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童年时期影响最大的动画片是什么?”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60、70后会回答《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80后会回答《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铁臂阿童木》;到90后,他们的回答可能是《机器猫》《猫和老鼠》;如果再问到最能反映当今中国动画市场动向的00后,这个回答可能就变成《喜羊羊和灰太狼》或者《熊出没》。
问题很普通,回答却很有意思。答案背后是中国动画从黄金期到如今的尴尬期:中国动画已经发展了近百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可谓是我国动画的黄金时期。水墨画动画开创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动画先河,后来却在各种国外动画的强势围攻下,渐渐迷失方向。如今,随着一批有影响力的原创国产动画的出现,中国原创动画行业似乎开始“转晴”。
回顾中国动画行业发展的几十年,用“转晴”二字来形容当前境地,意味深远。
那一个黄金年代
生产于动画黄金时代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一系列动画电影,对于从小到大都在各种风格题材动画片中泡大的90后来讲,即使他们不曾仔细观赏,名字听起来也耳熟能详。
在那个没有3D技术、电脑绘画的年代,在以万籁鸣为代表的万氏兄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特伟等中国原创动画先驱的探索下,中国动画取得了让今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
那个年代的动画短片在国内外有多大影响,举个例子便知一二。
在以齐白石原稿为模板的基础上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凭借着简单的剧情、富有民族特色的水墨画,1962年斩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而后又在国际上取得多种奖项。
除此之外,还有以《神笔马良》《阿凡提的故事》为代表的木偶片,以《猪八戒吃西瓜》为代表的剪纸动画,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很中国范儿,为中国国产动画开了一个好头。题材、形式和审美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一下子让中国国产动画走向国际,甚至形成了被业界称为绝响的“中国动画学派”。
提到那个黄金年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影厂)。对于中国人来说,童年总有一段故事属于美影厂。自从1957年建厂以来,美影厂至今已经有400多部动画作品问世,《大闹天宫》等都是美影厂出品。
在那个时期,美影厂生产的所有美术片都是作为“国家任务”来制作,以至于在人员配置方面,除了美影厂自己的职员之外,还能够去调动那些自成一派的艺术大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影厂出品的这些作品,往往都是从中国神话、民间故事、传说、戏曲、寓言故事中取材,加以鲜明的美术风格及民族特色,作品迅速地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
民族風格,是标示美影厂以及那个年代中国国产动画的关键词。国际视野之下,真正让人记住的动画作品,永远是那些彰显民族风格、与本土传统遥相呼应、深刻洞察本土议题之作。从这个角度看,《小蝌蚪找妈妈》等一批电影取得如此成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迷失了自我
然而,进入到90年代后,由于国产动画未能在艺术与娱乐、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有效的平衡,更由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之下,国产动画逐渐走向衰落。
当国外动画铺天盖地传入内地时,原来的剧情、角色、画面都简单的国产动画不得不让位于剧情紧凑,情节起伏、画面更加吸引人的国外动画,其中以美国以及日本的动画为代表。《圣斗士星矢》《名侦探柯南》《猫和老鼠》以及迪士尼系列动画电影,这些国外动画电影一出现便风头无两,直到今天依旧被很多人经常拿来回忆,并与层出不穷的各种新式动画片相比较。
被热捧的作品经常被模仿,这个道理同样应验在中国动画市场中,特别是在国产动画迷失自我的情况下。以模仿好莱坞式叙事方式的动画电影《宝莲灯》就是其中之一。
1999年,美影厂推出了当时投资最大的一部商业动画长片《宝莲灯》。该片总投资1200万元,前后超过300名工作人员参加制作,绘制逾15万幅动画画面、2千余幅背景,镜头2千多个,全片人物近50个,并由国家一级动画设计师、导演常光希执导,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担任本片艺术指导,著名作曲家金复载任音乐总监,历时四年后才露面。各个环节上都采取了与国际接轨的动画片制作方式。
