称邱伦阔为“邱师”,因为他什么都会做。现在村里人则称邱伦阔为“邱老”或“叔公”。村民说他“做什么成什么”,因此愿意跟着他干。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村上动员邱伦阔办一个苗木种植场,一边销售,一边赊给本村经济困难户栽种。这不算好生意,但邱毅然答应了下来。用了四年时间他才收回大部分树苗款,对经济特困户就不再收钱,送给他们种了。
2002年,53岁的时候,邱伦阔把鞋盒包装厂交给了自己的子女。邱伦阔说,“60岁以后要做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邱伦阔就开始收集自己父母和祖辈传下来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从锄头到背篼再到重做客家花轿,邱伦阔先后花销了130万元,收集了300多类,近4000件的各类客家民俗实物:鸡公车、背篓、洗脚盆、一百多年历史的课桌还有《孝经》等。他利用自家的空置厂房办起了“成都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还分出五分之一的藏品在龙泉驿区黄土镇的“好农人”农庄作专馆展出。
邱伦阔说,现在社会变化太大了,到处在盖楼,生活也在变革,自己能把快要消失的老物件收集起来,也是一个贡献。每年除夕,邱伦阔就带着子女和孙辈转家博物馆,给他们介绍每件东西是作何用。
每年祭祖的时候.邱伦阔家里有二十桌人一起吃饭,龙泉邱姓族人都聚集在邱伦阔家祭祖。每年祭祖扫墓,他都会拿出一个泛黄的册子,按从老至幼顺序,让孩子们一一写出先辈的名字,能顺利完笔的,他便自掏腰包奖励一份红包,名曰“奖学”。邱伦阔说:“连续10年,团年饭从2桌变成了30桌,希望未来能够变成100桌。”
邱伦阔一直教导子女要勤俭持家,并且要敬老爱幼,重视家风家规。邱伦阔从厂里退下来的那年,重阳节那天,正好是他的生日,他把生日收来的礼钱,全部买了油、米、肉,带着儿子、女儿、儿媳去了西河镇的养老院,把这些东西交给了养老院的46位老人,并给每个人发了一个红包。邱伦阔的父母早逝,为了将敬老重孝把这样的理念教给儿女,邱伦阔曾把村里的一位五保户接到家里来住,这位五保户无儿无女,邱伦阔一直供养老^生活起居,直到老人去世。
“60岁以后,我能做一些开心、自己满意的事情,对国家有一些积极影响的事,就很满足了。”邱伦阔说。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