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美国式拆迁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城乡 热度: 15019
任冠青

  华盛顿政府60年前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不忘在利益平衡之时,最大限度地关照好弱者的利益。

  相信每一个去过华盛顿的人都不会怀疑:这简直是一个处女座的天堂。城市街道横平竖直且一尘不染,国会山、白宫和最高法院各居其位,几家博物馆沿着宪法大道一字排开,一切都是那么符合现代主义理性美学,就好像它从来就是这样的。

  然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摄影师们却在这座城市的西南区找到了另一种略带嘲讽的灵感:以贫民窟低矮破旧的房屋为焦点,背景则是代表美国最高立法权、华盛顿的地标性建筑国会山。

  碍眼的贫民窟

  二战之后,美国已然成为第一强国,首都华盛顿也成为世界的焦点。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不惯华盛顿西南区,这个离西装革履的国会议员们只有几个街区的贫民窟。终于,国会研究一番后,决定:拆。

  西南区要被拆,首先涉及到的就是这个城市的“面子”问题。美国首都公园和规划委员会(NCPPC)的专家们就认为:华盛顿的人居住在这么差的环境里可不符合这个国家首都的“气质”。

  西南区的生存环境的确不够乐观。居住者中近九成的人都是低收入人士,很多房子虽然只能住一家人,却为了省房租硬被塞满了好几家人。同时,这里的房屋质量也不容乐观,绝大多数房子质量都不合格,大多数没有室内厕所,更是常常缺水少电。

  除了“面子”问题,政府和开发商也各有自己的小算盘。二战后,随着州际公路的建设和完善,华盛顿也呈现出“逆城市化”倾向,更多高收入者愿意住在城市周边的郊区。城市中心区的主要居民则变为了低收入者,当地的税收收入往往难以保证正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对政府税收和管理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于是,当时的政府希望通过“城市更新运动”来扭转这一颓势。另外,西南区的位置优势也十分显著:这里离国会山、最高法院等城市核心只有几步之遥,正好用来规划联邦政府大楼,安置日益增加的政府工作人员。

  而对开发商们来说,“城市更新运动”也是一个好交易。当时,政府承诺承担2/3的项目费用,西南区的地价也相对较低,减少了开发商们的投资成本。而在新的CBD区、高档住房区和商场建成后,他们又可以得到大笔利润。

  拆迁有温度

  1949年和1954年,国会先后通过了《住房法》及其修正案,目标就是“为每一个美国人提供体面住房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于是,这场受政府与市场双重力量推动的贫民窟改造活动开始了。

  99%的老建筑被移平,2.3万居民(包括租户)全部被重新安置,绝大多数居民的新居住环境与原来相比有显著提高,未产生一起强制拆迁事件。而这一相对平稳的改造过程,与当时的拆迁流程不无关系。

  一旦改造地址确定后,工作人员就会到每家每户进行探访,调查每个家庭具体状况和不同需求,并与他们沟通重新安置的时间。同时,他们会根据不同住户的经济状况,为他们提供其可支付范圍内的新住房。

  在搬进新房子之前,重新安置委员会会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状况为他们提供临时住所,包括住房的大小是否合适,距离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工作场所是否过远,热水、用电、室内浴室等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等等。

  迁移后,绝大多数人都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且地点仍在华盛顿市内,只有6%的人被搬出华盛顿。重新安置委员会的工作还会落实在更为具体的细节上,比如为每个家庭提供200美金的搬家费用,帮他们提供低价或免费的家具等。

  合法程序、公平补偿、人性化关怀,使得这场运动以零强拆的记录光荣结束。同时,据统计,西南区搬迁之前,只有22%的家庭生活状况良好;而五年后,这个数字上升到了85%。

  或许,60多年前华盛顿的这场“城市更新运动”,可以为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不少借鉴。对于任何想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管理者来说,贫民窟都是一个伤疤式的存在。但是真正体现这个城市“气质”的,却不只在于这里有没有贫民窟,更在于政府对于贫民窟的处理方式存不存在温度。

  任何一项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运动,都会涉及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各方权益,而华盛顿政府六十年前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不忘在利益平衡之时,最大限度地关照好弱者的利益。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