《宝莲灯》载着全国观众对国产动画长片多年空白的巨大期待,在票房上一路高歌猛进,创下2500万票房,这是当时国产动画电影的最高点,将同时期上映的迪斯尼中国题材动画《花木兰》票房压缩到只有1000万。《宝莲灯》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但现在,在多个影评人看来,《宝莲灯》却是中国原创动画的退步。
有人认为,虽然《宝莲灯》取得了票房成功,但像这种关于成长与救赎的叙事方式总是受到商业片的亲睐。我们关注于影片本身,主题含混、情节滞重、逻辑不清等,让许多影评人认为这虽然是一部商业片,但商业大片要具有价值观的内核,这一缺陷让《宝莲灯》在左右摇摆中失去了重心。
没有找准定位,这样的模仿套路似乎一直延续到了现代。
去年,号称经过了漫长12年创作的《大鱼海棠》上映前便广受关注。这部电影让许多人期待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像极了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风格,无论是角色、场景都是以往国产动画达不到的精致程度。即使有不少声音质疑这部电影其实就是抄袭宫崎骏的作品风格,上映后却遭遇“过山车”般的境遇:观众发现,这部电影只能说是空有其表,故事内容、深度与精致的画面无法匹配,更达不到宫崎骏动画的高度。
中国学派奠基人之一,《小蝌蚪找妈妈》电影导演特伟在创作时曾提“探民族风格之路,敲戏剧样式之本”,这句话也是黄金时代中国国产动画践行者们一直坚持的信念。用这句话来反观《宝莲灯》和《大鱼海棠》这两部算得上国产动画电影的探索之作,模仿好莱坞式叙事方式的《宝莲灯》只能说是做到了后者,丢掉了民族风格,而一心想把民族风格和戏剧样式都做好的《大鱼海棠》,民族风格也只能说是机械地堆砌,戏剧样式的模仿也是流于表面。endprint
转晴了吗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扶持模式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和政府共同驱动,中国动漫产业也从幼稚期逐渐过渡到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增长率高、需求增长速度快,成为这一阶段中国动漫市场的基本特征。
2012年推出《“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动漫产业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动漫产业的产值也从“十一五”开始,始终保持30%左右的年增长率。我国动漫产业依靠《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秦时明月》等商业化动画作品逐渐形成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下,年产值已经突破千亿大关。
热闹之后,那个曾经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黄金年代还能回归吗?由万籁鸣、特伟先生那一代人传下的民族风格探索接力棒该如何接起?这始终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命题。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国产动画也有不少具备民族风格的诚意之作,比如说凝聚中国人对“孙悟空”形象情怀的《大圣归来》,继承了传统水墨画、将写意风格贯穿于美术设计之中的《大护法》。
自从《大圣归来》打破国产动画电影票房之后,人们开始期许:民族特色的国产动画行业开始转晴了吗?
是否开始转晴,现在或许还不能盖棺论定。毕竟,探索之路还在继续,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
美影厂在这个探索群体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美影厂一方面进行自身经典IP的全新再创作,另一方面则注重动漫全新IP的创作。
2008年,美影厂制作了电影版《葫芦兄弟》。有影评人表示,这部30年前的经典动画连续剧,被简单粗暴地微缩成了80分钟的“过关游戏”。
2010年制作的电影版《黑猫警长》,被不少观众吐槽为“毁童年”:抛弃了原本的科普性及近似丛林法则的故事情节,转而“玩”起了新科技和潮语言,迎合了市场,却失去了独特的品质。
除了挖掘经典IP,美影厂也没有放弃对于传统民族风格动画的探索。正在拍摄中的水墨动画《斑羚飞渡》,这部动画电影采用了2D+3D动画的方式,让拍摄成本超高的水墨动画能够以动画电影的形式呈现。不过,目前来说,既适应市场也回归传统的《斑羚飞渡》将取得何种成绩尚未可知。
种种迹象看来,探索之路上,类似于《大圣归来》和《大护法》这样作品,或許只能说昙花一现。
如何才能达到特伟先生口中的“探民族风格之路,敲戏剧样式之本”?在动漫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愈是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今天,这个问题就愈发醒目和碍眼。要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动画的探索者们任重而道远,这不是依靠某些成本低收获高、商业气息浓重的动画片所能实现的目标。endprint


最新评论