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德国制造中的“隐形冠军”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城乡 热度: 14493
欧文

  “德国制造”,在中国人眼中常常被认为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但鲜为人知的是,除知名品牌外,德国制造业强大而稳固的根基,更在于许许多多在小众、细分领域做到世界领先水准的中小型企业。

  当然,中小企业是相对而言的——这些企业的全球年销售额,也常常达到数十亿欧元,因此它们也被德国人称为“隐形冠军”。近日,我有机会走访了一些“隐形冠军”,并从近距离观察“德国制造”强大又长盛不衰的原因,或许可以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培养“未来工匠”

  位于德国南部图宾根的家族企业号恩公司,是德国最领先的刀具生产企业之一。在小孔径微小刀具领域,它们拥有多达1.2万多种不同尺寸和功能的刀具,摆放在一张台面上时,几乎构成了一部“刀具交响乐”。

  让我特别感叹的一个细节是,不管尺寸多小,这些刀具上都有一个“内冷孔”,可以帮助散热和吸收碎屑,极为严谨。

  走进这家公司的生产车间,会发现从地面到操作台,几乎没有一丝机油,甚至没什么灰尘,所有零部件都按型号归置得很整齐,方便随时取用。车间均使用太阳能板发电,夏天也不用空调,而是用自己开发的空气冷却装置降温,用不完的电还可以回售给电网。我想这应该是“隐形冠军”的第一个“秘诀”:在生产和管理细节上不急不躁,精之又精。

  为了专心做好细分市场,不少像号恩这样的企业尽管早已在业内声名卓著,但并未寻求上市和多元化扩展,在创立数十年甚至一百年后仍然是家族企业,一代一代把祖先的事业传承下去。

  “隐形冠军”们的第二个共同特点,是不管自动化程度已经有多高,仍然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德国传统的“双元制”。

  “双元制”是德国特有的一种培训机制,让那些对工程和制造感兴趣的中学生不必参加“高考”进大学,而是直接进入企业接受实际生产技能的培训,同时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双管齐下”培养未来的一流工匠。学徒的培养费用,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负担的。我走访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非常愿意花钱培养“未来工匠”。

  我问:“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未来还需要年轻人去学做最基本的车、铣、刨工吗?”

  号恩公司负责人非常肯定地回答:“自动化程度再高,还是要学技术。16岁的中学生到了我们这儿,每个工种先学3个星期,绝不可以马虎。”这或许正是习惯讲原则、不通融,常常显得刻板的德国人,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

  目标是“工业4.0”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旨在提高德国未来工业竞争力的国家战略,其核心在于利用物联网络系统将生产过程数据化、智慧化,从而更快速和个性化地服务客户。

  德国企业管理者告诉我们,“工业4.0”听起来很“玄”,但其实无非是从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上不断努力提高。

  比如,在总部位于巴伐利亚州小城肯普滕的知名机床生产企业利勃海尔的厂区里,时常可见机器人“上料员”的身影。它们可以24小时工作,晚上工人下班后也可以按程序照常运行。为了提高捡拾精度,利勃海尔公司设计出了一种“测量可视系统”,通过激光器和摄像头之间的相互作用,更精确地扫描工件并实时反馈给机器手,帮助它们辨别工件的细小特征,实现深箱取物。

  另一家刀具企业瓦尔特则与德国专业刀具数字管理软件TDM Systems合作,把所有的机床、刀具和生产数据都搬上了软件,主管能实时了解到每一台机床在做什么、哪款刀具已经在哪种框架条件下使用了多久等专业数据,再也不需要工作人员守在机床旁边记录了。

  下一步,他们的计划是把所有的实时监控系统搬上虚拟现实(VR)平台。

  “说到底,‘工业4.0就是为了提高制造的整体效率,努力优化生产流程,同时与客户一起分析问题,找出最适合对方的解决方案。”舒勒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里伯特说。

  “隐形冠军”们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共同点:就是都从很早就看好中国市场。

  已有178年历史的舒勒公司,1895年就向中国交付了第一台硬币冲压机——这在当时是个非常勇敢的商业决策,因为120年前不但没有飞机,甚至还没有越洋电话,机器坐船要花好几个星期才能到达中国。如今,中国已经是舒勒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与欧洲和美洲各占其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他们很骄傲的一件事,就是红旗轿车的生产线上使用了他们的压力机。

  利勃海尔则与中国民族品牌有深厚的合作渊源。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们就与海尔组成合资公司“青岛利勃海尔”,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如今他们又为长安福特和长城等中国汽车企业提供自动化系统,还为国产大飞机C919制造了起落架。

  另一家德国家族机床企业格劳博公司则表示,目前他们每年约35%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市场且表现稳健,因此他们“坚定认为中国是未来全球最重要的市场”。

  几天的行程下来,我常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制造”会有一天达到德国这样精准、严格、环保的程度吗?最关键的一点,恐怕还是要先培養起不忙着挣“快钱”,一心一意打造一家好企业的企业家精神。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