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绿植革命”:从花鸟市场到社交网络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城乡 热度: 13382
牙韩翔

  在中国,家里养绿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它随着一场『绿植革命』正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新兴消费趋势

  竹顶针因为家里养的绿植,在微博上收获了28万粉丝。在6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里,他养了几十种绿植,还有一只猫,这些都是他从花鸟市场或者网上淘回来的。像晒猫一样,竹顶针会经常为植物们拍照并发到微博上,而绿植爱好者们总会在他的微博下留言,询问品种或者养护方式,甚至想要上门拜访。

  植物就像“宠物”一般

  今年9月某电商平台推出的内容营销系列剧《一千零一夜》第二季里,有一集就是关于年轻人与绿植的故事,主题叫《心头草》。在这个故事里,一个年轻男生对着一棵叫“小精灵”的空气凤梨说话。他给自己屋子里的绿植都起了名字,甚至 与他们聊天,视其为“宠物”一般。

  “现在年轻人的个人空间可能没有这么大。但是即使是自己小小的一方桌面,也希望能够充满生机。”项目负责人杨沐尘分析说。

  杨沐尘介绍,他们通过后台数据看到了绿植领域开始爆发的趋势,而空气凤梨正是这个趋势里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一种绿植,它的销量比去年整体成交量翻了50%,商家数新增了70%至80%。

  “这是一个潜力品类,同时受众以80、90后为主,又是低客单高复购商品(即单价比较低,但购买频次很高),非常契合一千零一夜‘深夜种草的主题。”沐尘补充说道。

  《心头草》播出后的数据也再一次印证了这个趋势。内容上线1天主推商品小精灵的销量相比日常翻了45倍多。捕蝇草的销量相比日常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65000多棵植物被加入了购物车。

  数据背后那些带着光合作用的小小生命,开始与饲养宠物、轻食餐饮那样,逐渐形成一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而这股绿植网红潮流并不只是一小群中国年轻潮人的爱好,它在全球范围甚至有个宏大的名称叫“绿植革命”。

  社交网络推动小众产品

  从2015年开始,“绿植革命”这个词就不断出现在各种家居设计或生活方式的媒体上。

  亚马逊计划在公司里为员工们建造一片“亚马逊热带雨林”。当“雨林”在2018年正式开放时,它将被栽满约3000种植物。苹果公司的那个巨大飞船造型的办公区,也将种满3000多株绿树,其中一部分还可以为在这里工作的人们提供水果。

  几乎是同一时间,绿植也进入到了人们居住的场地里。相比公共空间,那里更为私密,绿植与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也有了更深层的联系。

  在中国,其实家里养绿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去年开始,冯骕便像他的父母一样,每几个月逛一次花鸟市场,只不过他买的植物没有一样是父母认识的,比如:琴叶榕、天堂鸟或者更小巧的空气凤梨。但是父辈们却偏爱文竹、发财树或者柱形奇特的盆栽。对中国人而言,这场“绿植革命”更多意味着对于居住空间审美的变化。

  “他们可能把绿植当成一种文化之类的,审美真是两代人难以逾越的代沟。”冯骕说。这就是“消费升级”的体现,人们的审美随着自己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对居住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

  和许多“消费升级”的代表物一样,绿植的“审美教育”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外的社交网络。

  琴叶榕在中国流行起来的故事便是一个印证。冯骕发现琴叶榕基本上在所有外国家居博主的照片中都会出现。于是冯骕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介绍琴叶榕,并迅速获得了超过10万次的阅读量。同一时间内,不少家居设计账号也都在推荐琴叶榕,几个月之后,冯骕在花鸟市场里看到,不少门店门口最显眼的位置上都摆放了琴叶榕。

  “社交网络引爆,市场倒逼,店主们开始引进再二次推广,最后就火了起来。” 冯骕这样形容琴叶榕走红的过程。春羽、龟背竹、日本大叶伞等,都有着相似的发迹过程。

  成都的何梅梅便是社交网络环境下绿植走红的得益者。她原本从事媒体职业,父亲在成都郊区拥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她在社交网络中看到绿植趋势在世界各地涌现,于是便萌生了自己也经营一家绿植生意的想法,如今主要出售绿植以及少部分鲜花。

  原本何梅梅并没有打算将规模扩大至此。“其实我也没料到,我当时以为只是小小规模,随便卖个几盆。”但越来越多的家居博主甚至时尚公众号,开始对她的店铺和绿植进行推介,这让她的店逐渐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无论是我的店,还是绿植趋势,社交网络的影响还是最大的。”何梅梅说。

  如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中总结的那样——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能力构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绿植革命”也就此形成。

  精品化是绿植的未来走向

  当然,生活方式或者制造美,并不能概括绿植涌现的全部原因。一种事物成为流行是契合了一个时代中人们某种深层的心理需求。

  竹顶针说自己最为享受的时刻,便是给自己整个角落的植物们浇完水,然后心满意足地躺在床上。

  长期关注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记者、畅销书作家查理德·洛夫对这样的感觉并不陌生。他在一本书中,分享了他长期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于城市当中的人们受困于智能手机及社交网络,从而忽视了与自然的接触,注意力愈发不集中,甚至在心理上容易不快乐。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缺失症”。

  沐尘在策划《一千零一夜之心头草》前对用户心理进行过分析,她发现年轻人对于物质的需求不再放在“必需品”这个层级上了,而是在追求“必欲品”。“没有乐趣时他们也总是在给自己找乐子,比如养一株自己喜欢的植物,每天和这个植物有所交流,带来一些小治愈。”她说。

  精品化的绿植作为一门生意,似乎比精品咖啡馆和轻食餐厅的门槛要更高一些。

  在纽约曼哈顿的一家绿植小店,支撑它的是离曼哈顿开车40分钟的一个郊区农场,在这个农场的大棚里,密密麻麻种植着各式绿植。目前运营这个生意的是一个20人的团队。在这家小店创始人看来,绿植生意精品化的基础是有一个自己控制的供应链,才可以控制成本与货源。

  何梅梅的门店能够脱颖而出,也是因为她继承了父亲位于成都郊区的种植基地。由于绿植不像精品咖啡或者烘焙食品,可以拥有一个规范的操作流程,它的产品形态,受到地域、气候甚至空间朝向的影响。何梅梅会从泰国或者其他热带国家进口绿植幼苗,在自己的基地中进行培育,让绿植能适应成都一带以及江浙沪地区的气候,降低养护难度。

  这些从投入成本到养护经验的门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绿植精品店在中国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主要的网红绿植售卖渠道依然是拥有丰富专业经验的传统花鸟市场。

  而在网红绿植和年轻消费者的推动下,花鸟市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冯骕最近发现,花鸟市场里有不少門店已经开始重新设计。可以想见,这场绿色革命或许也将推动传统花鸟市场的体验升级。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