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干部能不能顺利当上“接班人”,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首先要看空缺的岗位是什么,如果空缺出来的岗位比较特殊,和后备干部的经历不匹配,那也很难顺利接任。
黨的十九大召开之前,全国省级党委换届选举在2017年6月底收官,全国31个省份共新晋85名省委常委。在这批履新省委常委的官员中,不少都曾有过后备干部的经历。
后备干部制度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从为了建设“第三梯队”的紧迫任务到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培养和选拔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方式。
制度性选拔
后备干部的提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的中央和省部级领导年龄相对较大。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新老干部交替问题,中央开始考虑制度性地选拔后备干部。
1983年10月,中组部下发《关于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的意见》,后备干部成为一项制度正式确立。这份文件要求,在次年7月前,全国范围内要选定共计1000名省部级后备干部。按省份和部委来计划,每个省有20名左右的后备干部,每个中央部委有5名左右的后备干部。文件要求后备干部的人数要保持常数,因提拔和调整而出现的缺额,应及时补充。这个动态的千人名单,构成了省部级官员的后备梯队。
2000年,中组部印发《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将后备干部制度延伸到市县。2009年中共中央制定了《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全国6000余名地厅级后备干部,4万名县处级后备干部的规模。
入选条件
具有年龄优势成了组织部门在选拔后备干部时的主要考量。
在2009年前后进行的全国规模性选拔后备干部中,中央提出要形成“复式年龄结构”,对后备干部的年龄提出了上限和主体要求。一些地方曾出现官员为了跻身后备干部之列伪造和修改人事档案的做法,2015年,全国开展了一次针对领导干部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抽查,在抽查的43万余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当中,698名后备干部被剔除后备名单。
后备干部的政治忠诚亦被反复强调。在选拔后备干部的时候,会对干部的思想政治进行考核,考察其对党章党规和中央政策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观察其一些观点看法与中央是否保持一致。
在进入后备名单后,后备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要继续。其中,中央党校的中青后备干部班就是主要面向省部级后备干部开设的,学制长达一年,省市党校的“中青班”承担了较低级别后备干部的培训任务。
除了理论学习,在重要岗位上的实践锻炼也被认为能有效考察后备干部的执政能力,轮岗、挂职成为了各级后备干部的“必修课”。
后备的压力
后备干部能不能顺利当上“接班人”,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首先要看空缺的岗位是什么,如果空缺出来的岗位比较特殊,和后备干部的经历不匹配,那也很难顺利接任。
按照规定,后备干部名单被要求保密,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需要组织后备干部参加培训和挂职、轮岗,“所以哪些人是后备干部,其他同事心里也有数。”
“即使是一名优秀的后备干部,也不一定在一次后备期或一定时间内就能得到提拔使用。因为干部提拔政策性强。牵涉面广,有时特殊的岗位,需特定的人才。”来自中央部委的一名省部级后备干部曾分享自己的经历,“部委领导班子已经换了两届,我还一直属于后备。”
该官员称,“一些朋友还以为我犯了什么错误,不然怎么总是升不上去。我现在的压力挺大的,我想,如果当初没有被选拔为省部级后备干部,我现在就不会有这种压力。”
一般情况下,发生以下几种情况会被剔除后备干部名单:年龄过大、身体健康情况不佳、工作上出现比较严重的失误,还有就是纪律廉洁等方面有问题。
“不搞一刀切”
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2016年1月举行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透露,要改进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年轻是后备干部的必要条件,但是否一定要安排年轻干部进入领导班子,也并非“一刀切”。据新华社报道,在2014年举行的全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座谈会上,刘云山提出,“对各层级领导班子年轻干部配备,要统筹把握、符合实际,不搞一刀切,不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同一个会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说,“改进考核考察办法,在后备干部工作中,变考察为调研,各方面反映‘方式活、渠道多、震动小、效果好。”
在制度文件的表述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2002年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2014年,中共中央对该条例加以修订,取而代之的是“应当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重使用后备干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
在一省委党校担任教授的徐伟看来,这一变化意味着培养和选拔干部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之前是后备干部之间竞争,现在竞争范围更广了,后备干部的优势不再明显,后备干部身份对官员的吸引力也会降低。”
研究后备制度的学者也注意到,后备干部制度不再是培养选拔干部的唯一途径。在选人用人上,公开选拔更能保证官员晋升的公平性。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