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麻烦家族》,讲述了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中,一对老夫妇结婚50周年前夕,丈夫问妻子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得到的答案却是“离婚协议书”。老夫妇闹离婚的事件在家族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家中各种暗流涌动,大儿子和儿媳两人的感情出现七年之痒,事业型的二女儿和女婿,每日争吵不断,小儿子和女友快要步入婚姻殿堂,也被卷入这场麻烦当中。
老夫妇50年的婚姻生活中,妻子早已熟悉丈夫的点点滴滴:爱喝小酒,回家就冲着自己打嗝;进卧室裤子一脱,随地一放,袜子乱扔;端来了洗脚水,丈夫却自顾自地看电视,换频道;就算放置了烟灰缸,烟灰却掸在自己精心养护的兰花盆中,而那盆兰花却是他在某一年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丈夫的这些举动可能只是相处那么久之后的一种随意,并无他意。可恰恰是这些小细节,成了压垮妻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把内心积压许久的委屈倾泻而出,需要一纸“离婚协议书”。
在家庭会议上,儿女们你一言我一语,都从各自角度出发。大儿子说很忙,公司开会,回家还开会;二女儿说让自己丢人。而当事人妻子坐在餐桌旁,看着这一切。直到小儿子问了一句:“妈,你为什么要和爸离婚?”
妻子才道出原委,“我伺候了他一辈子,他一句谢谢都没跟我说过”。夫妻间在时间的消磨下,把对方的付出理解为理所当然,渐渐没了尊重。
丈夫似乎也并不是不尊重妻子,为家庭的生活奔波操劳,支撑家庭,回到家中也不过放松罢了。可這种习以为常恰恰就会让人感觉到不被尊重。尊重,并不会因为彼此的关系、相处的时间而发生变化。
关于尊重,有这样一件轶事。一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丈夫在里边问:“谁?”维多利亚傲然回答:“女王。”没想到里边既不开门,又无声息。她只好再次敲门。里边又问:“谁?”“维多利亚。”女王回答。里边还是没有动静。女王只得再次敲门。里边再问:“谁?”女王柔声回答:“你的妻子。”这一次,门开了。
一句“你的妻子”,不是身份的妥协,而是对待双方关系的态度,对双方的尊重。与丈夫吵架的女王不再是女王,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妻子。
中国历史学家顾颉刚有口吃,有一年他因病从北大休学回家,同寝室的室友坐火车送他回苏州。在车厢里,大家显得十分沉闷,都端坐在那儿闭目养神。顾颉刚为了打破沉闷,率先找人说话。他把目光投向了邻座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身上,主动和对方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苏州的吗?”年轻人转过脸看着顾颉刚,却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顾颉刚继续找话,询问是否求学,去往何处。可是,年轻人始终保持微笑,不言一语。顾颉刚的室友看不下去了,生气地责问对方。可是,年轻人仍旧只是一个劲儿地微笑着,顾颉刚伸手示意室友不要为难对方。
当他们准备下车的时候,顾颉刚突然发现那个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只留下果盘下压着的一张字条:“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一个口吃病患者,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嘲笑你。”冯友兰的尊重,就在于“不说话”。
真正的尊重,是怀着善意,换位思考的理解和体谅。尊重,并不一定是体现在轰轰烈烈的大事之中。有时候越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越是不经意的自然流露,越发见得尊重的可贵。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